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的忧患绝唱——《石斋逸诗》中黄道周的心灵形态探析

2013-01-31 08:47曾进兴施婧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黄道周诗作诗人

曾进兴,施婧



孤独者的忧患绝唱——《石斋逸诗》中黄道周的心灵形态探析

曾进兴1,施婧2

(1.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漳州 363000)

《石斋逸诗》是黄道周自请募兵抗清被执后至正命前的诗集,共三百一十一章,是诗歌史上罕见的绝命诗集。诗人痛苦地自叙身世家愁,斥责群小昏獗,抒发亡国忧虑,诗作展现了诗人孤独的心灵形态、强烈的复国愿望、复杂的思想情怀。结合史实解读逸诗,并分析诗作展现出的独特的心灵形态。

黄道周;石斋逸诗;心灵形态;孤独;忧患

诗人是孤独的歌者。屡遭疏绌的黄道周受任隆武朝,不堪郑芝龙掣肘自请募兵行边,三个月后婺源兵败被俘。石斋先生“被俘以后,迄明年三月就义,所作诗篇,自题总名为《石斋逸诗》”[1],简称《逸诗》,后亦称《石斋麟书》、《正命麟书》),凡三百一十一章。诗的内容宏博、表现精致,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或悲凉哀怒、愁绪满怀,最直接地记录了黄道周被俘后的整个活动,更展现了他极为丰富而又孤苦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心灵状态。

一、孤独者的忧虑:对诗作、诗篇的整理、结集

关于《石斋逸诗》,何瑞图在《石斋麟书记略》中对成书过程作了归纳:“是书也,师所自名,本称逸诗,皆就俘以后作也。”黄道周“自酉(乙酉年)腊廿五日以及戌(丙戌年)之三月十五日,凡八旬中”,在狱中陆陆续续写下了《过言》、《自悼》、《造怨》等诗作。诗人生前就认真着手整理诗作结集传世,诗稿“俱蝇头小楷,端整古劲,盖先生捉笔时便志为万世”。但石斋先生对这些诗作能否存留表现出忧虑,清刘献廷的《广阳杂记》记载:“洪经略门人山东傅觐光为江宁同知,字对扬;与坤五友,奉命监视。漳浦问闽人之在江南者,觐光以坤五对。漳浦索宣纸百幅,草出闽入浙以来之诗文,以半寄坤五,半赠对扬”[2],并叮嘱傅对扬“勿复轻以示人也”。对诗集的命名,石斋先生解释说“可以不存矣,而犹存之,谓之逸诗”,“石斋死后,世当传之,以当逸事也。”可见,诗人把这些诗作当作自己的吟唱作品,也把看作是人生最后阶段的记载。另外,根据郭白阳《竹间续话》卷一载:“至临刑日,先生出纸录狱中诗三十首,系以跋,纸系高丽,横径尺余,直径倍之。临刑时犹置怀中,对扬收先生尸,得之。”尽管诗作的传世过程有些差别,但黄道周对自我整理结集诗稿一事并没有异议,再有就是一个“逸”字的定位,流露出了诗人的下笔时所处的痛苦、孤独的精神困境。

徐霞客曾评价黄道周“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几度浮沉仕隐,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石斋先生都能坦然处之。东皋、邺山、大涤书院著书讲学、传道授业解惑,指点江山,慷慨陈词,论古道今;为钱龙锡辩冤,反对杨嗣昌议和,哪怕身陷缧绁,每每对时局国事的拷问,石斋先生都显示出无比的坚定与自信,因此有“天下称直谏者,必曰黄石斋”。然而,此次不同,前线皆溃,国危矣。诗人兵败婺源,身陷敌阵被俘。狱中诗人自比文天祥,对国事、家事、天下之事显示出深深的忧虑。《灯夕不堪复遂绝粒是夜雷雨明日甲子抵晚雷雨大作绕营不休凡三昼夜遂发予入南都》写道“失匕英雄事,鞭山霸主才。于今无破斧,何以谢风雷”,对时局显示出“破舟知海荡,去妇说家难”(《至南都示诸友》)般的无奈。特别是正月二十五日后,门人蔡春溶、赖继谨、赵士超和毛玉洁等被分羁他处,石斋先生“怆然有怀,无从寄问,前后伊郁”,孤独之感袭来,写下“志士轻生死,家人念渴饥。知君隔崖后,又似坠弦时。风雨催尘甚,音书寄语迟。夜阑寒色紧,咬齿且相支”等诗句以排解孤独愁绪。

