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参与办学的招生与用工合作探讨

2013-01-31 11:33韩秋黎
职教通讯 2013年2期
关键词:用工校企院校

韩秋黎

近年来,由于高考人数连年下降,高职教育招生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企业也相应存在高技能人才缺乏,用工难等问题。由此,对校企招生用工的合作机制进行探讨。

一、招生用工机制是促进校企合作的可行途径

(一)企业期望与学校需求的结合点

1.校企关联互惠。2012年上半年,课题研究曾对30余家大中型企业开展调研。就“企业用工机制与学校招生方式”的问卷,65名接受调查的企业高、中层管理者中,75%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用工与高职招生应相互衔接,同时,31.7%的企业愿意考虑定单培养;没有一家企业认为企业用工与职业院校招生方式互不相干。调查数据表明,企业方面对职业教育招生与企业用工一体化是比较认同的。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通过多途径的参与办学活动,争取合作共赢是校企合作的最佳目标。

2.招聘愿望趋同。国办的职业院校是企业人才培养的主体,而企业也是人才的的主要归宿。因此,不论是高职招生还是企业用工,都是为了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如何找到人才培养与用工联动校企合作的最佳切合点,是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那么,如果从招生用工开始企业与职业技术院校联动,对校企双方都是有益的。

3.目标指向一致。职业教育最佳效果是一种与企业的合作教育。学生进入高职就读后,便初步进入行业领域,学习的过程就是职业上岗准备的过程。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培训服务,校企均有相同或相似的目标。

4.宣传互相影响。课题组近期曾在2011级录取的高职在校学生中做过相关调查。关于学生报考情况,调查显示,学生对宣传的依赖程度占有一定比例。被调查学生通过宣传、网络等媒介了解相关报考学校信息的占10%,其中,通过家庭对应行业职业背景及父母的意愿或亲友推介而报考就读的占44.5%。同时,通常高职院校的招生宣传总离不开与所在的行业企业的关联,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也需要实际的校企合作支撑。企业对外宣传如果融入了重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重视企业文化的内容,则会更有效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发展、进步的优势。

(二)招生与用工联动机制的意义

1.科学发展需要。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直接到农村、城镇招工;现在,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招生与企业用工协调,通过培训与用工联动,对于破解企业招工难的问题,转变部分企业与员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临时雇佣观,提高员工的素质水准,建设稳定的专业技术员工队伍,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深远的意义。根据我国的人口现状,企业应有忧患意识。面对今后的用工形势,企业应加强依法管理、规范用工,转变用工观念,不断提高社会的认同和员工归属感,为企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促进学做转换。企业用工与高职院校培养相关度高。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不同特点以及在人才培养中不同作用力的特性,探讨校企招生、用工联动的策略不论在校的理论学习阶段,还是在企业的生产性实训环节,或独立上岗前的适应性实习,促进学生与员工,学习与工作岗位间实现良性实效的衔接,对于校企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加强校企合作。企业用工需求与学校招生培养之间结合的可能性,建立招生用工联动的机制,对于建立良性运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用工有效衔接的机制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也适应校企合作的需要,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一体化办学,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二、招生与用工联动的实施途径

基于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招生与用工联动应以促进实现企业与高职互动、互惠、互赢为目标。

(一)宣传资源共享

1.实训基地冠名。以企业投资建立的实训基地,或企业与学校共建的实训基地在企业的产品广告、院校的招生宣传中要充分体现,以充分发挥其影响效应。

2.共建培养基地。企业与学校应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通过与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等不同的形式,职业教育在用工培训及职业教育机制的建立方面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依托条件好的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联手建立产学研的合作关系;尤其要主动与中、小型企业及欠发达地区间的企业进行校企、地区间的合作。另一方面,企业也可直接向学校提出用工及人才的不同要求,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通过不同培养方式有目的地为企业培养、培训人才,实现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

3.重视宣传互惠。不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个人,均需取得相关的资讯,并通过相关的信息对投身的对象有所了解。企业需了解其产品的需求者,吸引可能的客户和所需要的人才、客户。作为企业后备军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将通过各种宣传媒体了解企业的地位、成果及企业的文化取向,为自己的就业选择做出评估。而对于面临升学的准高中或部分初中学生来说,在报考选择时,除了被动地接受老师、家长的安排或建议,也会主动地寻求自己理想或感兴趣的行业企业,开始人生的起步。因此,要建立校企互利互惠的广告宣传机制,使广告宣传与用工培养结合。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对外分布的宣传信息上,应增加关联度,通过对网站、招聘会、劳动力供给基地等渠道统一对外的宣传。充分利用企校合作项目的资源,凡校企共建,职业院校与企业实质合作的项目,除了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功能,还应在宣传上资源共享,在双方的对外宣传或公益活动中充分加以反映,通过互动实现互惠、互利。

4.企业文化进校园。将企业文化与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相结合,加强行业企业内的宣传,增强学校和企业人员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宣传工作互动

1.协同广告策划。宣传广告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必要手段,是职业院校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报考、应聘人员及社会各界信息获取的途径之一。校企双方可共同进行宣传策划,认真制定包括合作的形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双方的协作部门等内容的宣传广告实施方案。学校发布的招生简章可以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就业岗位、相关行业企业相联系,介绍其发展前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提供可信的服务。

