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华为为例

2013-01-31 10:50:50魏智卿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隐性华为企业

魏智卿,王 伟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隐性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华为为例

魏智卿,王 伟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隐性知识又在企业知识构成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知识的转移、创新与整合的过程。因此,探讨知识转移特别是隐性知识转移如何在企业技术创新中有效进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隐性知识的相关特性及其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进而对隐性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华为公司为例探讨了技术创新型企业进行隐性知识转移的方式。

隐性知识转移;技术创新;案例分析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背后也凸显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源消耗大、生产成本高、利润薄弱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能够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为前提,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知识被认为是创新型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对知识的有效运用和管理,持续地获得创造性知识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在知识的构成中,由于隐性知识的高隐秘性及独占性等特征,使得其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在知识创新方面更为有利,而知识创新具有路径依赖性,难以模仿,因此使企业保持长期的优势。由此可见,隐性知识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

二、隐性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企业组织和员工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组织和员工在学习中长期积累的知识是技术创新的源泉,而这些知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隐性知识。技术创新是企业各部门及员工在创新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各种途径从组织内外获取所需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吸收、整合及创造的过程。因此,技术创新对隐性知识的需求促使隐性知识在不同主体间发生转移,并在隐性知识成功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

首先,隐性知识对技术创新起到重要作用。隐性知识有助于技术创新构思的产生。创造性思维往往都是由隐性知识存在主体在一定的外在环境和知识积累的条件下产生的。基于技术创新的目标,隐性知识存在主体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积累通过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创造出与技术创新目标匹配的新知识,达到创新的目的,进而实现企业的商业目标。同时,隐性知识的转移是保证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技术创新所需的一些关键性信息和知识在组织中只是经验性和分布性的,存在于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专家或知识群中,是很难自由交流和共享的资源。不同创新主体间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沟通能够不断地促进知识的转化和转移,创造新的知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成功实现技术创新。

其次,隐性知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得到价值的实现。由于技术创新所需的知识往往都隐含在员工、团队、各部门内,很难进行传播和扩散,同时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将企业及员工的知识转化为技术能力,向客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成功的技术创新也能够使隐性知识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隐性知识通过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的转化和转移实现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成功开发及商业化,进而实现其经济价值。

因此,隐性知识与技术创新间存在相互关系。技术创新对存在于组织内外的隐性知识价值的实现具有推动作用,而隐性知识又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源泉,隐性知识的高效转移则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三、隐性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本文基于创新程度的不同,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不同来源的隐性知识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程度及成果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基于隐性知识的不同来源主体来分别探讨其成功的转移对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影响。

1.个体层面隐性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离不开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最原始的拥有者是企业员工,他们是企业组织中新观点和新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师徒制、面对面交流等直接交流和沟通的途径使企业员工中的隐性知识首先在企业组织内部得以传播、转移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保障。

渐进性创新是一种不断进行着的累积性改进,所需要的资源并不多。因此,其所需要的知识一般是企业原有的知识轨迹上增加的存量知识。企业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存量是由企业员工个人的知识存量总和及组织内部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所创造的知识存量共同构成的。因此,企业员工可供转移的隐性知识存量会影响企业渐进性创新。

根本性创新是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其成果将导致产品的性能与功能或者生产工艺发生质的变化。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往往需要打破原有的知识路径,而员工个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由于其路径依赖性在转移过程中一般难以创造出能够促进根本性创新的新知识。

2. 团体及企业层面隐性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技术创新是一种集体行为。虽然研发部门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核心单位,但是研发部门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离不开营销部、财务部、生产部、人力资源部等其他部门的支持。因此,存在于企业组织各部门或团体间的隐性知识会对技术创新的成败有一定的影响。企业往往通过建立知识库或者知识交流平台、虚拟网络等平台,为部门之间的交流创造外部环境,促进员工间及各部门间的隐性知识转移,扩大企业自身的知识存量。同时,现在许多企业都在原有设置部门的基础上,又专门成立了各个独立的技术小组或者集研发、实验、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创新团队,这使得各个不同领域、部门的员工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多,有利于信息沟通、经验交流、知识共享和新思想的产生,实现员工间隐性知识的高效转移。这对企业进行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企业长期形成的组织文化是企业本身所固有的隐性知识。企业通过员工培训、文化理念学习等形式使得企业员工充分理解企业的信仰、理念等并影响员工的行为,这在无形中将企业固有的隐性知识转移给了从事创新性工作的员工,但是这种隐性知识是根植于企业本身的,难以改变其路径,因此,其往往会阻碍企业进行根本性创新活动。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长期的文化知识积累,并且知识轨迹牢固,因此对渐进性创新可能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企业外部隐性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复杂环境中,同时伴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产品的更新速度变快,企业的创新周期大大缩短,因此企业需要从外部获得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知识。同时,社会资本理论也认为企业的外部联系是促进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这就使得来自顾客、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竞争者等方面的外部知识成为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知识来源。

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通过与顾客的互动获知顾客的产品需求有利于企业发现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和目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已经从原本的竞争关系逐步转变为竞合的关系,通过合作创新提高共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与其竞争者的产品具有相似性,因此两者的知识距离较短,有利于将存在于竞争企业中的隐性知识通过合作的形式转移过来,有助于企业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近些年,我国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都采用“产学研”模式,与高校、研究院所进行合作来促进其技术创新。通过相互间的合作获得隐性知识,并将其成功地转移到企业内部,进而进行知识创造。总之,企业通过与外部各隐性知识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出新知识,促进隐性知识的成功转移,这有利于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特别是由于知识来源的广泛性,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特别有利于企业进行根本性创新。

四、案例分析:以华为为例

1.华为技术创新的背景与挑战

近些年,我国信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通信设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华为正是在中国通信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准确定位,以技术创新为发展战略而逐步发展壮大的。

