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如 林小桦 曾元儿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州 510006)
为适应现代中药学产业发展与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审议决定设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 (MCMM,Master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1],并于同年5月印发了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专业学位是一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2]。国家首次设置中药学专业学位类型,改变了传统中药学以学术型 (科学学位)人才培养的格局,对于完善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意义重大。
2010年9月,教育部正式公布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一级学科以优异成绩成为全国首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学校于2011年正式招收专业学位硕士,为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突出中药学教育特色,改革培养模式和创新培养理念,深入研究并制定了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建设规划。
1.1 总体原则 2005年7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视察广州中医药大学,题词勉励师生“为把广东建成中医中药强省而努力奋斗”。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的中医药高校,具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此,专业学位学生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广东省和区域经济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宗旨,充分发挥学校中药学学科办学优势,突出学科特色,建立适应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有效利用高校与科技创新企业的优质资源,实现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为广东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
1.2 培养目标 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中药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中药学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应用外国语从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身体健康。
1.3 学习方式和年限 专业学位生采取全日制攻读方式;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3年。
1.4 培养方式 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必须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培养解决中药生产与管理工作中实际关键问题的能力。广东省推行的产学研结合是对高校办学思路、教育模式一次深层次的改革[4]。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实行“两段式、双导师”的培养模式。即由校研究生导师和中药企业、药品检验所等专业管理部门的专家共同承担。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学校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则进入企业进行。学生除了专业指导老师外,企业给每位同学配备一名技术骨干作协助指导教师。
目前学校中药学学科已建立了中山中智药业集团等3个中药产学研实践基地,31家签约挂牌实践教学基地和185家具有稳定合作关系的实践教学基地。如与广东医药研究总院联合建设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把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同时邀请实践基地直接参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的全过程。校企双方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建设任务及科研实际情况,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和学校教学资源,从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应有的素质出发,双方共同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共同选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
研究生在经过一年的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训练后进入实践基地,转入创新实践训练阶段,并按照研发实验、研发实践、自主研发、自主创业四个层次逐步进行。
1.5 培养方案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教学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重视实践教学,完善校-企“两段式,双导师”培养模式,充分强调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直接参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授课、毕业论文研究及培养质量的评价。
以实践基地为依托,要求研究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学校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则进入基地进行。学校设立联合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管理基地的建设及各相关工作。基地导师为企业承担研究任务具有高级职称人员。论文选题多是企业实际攻关项目。校企双方导师分工明确,学校导师为主导师,基地导师为副导师,双方导师共同商定在基地的研究生论文选题后,学校导师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基地导师则负责研究工作的具体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论文初审等。
1.6 课程设计和内容 完善与优质的课程体系设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依据中药学一级学科及项下二级学科特点,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以“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 (提高课)、学位选修课”3大模块构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
以职业导向设置课程体系,紧密结合中药规范化为中药产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中药产业发展的根本是规范化,即落实GAP、GLP、GCP、GMP、GSP等;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可分化成几个培养方向:药材种植与加工、中药产品设计与研发、药品生产与管理、药品检验与质量管理、药品流通与营销。
中药学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保持中药学竞争力和优势的灵魂和生命力[5]。根据培养目标,课程包含:政治理论课:自然辨证法等;外国语:英语、日语等;专业基础课:计算机信息、企业管理及其他;专业课程应服务专业方向,部分专业课程包括现代中药色谱分析与应用、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中药资源化学概论、药品注册法规导论、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概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概论 (含GAP基地实习)、中药生产技术与质量标准概论 (含GMP车间实习)、现代医药工业企业车间管理 (含中药厂车间实习)、以及综合实践技能 (第一阶段)考核等。
