马 丽,王晓东,吕立江
(1.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5,2.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一场“学科结构运动”肇始于美国,其影响范围波及全球,但这场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1]。自那时起,针对只要课程改革计划完善便能在实施过程中达到预期结果的完美设想,教育学的研究人员开始提出许多质疑和批判。事实上,课程改革的现实结果与预设的目标之间往往存在巨大落差。这个差距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改革没有预测到的“异变”所造成的。显然,这一从课程实施实践中呈现出来的“异变”规律无疑具有普适性,因而对现今高等中医药院校推拿课程改革,也能发挥启示和借鉴作用。
虽然目前在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推拿课程的教学研究中还没有关于推拿课程实施异变现象的专门探讨,但在推拿课程实施的实践中,推拿课程实施的异变现象实际上是必然存在的。
推拿课程教材编著者个性化理解课程的标准及课程的目标,并据此编写教材,纵观历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推拿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推拿功法学》教材,不难发现,同一课程不同版本的教材的差异往往可以明显反映不同主编及编委成员的学术背景、学术经历、临床经验、推拿手法及功法特色的差异。历史上,由于推拿之术多为师徒相传,属于交流,加上地域广阔,习惯相异,因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推拿流派[2]。因此,不同地区推拿教师的推拿手法及功法治疗往往各具特色。高等中医药院校推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理解、批判性接受,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学生理解、批判性接受教材以及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教授的课程。前述这些环节涉及不同层级的不同主体,不同主体之间存在异质性,他们接受的基础性框架是不同的,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等也有差别的,不同的主体在课程实施时的特定心情与环境是截然不同的,这些均会影响其对课程的理解,从而会导致推拿课程变异现象的产生。
推拿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写人员对推拿教育的心得显然是差异很大的,编写人员在选取教材内容时往往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把握最透彻的、自己认为是最基本、最重要、最能代表科学体系的内容,也可能选择自己多年总结的推拿临床经验、手法操作方法融入教材内容,这种现象在推拿教材编写中极为普及。此即选择性知觉效应引起的教学内容“异变”。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在某一时刻只是依据个人的兴趣、需要、习惯等去主观地选择乃至搜寻知觉的内容,而其他的信息则退为背景,不可被我们意识清晰地加工。这种情况会造成各层级主体之间在沟通时信息筛选性和强制性获取。如此,经过多个环节的沟通、传递,“异变”就产生了。
推拿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必须使用教学语言,这也必定会导致教学内容的“异变”,这就是语言理解导致的异变。例如,推拿手法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详细阐述对这一基本要求时,会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类似现象在推拿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也时常存在。又如讲解推拿手法的动作要领及操作过程、推拿功法的动作要领及习练步骤的细致阐述和示范,教师在本质上不可能完全真正表达出其意图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推拿教师无法保证语言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图。即使推拿教师已经完全无误的接受了课程目标及教材的内容,但“词不达意”、“言不尽意”也极为常见。现代传播学研究表明,人无法用象征符号系统完全表达自己意欲表达的意义,人的表达过程部分地是一个“自我异化”过程。总之,语言文字不可能完全同一地表达表述者意欲表达的意义,关于内容的语言对内容的涵义总通常是不完全对等的[3]。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等中医药院校推拿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和充满变数的过程,而在实施过程中,问题将会不断呈现,理想中的课程计划也就难以得以实施。
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际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4]。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有着许多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这一过程是复杂的、系统的,这与影响课程实施因素的复杂程度是明显相关的[5]。同样,影响高等中医药院校推拿课程实施的因素亦是多方面的。譬如,推拿课程实施价值取向、中医药院校领导和推拿教师的支持程度、国家及地方中医药教育部门的保障、新的课程方案与原有方案的冲突、学校对推拿课程的建设、管理的支持力度等,均会使得推拿课程实施的充满复杂性。而这些复杂的因素则会直接或间接导致推拿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不可预期的、无法估计的现象发生,进而促使了“异变”的发生。
现代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向于能力本位、学生本位、个体本位,注重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强调“在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实施过程中,将学校、教师、学生作为改革的主体,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来实施变革,解决改革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6]”基于这样的课程价值取向,课程改革会更多地注重课程的弹性,留有创造空间,因而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生异变现象的机率就相对较大。高等中医药院校推拿课程亦是如此。推拿课程计划实施中往往可以紧密结合当地推拿学术流派、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推拿科室的专科特色技术等而灵活选择和拓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推拿教师只认可个人长期总结的手法操作和功法习练规范,而排斥他人的手法操作及功法习练方法,这是中医推拿领域较为普及的现象。因而,推拿教师对教材及教学内容有很强的主见性。
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不是对原定课程计划的原封不动的忠实执行,这也不符合现实。从一定程度上看,异变孕育着创新,预示着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出现,会为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和思想活力,有利于推动学科的发展[5]。近年来,由于人的主体价值的凸显,课程改革的倾向都是使课程更具有弹性,强调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更多的主动性,更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空间,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而不是对推拿名医、名师盲目跟从和“尊重”。弹性大的课程在实施中异变也就大。这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推拿课程异变的主要原因。
高等中医药院校推拿课程实施中的“异变”现象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具有必然性。推拿课程实施过程中充满复杂性,实施过程有着众多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同时高等中医药院校推拿课程的课程计划又富有弹性,推拿课程计划通常会紧密结合当地推拿学术流派、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推拿科室的专科技术等而灵活选择或拓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这是导致推拿课程实施中异变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1]张 华.论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2):28-33.
[2]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205.
[3]刘 琼.教学内容的异变及其控制[D].河南科技大学,2011:15-16.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149.
[5]彭惠芳.试析课程实施中的异变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2002(6):42-44.
[6]马云鹏.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课程改革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2(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