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法在中学古诗鉴赏中的应用

2013-01-31 11:46张灿军
中学语文 2013年1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诗歌

张灿军

[作者通联:武汉外国语学校]

体验式教学法在中学古诗鉴赏中的应用

张灿军

古诗鉴赏教学为什么要倡导体验式教学法?这是由二者之间的先天联系决定的。

从基本特点看: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内在特点是抒发感情。这就是“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意”。因此,鉴赏诗歌,首先要体会诗人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而体验指的就是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是人们通过观察、实践感知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强调体验,重视的是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任何教学法只有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内部诱因,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新的课程标准对体验式教学课标的要求就包括:“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加强诗文的朗诵,在朗诵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体验”。

由此可见,用体验式教学法来指导中学生进行古代诗歌鉴赏有契合的理论基础。

具体说来,诗歌的以下特点,更加决定了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诗歌的含蓄性需要读者透过意象、意境,体验诗歌情感。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借助于意象、意境道出真意,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诗歌的构成要素是意象。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是作家为了传达某种朦胧模糊、隐曲微妙、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思意绪而创造出来的艺术符号。因此,阅读、鉴赏诗歌时就应该从体验意象的含义入手,充分体会意象的种种内涵和审美意味,这是真正读懂一篇作品的关键。

所谓意境,是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象外,又蕴蓄于象内。王国维则指出:“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意象的借助和意境的营造,使得古代诗歌具有强烈的含蓄美,而这种特点恰好给体验式教学提供了极大的运用空间。

2.诗歌的语言精练、跳跃的特点要求读者运用体验来补充诗歌的空白。

与其它文体不同,古典诗词注意形象思维,多采用融情于景的写法,有意无意地追求含蓄之美,其双关性、象征性、模糊性、暗示性、多义性、深刻性都非常突出,是一种典型的纲要性、图式化或轮廓化的结构,其中所包含的“空白”及各种未定之点比其它任何文学体裁都多,逻辑上并不十分完整,诗歌的语言常常“语不接而意接”,很多内容往往都略去了,解读时自然要通过鉴赏者的体验补出来,并对那些“留白处”进行填充和创造,使作品的脉络和情感发展变得连贯、清晰起来,使作品的形象和意境变得具体、丰满起来,最后能体味到作品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3.联想、想象等手法的应用需要读者运用体验来勾连组合、以实驭虚。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这就需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古今之间、实虚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将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

朱光潜在《谈美》中指出,“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甲唤起乙的联想通常不外起于两种原因: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节士;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相接近,例如看到扇子想到萤火虫,走到赤壁想到曹孟德或苏东坡。”而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体验式教学法恰好要求我们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体验作品的情感。新的课程标准也谈到体验式教学“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体验”。可见诗歌和体验式教学法有相通之处。

4.用体验式教学法来指导中学生进行古代诗歌鉴赏有着现实紧迫性。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当中的精粹,可现实是学生学习被动,兴趣与主动性很低,他们宁可琢磨欣赏流行歌词的妙处,也不愿触摸李白、杜甫等诗人创作的离他们遥远的、看似面目可憎、缺乏亲切感的古代诗歌;而教这方面,常常是老师照本宣科,照搬流传千年的名家赏析结论,填给学生消化、背诵,教与学不能协调,阻碍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发展。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体验式教学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它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学习、体验生活、体验生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古诗和他的现实生活、未来工作、个体生命息息相关,能够自由地发表独到的见解,尝试到学习古诗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从而拉近古今的距离,触摸古人与今人其实很接近的情怀,甚至生发出鲜活的新的体验,让古代诗歌中优美的意境、经典的情怀、深刻的哲理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生长点,也让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学习愉快、勇于实践、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的生命个体,老师从一成不变的权威结论中解放出来。使教与学成为一种和谐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成长。

体验式教学在中学古诗鉴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如下:

1.情感体验法。通过激发个人情感,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这是诗歌鉴赏最重要的体验方法。

比如,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我们鉴赏时一定要通过诗歌当中的景语看到情语,感悟到诗人对亡妻的情感,为诗人的深情而感叹、赞赏、深思,这才有可能读懂诗歌。

2.合作体验法。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探讨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但是作者到底怀有怎样的感情?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学生鉴赏时肯定有一番争论:有的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十分困惑;有的会认为,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恐怕他的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还有人会认为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等等。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学生合作探讨问题,交流彼此的立论点,在互动当中丰富自己的立论依据,从而完成客观、充分的鉴赏任务。

3.背景体验法。通过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调查、分析、研究,解决学习问题。比如结合相关素材,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准确把握这个作品的全貌。

例如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表面所写的景物来看,很像是这样。似乎就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不了解这些知识,进行背景体验,读者很难悟到诗歌的主旨。

4.模拟体验法。通过课堂(或实验室)模拟情境,再现学习内容和过程。比如一些叙事诗,我们可以进行角色体验,排演出情景,这样有利于设身处地地体验诗歌情感。

比如,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卖炭翁》,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由于时代的差异,现代的学生很难深刻体会卖炭翁的苦楚,如果我们进行模拟体验,让“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卖炭翁“复活”,进行对照式的课本剧表演,学生对诗歌“苦宫市也”的主题会理解更深。

5.勾连体验法。通过学习内容的前后勾连,帮助学习新知。

比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同是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勾连体验容易求同存异,丰富体验个性。

6.想象体验法。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思维,从而感知诗歌的具体内容。

例如,李白的《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的第一联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学生鉴赏时容易陷于困惑之中,李白到底表达什么样的情怀呢?是悲还是喜?这就需要我们在原诗寥寥数句的基础上,联想、推断、分析、综合:比如分析到——桃花、流水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不正可以反映李白酷受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吗?另外,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还隐含了诗人心中不少伤和恨!所以,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原来,是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这种复杂的情感统一在这部作品之中。这首诗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如果不加入我们的想象体验,是很难破译寥寥四句话的含义的。

[作者通联:武汉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法诗歌
诗歌不除外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小学生体验式写作教学策略探讨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