校企互动宣传的工作包括:统一招生、用工信息发布,人才招聘会、产品推介会、大型活动等宣传的策划,统一宣传口径,共同参与;在招生、招工前夕统一组织宣传活动;在人员组织上实现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特别是那些企业办学的职业院校,当发布、刊登的招生宣传广告和招生简章等时,应尽量与相关合作的行业企业结合,充分发挥人才、企业成就等正关联典型事例,共同开展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教和企业发的良好氛围,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加强宣传合作。企业参与学校的招生宣传利用在校学生假期返乡,到社会参加实践,可以兼顾相应的广告业务工作或参与相应的营销工作,了解企业,推介所在行业企业;同样,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学校也可以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到企业协助开展相关工作,从而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因此,校企双方都要重视宣传工作,要通过有效的宣传途径,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动互惠及双赢。

3.拓展招生渠道。利用行业企业系统的网络、自办的报纸、不同的文化宣传渠道等,向社会公众和内部员工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特色、人才成就的宣传推介,树立企业之家的归属感。

(三)联合招生录取

1.联合招生。职业技术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委托培养机制,校企双方达成合作意向,确定合作形式,落实定单培养。高职院校是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操作实施中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合作办学。

2.自主招生。高职特别是示范性学校、重点骨干院校在各地招生政策的指导下,实行自主招生,跨省区招生或合作办企业班。即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专门招收和培养的学生。为了解决部分行业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对于艰苦和特殊行业,企业所需要的紧缺人才的培养,学院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招生政策或推荐入学政策,“实行企业、用人单位定向培养推荐录取政策,对企业用人单位为企业特殊岗位,特殊职业定向培养人才或对在工作岗位做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进行推荐,高职院校可以自主录取”[1],或运用单独考试录取。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改革应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和学生特点,确立改革思想和制订改革方案。

(四)招聘工作互助

学校依托行业及所属企业,面向特大和大型企业,通过共同举办外向型企业专场招聘会或考试,吸纳人才,扩大企业和职业教育的认同感。

三、高职院校培养与企业用工的衔接与保障

招生与用工协同,克服企业招工难人才素质不高,学校培养的学生企业不满意,培训与用工不协调的问题。

(一)制度保障

有劳动专家认为,要解决“招工难”问题,“必须改革用工制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2]因此,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促进企业招收的人员依法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尤其是把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上岗的“入口”。企业招工后,必须先到职业院校接受学习或培训方可上岗。引导初、高中辍学或毕业未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初上岗人员,及未掌握专业技能的人员走入有序的从业机制。

(二)培养及用工机制

1.先培养后就业。主要是岗前培训,或称为职业准备教育。学校招生培养,学生毕业后整体输送到企业。由职业技术院校、企业分别承担、实施,组织落实生源对象。目标是使期望从业的学习者获得专业技术及相应的职业资格,并使其能够顺利上岗就业。

2.变招工为招生。除了目前普遍采用的由批量用人的企业与学校联系,实行“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外,还可以通过跨地域招生,定向培养的途径,把企业岗位的技术要求作为对学生的培养标准,学生毕业后按协议到用人单位就业。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劳务公司对人员进行统一的招聘后交由学校培养或培训,促进执证上岗。

3.企业选送生制度。或者说是先招工后培养的模式。建立用工、培训与晋升的激励政策关系,企业根据人员培训和提升计划、激励机制,在定向招工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后,选派推荐各方面表现好的优秀员工,或将达到晋升晋级条件的员工再选送至对口的职业技术院校进行提高性的职后脱产培养。

4.实施终身教育。将企业的初、中级工、专业技术人员定期组织参与继续教育培训。校企在招生招工方面应协同配合,完善机制为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服务。

(三)工学结合机制

企业用工机制与学校招生互动互惠方式、途径,比较好的是采取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方式。学校招收学生后,先在学校接受阶段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然后在到企业进行实际的体验,同时,在企业接受训练和考察。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促进实现从学生到合格员工的有序转化。

(四)就业保障

职业技术院校的招生与企业用工衔接,需要校企协作开展就业与促进就业保障。通过建立健全符合高职招生就业政策机制,诸如,企业自主招生的学生,或以企业命名的学习班,企业实施专项奖学制度,即享受国家与企业双重奖学金,其中品学兼优或努力学习的贫困生甚至可给予学费减免的支持和帮助。如有志向学成后回家乡创业的给予相应支持等,使用工与培养结合。创造条件,严格管理,努力建立和形成良性循环的职业准备教育—就业培训—晋级/专业/再就业培训—终身教育的有序机制。

各级政府或有关劳动保障部门要担负起保障、指导的责任。企业人事等职能部门应更多地与职业技术院校联系和沟通,而不仅是与农民工直接接触。对新增就业人员,劳动部门、军队转业安置部门都要协调配合。劳动保障部门与企业、学校达成用工协议,保证培训后的人员实现按需培训、及时上岗或就业。教育、人力资源、区域合作部门共同“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每年举办双方企业学校校企合作对接会。在合作共赢基础上,校企双方依法签署校企合作协议。”[3]学校也应主动到公共就业机构寻求信息,了解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单式培养,由此,形成信息集成—职业教育、培训—上岗就业的良性循环,既避免人才培养失调的状况,也防止职业学校之间为争夺生源而产生的无序竞争,同时,更有利于规范劳动力市场。

[1]刘红.浅谈高职教育招生制度改革[J].高等职业教育,2011(2):39.

[2]吴泽思.“招工难”期待用工制度改革[N].工人日报,2010-1-5.

[3]王正方.天津滨海新区劳动用工情况的调查和发展津德两地校企合作有关建议[J].环渤海经济望,2011(1).

猜你喜欢
用工校企院校
屏山县:念好“三字诀”助企破解用工难题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信息超市”精准破解用工“两头难”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