二、孤独者的身影:回溯身世、回首生平

石斋先生携带着自己独特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写下了《死吟》、《后死吟》、《后后死吟》、《辞墓》、《诲子》、《告兄》、《自挽》等悲切感人的诗作。丙戌二月十四日,黄道周在尚膳监中,写下“妻子不得知,亲朋但酸鼻。寒从孝陵衣,饥从孝陵食。孝陵何凄凄,风雷庇松栢”等诗句,诗句中裹挟着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流露着对国事的紧张、焦虑,是诗人心灵痛楚的孤独体验。

丙戌年二月九日为黄子寿诞,触景生情,石斋先生回想自己人生:“予以是日为劬劳之辰,崇祯壬申以是日,削籍跨蹇出都,为卫士凌侮作《重生》之诗;及辛巳以是日,在诏狱对簿作《重重生》之诗;今又是日也,羁于斋堂,故作《后死吟》及《后后死吟》兔爰苕华孰伤也”。诗人以生辰之日为线索和转折点,回想崇祯五年四十八岁自己被革去功名、削籍为民,“春二月,挂冠出都门”[3],诞辰之日偕夫人蔡玉卿及刚满月的长子离京南返,作有七律《二月九日是予初诞以是日出都挂帽驴背乃作更生之诗十二章》;崇祯十三年四月,解学龙遵例举荐部属,首推黄道周,崇祯帝怀疑道周与学龙结党,降旨逮捕二人至京受杖。根据《黄子年谱》载:“旋囚刑部,十二月下旬移北镇抚司(俗称北司、北寺,即请室)拷问,次年五月二十日返囚刑部”[3],故崇祯十四年二月九日黄子五十七岁寿诞日,诗人在北镇抚司狱中。自被荐受逮以来,一荷廷杖,四服司刑,赭血满衣,疮痂蔽褥,牵连株送几二十人,“备尝诸苦”,作五律《重重生》诗十二章;崇祯十五年壬午,黄道周获释出狱赴戍四川酉阳途中,作七绝《放生诗十三章》。后隆武帝以道周为首辅,初衔“大学士”,旋加“少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道周力主匡复,且欲行使首辅职权,但遭心怀各异、拥兵自重、攘权专政的郑芝龙集团所掣肘,见恢复无望,遂自请召募弟子、乡亲赴闽浙赣边界防御清军,兵败被俘,故而丙戌年二月初九日在狱中。石斋先生截取了若干个生日片段,自传性地抒写人生遭遇:“割杀前朝事,履冲此日来。帝心如告兆,天意岂怜才。求死仍无创,逢生知转哀。许多顽鄙事,入梦久难猜”。诗人体验到人生不幸,命运多舛,在《后后死吟》中抒发了“毒草甞应遍,神方写未阑”、“顾盻无偕往,踌躇感独难”、“平生无所恨,一睨吕梁翁”等“独难”情怀,在《后死吟》中留下“往者未先觉,今兹何遽愁。百年自古有,一节为谁留”等诗句,排解内心的孤独与彷徨、坚贞与憔悴。

独特的人生经历,勾起诗人对世系追溯和对家事的怀想。陷于缧绁后,师友亲朋音书断绝,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写于除夕前后的《过言·銕骑》“铁骑变渔阳,渡河弓马强。雄藩不破虏,猛士但思乡”等佳句,表现出浓烈的思亲怀乡之情。特别是与门人蔡春溶、赖继谨、赵士超、毛玉洁四君子分开囚禁后,生死未卜,《怅然寄怀》“志士轻生死,家人念渴饥。知君隔崖后,又似坠弦时。风雨催尘甚,音书寄语迟。夜阑寒色紧,咬齿且相支。”回想自己矢志报国,一生奔走,对家人却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深含愧疚,南望故地,在《又有所寄》中抒发了“何人心事最苍茫,不忍相看涕泪长”感慨。在《告兄》篇中,忆取与胞兄黄道琛“少小从读书,炊爨与负笈”的情景,念及如今“兄年日以迈,王事日以棘”,潸然泪下,愧疚不已。在《诲子》篇中,石斋先生自述“吾年近五十,始与儿子亲”、“麙儿在襁褓,吾犹未得见”,作为人父“吾生未能驯,勿复谈父风”,既不舍又自责,句句读来催人泪下,让人百感交集,展现了“冷峻方刚”黄道周情感中最柔软的一面。

三、无助的现实困境:有志恢复,无力回天

收复中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断交织,成为石斋先生心中的焦灼。黄道周“对政治的参预是自觉积极的,对现实的关注是执著的。正是这种内在人格精神的外化,形成了黄道周诗歌强烈的忧患意识”[4]。《逸诗》中的不少诗作直抒胸臆,描写了诗人驰骋沙场、慷慨报国的理想。南明虽已是残山剩水,但黄道周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认为“世道古难料,雄图尚可挥”,亲自区划裁定庶务,制定抗清战略,自请募兵北上,“聊将墨翟意,一破古人围”,北定中原,并留下了“六十年来事已非,翻翻复复少生机;老臣拼尽一腔血,会看中原万里归”的壮吟,表达了以死报国的赤诚和视死如归的气概。诗人艰难时局中保持一丝希望和乐观,面对强敌,心情激荡,在《过言·世道》更想像儒将般“胡马轻澜水,将军重铁衣”的潇洒自如。