2.1 成立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管理小组 把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纳入学校研究生教育体系,使之走上规范有序的管理轨道,是成功实施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要保证。实践基地的运行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实践基地的运行,协调双方的合作。
2.2 专业学位入学考试 注重把握研究生的招生质量,和普通统一录取研究生一样,从报名、参加国家统考、面试等环节入手,严格把关,确保选拔出真正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2.3 导师培训与实践基地建设 坚持高标准遴选企业导师,选聘对企业的重大技术需求有认识,有很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较深理论学术功底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建立企业导师培训制度,及时对新聘导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在上岗之前就明确研究生导师的职责,熟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阶段的要求和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研究生做出创新性成果。
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与具有杰出的科研队伍、先进的实验设备、较完善的科研场所和充足的科研经费等优质资源的企业联系,优选具有较高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
2.4 经费保障体系建设 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鼓励并规定经费充足导师 (在3万元/年以上)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在各级奖项评定方面给予倾斜。学费收入65%用于组织课程开设、导师培养经费、安排教师异地教学的交通及食宿、招生工作及论文评审、答辩等。35%用于安排学生实践基地学习、接洽合作单位、配合研究生处招生工作等。同时依托实践基地和重大合作项目也是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经费的重要途径。例如广州医药研究总院与学校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关系,2006年以来,每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广州医药研究总院每年投入人员培养经费约2万元,由学生为主展开的相关专题研发费用目前为止已达30万元,包括委托给大学相关研究所和实验室的研发费用及在企业实验研究中直接的材料消耗费用。平均每年投入联合培养的经费约15万元左右,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撑。
2.5 专业学位论文标准与考核 继续坚持对研究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的规定;学位论文的选题要紧密结合企业科技需求;严格进行学位论文资格审核和答辩程序,组织安排研究生管理人员旁听论文答辩。
3.1 身份认同危机 目前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相比,其知晓度和认可度相对都比较低,同时教育业对专业学位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其认同度不高。因此,当学校2010年春季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出台时,没有引起考生的积极响应。招生过程中报考人员少,还有许多学生对学位证书存在疑问等。
3.2 中药行业缺乏资格准入制度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专业学位是一种职业学位,必须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紧密挂钩。中药专业由于其技术性、专业性强,我国实行的是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制度。然而当前获得申请执业药师考试资格,需要取得硕士学位,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一年;另一方面,中药行业缺乏专业准入限制,许多从事药师工作人员没有执业药师资格证,很大一部分执业药师并不是药学专业毕业生[6]。此外还缺乏相关专业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如何实现两者有效衔接,仍有待有关管理机构的论证。
3.3 办学宗旨偏差 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更注重课程内容的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实践中,许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是经常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一起进行的。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使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导师也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规格之间的差异,即使同一门课程也应名同而实异。
3.4 实践探索,缺少相关可借鉴经验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2010年新设置的学位类型,其培养摸式和机制研究基本仍属于空白。以教材为例,拟开设的大部分课程缺少相关配套教材,且当前国内其他中医药院校尚未开始该课程,课程的建设需要进行实践探索;仅凭听课和老师的给的大纲样的文字材料,学生大多不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使用学术性研究生使用的教材,而这部分教材理论知识强但实践性较差,势必造成了教材内容和专业实践偏离,缺乏来自一线的实例和对专业现实运行程序、状况的深入分析,不利于其学习[7]。
专业学位教育是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其发展和受重视程度远不及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培养,其培养摸式和机制研究仍较少。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立足中药学学科发展现状,突出自身特色,充分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打破校企壁垒,逐步推进中药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不断提高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学位[2010]15号,2010-3-22.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的通知[Z].学位[1996]30 号,1996-7-22.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通知[Z].学位[2010]32号,2010-9-2.
[4]陈雁,汪玉梅,林小桦.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推动创新型中药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41,106.
[5]吴杰,杨洪军.面向中药学学科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9):2550-2551.
[6]单元春.执业药师准入制度的现状[J].首都医药,2008,15(7):17-19.
[7]徐蓉,李伟,李晓波.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问题的探讨与思考[J].药学教育,2011,27(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