华为公司是一家由员工持股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目前已成为全球通信业具有领导地位的供应商之一,也是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在近几年美国著名商业杂志Fast Company评选的年度全球50家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中一直有华为。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通信技术的更新周期加快,华为在技术创新上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就离不开企业员工、企业良好的组织结构及文化,以及与外部的沟通合作,从而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企业技术创新整个过程所需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

2.华为基于隐性知识转移促进技术创新的做法

隐性知识由于具有高度的个体性、经验性、实践性和使用的垄断性等特征,难以在企业内部及企业间快速传播和转移。同时,隐性知识拥有主体的转移意愿、知识距离、组织结构及组织环境等都会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效率。因此,以华为公司为例,探讨对其在人员管理、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等方面如何突破隐性知识转移瓶颈,实现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华为的人才管理方式。企业的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是创新的根本来源。华为对各级员工的培养和管理都极为重视。首先,华为对新进员工进行严格的培训,将企业固有的知识以授课的形式传递给员工,这有助于员工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理解,进而在就职后能快速适应企业内部环境,有利于快速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华为对新进员工采取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曾有研究表明,导师制是最有利于隐性知识转移的沟通方式,这有利于新员工快速获得经验性知识。

华为公司对各级主管的考核方式之一为“沟通”。华为注重各级主管与下属之间的良好沟通,在各层上下级主管之间建立了定期的述职制度。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上下级之间理解和信任感的建立,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知识转移的意愿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华为的岗位制度为轮岗制,一般每个员工1~2年就要换一个岗位,有的更为频繁。通过轮岗,员工对公司各方面的工作都有所了解,有助于员工各方面知识的获得,进而为跨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奠定基础。

(2)华为的组织结构模式。技术创新所涉及的组织模式有两个:企业组织模式和创新活动自身的组织方式。华为所在的通信产业是一个技术创新周期极短的产业,这就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能迅速调整以适应变化。为了能够保持自身的创新速度,华为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革,由传统的直线制变为矩阵制,又变为按产品线划分的事业部制。产品线形式的采用能够更有效地和客户就产品展开交流,这样有助于企业发掘客户需求,促进客户知识的转移,从而及时地进行创新。

华为目前的创新活动组织方式是产品开发团队制(PDT),华为的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PDT,每个PDT都由研发、市场、生产、人力、营销与服务等部门抽调的代表组成,从研发开始全程负责。这种组织方式可以使来自不同部门的成员面对面的交流,加强双方的信任感,有助于员工间隐性知识的传递和转移。

(3)华为的文化氛围。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它会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企业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而文化资源是企业所独有的,具有高度的独占性,企业在重视物质资源的同时应更注重文化资源,只有靠多种资源的协调作用才能使企业获得发展。华为公司的文化精髓为敬业、责任意识、创新与团队合作精神。民主开放、团队式合作的文化氛围,打破了传统官僚制的层级结构,使得企业成员交流更为顺畅。

(4)华为的合作战略。华为一直都强调“围绕客户需求创新”的研发理念,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华为的创新战略从模仿创新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并重又到以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华为的整个创新战略都离不开与外部企业的合作沟通。

近几年,华为除了自主研发外,还与其他技术实力雄厚的公司(如Intel、摩托罗拉、Freescale Semiconductor、Agere Systems、Microsoft、IBM、Sun Microsystems、西门子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联盟,成立合作实验室,进行技术研发。这种合作研发的模式有助于华为吸收来自外部的技术知识,而这种技术知识往往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在技术研发方面的联盟,华为在过去的几年中,也启动了与合作伙伴商在产品和市场等方面多领域、多层面的合作,以此来形成资源和优势互补,形成与市场的良性对话,快速获得客户的需求信息,进而快速创新。

3.实施效果

近些年,华为在通信领域取得的成绩可以充分证明其在通过隐性知识转移促进技术创新上的成功。华为的销售收入与日俱增,不断创造着中国式奇迹;同时,华为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已升至世界第四。因此,成功的技术创新离不开企业对各方面主体知识的获取及合理利用。创新型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可视层面的显性知识,更要注重挖掘来自各方的隐性知识,通过隐性知识的不断积累、转移、创造来不断提高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1]李一楠.隐性知识管理综述[J].情报杂志,2007,(8):59-62.

[2]何明芮,李永健.隐性知识认知和共享的研究综述和发展态势[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10-14.

[3]Cavusgil S T,Calantone R J,Yushan Z.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and firm innovation capab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amp;Industrial Marketing,2003,18(1):6-21.

[4]张志勇,刘 益.基于网络视角的企业间知识转移研究[J].情报杂志,2007(11):70-72.

[5]吴 进.IT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隐性知识管理[D].中南大学,2005.

[6]苗青丽.华为公司技术创新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7]杨 雪.隐性知识交流与转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

责任编校:裴媛慧,孙咏梅

TacitKnowledgeTransferEffectsonTechnologyInnovation

WEI Zhi-qing,WANG Wei

(Business Schoo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Knowledge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processin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 tacit knowledge has very high proportion in the enterprise knowledge structure。The essence of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cess is the knowledge transfer,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process. Therefore, study on knowledge transfer, especially how make th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ive in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ve certain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cit knowledge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es, and then the transfer of tacit knowledge on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on this basis, take Huawei Company for example to discuss the mode in which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terprise conduct th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technology innovation;case study

2012-12-14

魏智卿,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技术创新。

王 伟,男,河南郑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技术创新。

F270

A

1007-9734(2013)01-0087-04

猜你喜欢
隐性华为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作品(2021年8期)2021-09-08 18:04:05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华为
能源(2019年12期)2019-02-11 07:11:58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