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费潇
(供稿: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
农居集聚建设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近日,笔者在海宁调研,从东到西走访了三个不同的农村:东端黄湾镇的钱江村、中部长安镇的金港村和西部许村镇的报国村。三个风格迥异的村落,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大致也可反映当前农居集聚建设中的不同类型。
自然生态类型——钱江村。“海宁最后一块净土”,这是海宁本地人对钱江村冷冰坞居民点的最佳描绘。自然村坐落在山坳之中,背山面水,环境绝佳。整个居民点仅3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以柑桔、杨梅等水果种植以及畜禽养殖为主业。一对老夫妻,一年收入也在七八万元上下,这还不包括农闲期打打零工赚的收入。询问村民是否愿意转变角色,住进农村新社区,进厂务工,换来的是一致的摇头。30多户人家中,仅1户人家,拆了自家房子,搬进了新社区。
现代农业类型——金港村。“尝到甜头、死不回头”,农民从现代农业中得到较大利益,反而不利于农居集聚,这是听了金港村王书记介绍本村现代农业发展后的最大感受。全村900多户农户中,有120多户外出承包滩涂养殖,户均收入20万元以上。同时,全村以村集体为龙头,组织开展承包地流转,统一农业生产,共建设了千亩标准农田,大量农村劳动力走出农地,走进工厂务工,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目前,尽管镇里给出了相当丰厚的拆迁赔偿条件,但全村仍只有50多户报名参加了新社区。
都市产业类型——报国村。“户户有织机、夜夜闻轰鸣”,这是许村镇报国村农村百姓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走进报国村的一村民家,只见新居与老宅合二为一,占地足有250平方米以上,家中更是神奇地竖起了7台织机。一家人围绕着这7台织机,换回年收入20余万元,浙江百姓的勤劳可见一斑。报国村也是海宁地区较难开展农居集聚建设的区域之一,由于农村社区实施统一集中居住,农户的生产资料如何安置成为重大问题。
就目前而言,海宁的这三个村均取得了较好发展,农民也较为富裕,但在农居集聚建设过程中,面临不同的问题。首先是钱江村,政府想着这里的农户难以拆迁,也就不愿意多投入资金,虽然自然环境好,但村庄存在一定破败现象。其次是金港村,虽然现代农业发展较好,但农户居住较为分散,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农户集聚工程才刚刚起步。最后是报国村,虽然依托许村家纺产业,家庭制造业较为发达,但违章建筑普遍,人居环境差,资源利用效率并不高,同时拆迁难度相当大。
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农居集聚建设大潮中,不同的村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制约,新农村建设切勿一刀切,必须根据实际,强化规划引导,实施分类对待。
——自然生态型村庄。这类村庄往往远离城镇,工业相对较少、自然环境优美。在工业化全面推进的当下,这类村庄也是最宝贵的。因此,这类自然生态型村庄,原则上应予保留,按照宜居、宜游、宜农的要求,打造成自然气息浓郁、生活便洁的田园式新农村。部分条件合适的村庄,也可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引进大企业,实施高端度假基地式的开发,杭州的“安曼法云”就是最好的案例了。
——现代农业型村庄。这类村庄大量散布在浙江农村土地之上,可以说是浙江农村聚落的主体,也是未来农村人口与村庄聚落集聚的重点所在。这类村庄首先要做好规划控制,严格村庄农居点建设,避免农居点再一次无序增长。同时,切实尊重农民选择和利益诉求,切忌“运动式”农村拆迁集聚,逐步引导这些地区农村聚落向新社区集聚,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完备、建设用地高效集约、农业用地规模经营的现代化新农村。
——都市产业型村庄。这类村庄往往紧邻中心城镇,人口与建筑密度较高,这类村庄成为浙江经济发展和外来人口集聚的重要部分。这类村庄要充分利用村庄土地级差地租优势和产业人口集聚优势,按照城市的标准,妥善处置拆迁补偿,实施全面综合改造,打造成为城镇外围人口与产业集聚区,最大程度发挥土地价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