然而日暮穷途的国家命运,时局众溃于内,奴乘于外,军粮大权旁落郑芝龙手。黄道周募兵北上抗敌,郑既不拨给精兵,也只支粮饷一月,师出不久兵饷便成问题。“此事不经见,于心良独劳”,石斋先生对国事日蹙、狂澜横流的局面深感无奈。石斋先生对南明的处境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在《答访诸友》中就表达了“所持恢复论,无计上遗笺”的观点;诗人还清楚地意识到依靠自己扶危定倾是不现实的,“智少深惭覆餗多,经营四月委颓波”(《归衅》),对自己的招征之役,不过义无所逃,欲得一死耳。国势日弱,民生多艰,黄道周在《过言》中抒发了“老骥真无力,英心断唾壶”感慨,深感自己救国无门、有心杀敌,可惜无力回天。再如《至南都示诸友》有“故国犹余木,孤臣尚有身”句,《卧禁城渐闻钟声籧然惊觉有怀》的“三月孤臣千日愁,词林只在殿东头。玉栏一曲千胡马,何处东风不入秋”和“六朝旧事生芳竹,只有孤臣涕未涯”等句,表达了他对形势的担忧和作为“孤臣”的愤慨,流露出孤臣难支大厦倾危的孤独无助之感。

最令诗人痛心的是奸臣当道、民心溃散,自己在纷乱的时局中力主抗敌,应者寥寥。国家危亡之际,“五侯新卜宅,灯火各温存”(《造怨》)和“沧桑覆手几年事,又见文人赋美新”(《昏晓》)等诗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那些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投机权臣和御用文人的无耻嘴脸,诗人对他们的鞭挞可谓入木三分。元宵将至,因见十二日以来,徽州百姓戏灯如常,诗人寒心不已,愤而作《新安元夕四章》:“最是西桥歌舞盛,鱼龙百战不知还”、“迭架猢狲弄彩绷。千岁连呼呼不足,不知鬼物自狞狰”、“粉楼峻宇少安眠,舞罢灯前再数钱。自是此间无好墨,严关空锁半溪烟”等诗句。先生还自跋:“新安十二日,西桥演灯甚盛,为鱼龙百戏,共趋营帐。念正希巳死,予又被执,世事不竞,遂使民心至此,写之泪下。翌日,遂绝粒”。这是黄道周自被俘以来的第二次绝食,从正月十三至廿九日,共历时14天,诗人不惜以身殉国来唤醒和警策国人,其心可昭日月。而后先生绝食未死,复进水浆,诗人自觉“潦倒余生”,不能执笔也。

四、广阔的心灵空间:精神世界的升华追索

石斋先生一生三起三落,仕途坎坷而艰辛,他在《至新安示赵渊卿毛玄水赖敬孺蔡时培》中也概括自己一生的政治处境:“道为时艰卸,交因日暮穷。乱群行异类,急难少从容”,慷慨悲歌,一述平生。屡遭现实重创的黄道周,面对政治理想破灭和自己的不幸遭遇,在孤独无助之余,努力从心灵上寻求精神契合点,拓展精神空间,作为思想上的寄托之所。在《逸诗》的诸多诗篇中,诗中的作者已是处于精神恍惚迷离状态中,时空错位,或以屈子喻己以自伤,或与先帝对话,或与诸名山作别,飘然然于世外,神游乎天地之间,构建了一个虚实飘忽的心灵形态。

在政治上黄道周不被天启、崇祯、弘光三朝君主所认同,但他始终以忠臣、正义自居,在《灯夕不堪复遂绝粒是夜雷雨明日甲子抵晚雷雨大作绕营不休凡三昼夜遂发予入南都》中,诗人表达了“孤臣未遂志,天地此离愁。碧血看犹在,灵威何所求”的忧愁之心;通过《夷犹·慷慨》“怀沙颂橘逢渔火,不与从头诉不平”和《延颈·进退》“进退逢人自触藩,三闾旧有未招魂”等诗句,把自己与1300多年前的屈子对接,以屈原喻己,曲折地抒写自己境遇和不平,预示自己将继承屈原怀沙自沉精神,准备慷慨就义,表现出了矢志献身报国的决心。

