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姿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09中医本科班,广州 510405)
针灸辅助治疗艾滋病浅议
吴英姿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09中医本科班,广州 510405)
本文通过叙述艾滋病的病因病机、发病机理、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而提出关于针灸辅助治疗艾滋病的一些猜想。
针灸;辅助治疗;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所致的以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属于中医学的 “疫疠”、“虚劳”等范畴。
1.1 中医病因病机
1.1.1 邪毒外侵 邪毒为疫疠之气,疫疠之邪为艾滋病毒,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最终导致正气衰竭,五脏受损,阴阳离绝。
1.1.2 正气不足 肾不藏精、肾虚体弱,所谓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大凡由性接触传染者,其肾精处于匮乏状态,易为邪毒所入。
1.2 西医发病机理 HIV病毒能特异性侵犯Th淋巴细胞,引起机体细胞免疫系统严重缺陷,导致各种机会性顽固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并对机体各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造成致命的损害。
2.1 肺卫受邪证 症候:见于急性感染期。症见发热,微畏寒,微咳,身痛,乏力,咽痛;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肺肾阴虚证 症候:多见于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艾滋病早、中期患者,尤其以卡氏肺囊肿肺炎,肺孢子肺炎多见。症见发热,咳嗽,无痰及少量粘液痰,或痰中带血,动则气喘;消瘦,盗汗,周身可见淡红色皮疹,伴轻度瘙痒;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2.3 脾胃虚弱证 多见于消化系统为症状为主者。症见腹泻久治不愈,腹泻呈稀水状便,少数挟有脓血和粘液;兼见发热,消瘦,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口腔内生鹅口疮;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细。
2.4 脾肾亏虚证 多见于晚期患者,症见发热或低热,形体极度消瘦,神情倦怠,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腰膝酸痛,食欲不振,呕逆频发,腹泻剧痛,或五更泄泻,毛发枯槁,面色苍白;舌质淡或胖,苔白,脉细无力。
2.5 气虚血瘀证 以卡波济肉瘤多见。症见周身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饮食不香,四肢躯干部出现多发性肿瘤、瘤色紫暗,易于出血,淋巴结肿大;舌质暗,脉沉细。
2.6 窍闭痰蒙证 多出现中枢神经病症的晚期患者、症见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神志不清,或神昏谵语,项强惊厥,四肢抽搐,或伴癫痫或痴呆;舌质暗,或干枯,苔黄腻,脉细数或滑。
针灸作为一门富含中医特色的专门学科,广为世界各地大众所接受。在治疗艾滋病时是否可以利用针灸辅助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3.1 针刺 艾滋病的病机时本虚标实,尤其在疾病初期,表现往往以标证更突出。例如肺卫受邪证,在患者全身凝血系统没受损害的前提下,结合辨证论治,利用局部放血、拔罐等方法使邪有出路,是否会辅助缓解症状,缓解病人的苦楚?针灸可以提高患者抵抗力,根据辨证论治,在相应的经络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或者是在疗程治疗结束后,是否可以通过对相应穴位进行埋线,巩固疗效。
3.2 艾灸 针对疾病后期的患者,以本虚的表现更为突出,尤其是患者出现呕逆,食入即吐等不能纳食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将配成处方的中药研磨制作成药条,配合针刺,对一些起到治疗作用的穴位进行悬灸等以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3.3 穴位注射 目前西医治疗艾滋病选用的药物中,首推AZT,DDI、DDC。加上有关专家主张以上各药联合使用 (所谓鸡尾酒疗法),我们是否可以将其进行穴位注射。选取一些可以增强抵抗力、免疫力的穴位 (如足三里等)进行穴位注射,亦或是将不同的药物注射到不同的穴位上,观察疗效是否有改变。中药制剂方面,将抗HIV有效的中药 (枸杞子等),促进单核细胞吞噬能力的中药 (如紫河车、仙灵脾等),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中药 (如灵芝、当归等),提高细胞免疫力的中药 (仙鹤草、女贞子等),增加T细胞的中药 (灵芝、白术、薏苡仁等)制作成针剂,进行穴位注射。
3.4 耳穴及头皮针 针对该病出现的某些症状如脾胃不和,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入即吐等,总之,可以选择交感,胃等相应耳穴通过压丸法辅助治疗临床这些症状。再如疾病后期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谵妄、昏迷等临床表现,是否可以通过头皮针刺激相应穴位醒脑开窍?
通过世界各国科研及医务人员的努力,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然而,目前治疗艾滋病没有特效药,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也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药制剂副作用不明,汤药口感、煎煮法以及人们接受程度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对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发展,而针灸辅助治疗艾滋病的研究相对较少。是否可以发挥祖国医学的最大优势,将中医药、针灸融入到艾滋病的治疗手法中,力求辅助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延长寿命。
[1]李日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22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2.086
1672-2779(2013)-12-0129-01
(本文校对:杨 佳
201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