在生命最后时刻,石斋先生再次念及“高皇和二宗”,在精神与之遥相呼应。《昏晓》云:“倾危世事廿年中,曾梦高皇与二宗。胜负当头须有数,去留舍我更何从。折肱九度无良药,炼石三分失国工。要是在天怜老马,飘摇风雨惜途穷”等诗句,讲述了甲子初散馆,石斋先生梦神宗危坐甚伟,呼先生近前,大声云:“汝欲胜人,道在自胜”,先生噩然而寤,乃以晶章镌之;又十二年丙子,先生赐环入都梦,文皇垂帷卧关神庙中,先生至床前。文皇拥被屈指者再云:“三九、四七,诚如所云。”盖指《易象》中命历也;还有就是石斋先生奉祠出都,将至天宁洲,为风驱回,泊龙江湾。三月一日也梦高皇至厉声曰:“卿竟舍我去耶?”先生对曰:“朝廷舍臣,非臣舍朝廷。”遂蘧然觉,以是彷徨江渚。现实中郁郁不得志的黄道周,心中仍然放不下国事,压抑不住沉重的忧国之心,在梦境中追思先帝,引证自己。郑晨寅先生在《黄道周异事解析》中分析认为,“当朝的君王不能让他实现自身价值,他只能从梦中、从前朝的君王中去寻找寄托了”[5]。末世颓风,黄道周遥感先帝,从中建立自己的历史文化价值判断坐标,从一个侧面也流露黄道周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三月五日,石斋先生赴刑场,路过南京西华门,止步,坐地不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监刑者从之,以身殉节,完成了与先帝同归一处的夙愿。

石斋先生在孤独、痛苦中逐渐迷离恍惚,进入一个幻想境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或某种精神再生。诗人写下《自挽》后,又挥笔成篇,作《告别十八翁》72章,诀别平生游历的部分名山胜迹,包括《辞黄山四章》、《辞白岳四章》、《辞匡庐四章》、《辞九华四章》、《辞浮丘四章》、《辞齐山四章》、《辞穹窿四章》、《辞园墓四章》、《辞洞庭四章》、《辞三茅四章》、《辞天目四章》、《辞径山四章》、《辞宛委四章》、《辞西陵四章》、《辞天台四章》、《辞雁荡四章》、《辞罗浮四章》、《辞怀玉四章》,并自序:“一十八翁,要当一一谢之,生死千秋,未必再晤,风雷楮墨,载其精神,亦使众山闻之谓吾不薄也”。诗人称诸山为兄,以浪漫手法作别十八山,将人生悲剧与艺术悲剧有机而深刻地揉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虚幻浪漫、震撼人心的悲壮意境,如《辞九华》:“当年看浮图,只在地藏殿。今日地藏人。尽作浮图面”等诗句,读来悲切感人,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共鸣,绘就了一个可与《离骚》中相媲美的悲剧性黄道周形象。

《石斋逸诗》是黄道周生命最后八十日心灵形态的笔墨呈现,诗作内容丰富,类型各异,但都强烈地显露出诗人孤独与忧愁,是研究黄道周最重要一部著作。“通过对《石斋逸诗》品读,可以了解黄道周的思想情感丰富性,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6],对弘扬道周“防风虽倒,犹留一节”爱国精神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下册)[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2] (清)刘献廷撰,汪北平、夏志和校点.广阳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 (明)洪思等撰,侯真平、娄曾泉校点.黄道周年谱(附传记)[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4] 于浴贤.忧患的诗魂——黄道周诗歌评述之一[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34.

[5] 郑晨寅.黄道周异事解析[J].闽台文化交流,2011(1):70.

[6] 曾进兴.论《石斋逸诗》中黄道周的思想情感[J].闽台文化交流,2009(3):135-138.

Poetic Masterpiece of the Loner in Suffering —Analysis on the psychology of Huangdaozhou in the Shizhai Poetry

ZENG Jin-xing1, SHI Jin2

(1.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2.Longxi Normal Primary School,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Shizhai Poetry is a collection of poetry containing 311 chapters, a great masterpiece of against living poetry in the history, written since the Huang being captured for offering to conscription in resistance to Qing dynasty to his being executed death. The poet painfully narrated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family worries, denounced prevailed treacherous court officials and expressed his grief for the overthrow of Qing dynasty. The poetry manifests his mixed feelings between solitude and intense expectation of restoration to Ming dynasty. In the following thesis, historical facts have been combined to interpret the poetry. Analysis on particular psychology of the poetry has been conducted as well.

Huangdaozhou; Shizhai Poetry; psychology; loneness; suffering

2013-03-15

福建省教育厅2011社科B类项目(JB11524S)。

曾进兴(1978—),男,福建平和人,讲师,硕士。

I222.7

A

1673-1417(2013)02-0067-05

(责任编辑:马圳炜)

猜你喜欢
黄道周诗作诗人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黄道周和徐霞客的灵通山印记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诗人与花
首届海峡两岸黄道周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