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毛才让(大)
(北京藏医院,北京100029)
浅识藏医对骨性关节炎的诊疗
李毛才让(大)
(北京藏医院,北京100029)
藏医认为骨性关节炎是由于患者的饮食起居环境差,生活不规律等众多因素,致隆,赤巴,培根三因素的平衡失调,产生胃部的功能紊乱及低下,逐渐形成衰竭,精华不化,清浊不分,从而使机体代谢功能失常,导致血液生成和循环障碍,黄水增生,能和培根功能紊乱而引起的。
骨性关节炎;藏医;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所指的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本病在中年以后多发。国内的初步调查显示,骨关节炎的总患病率约为15%,4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0%~17%,60岁以上则达50%,75岁以上人群中80%患有骨性关节炎,该病的最终致残率为53%。临床上以关节肿痛、骨质增生及活动受限最为常见。骨关节炎的发病无地域及种族差异,进一步研究表明:机体老化过程与OA存在明显不同。后者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关节内炎症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所以仅仅把它归结为因关节软骨磨损导致的疾病是不全面的。本病的发生与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等均有关,此外与生物酶、自由基、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亦有关。因此藏医学理论对此病的认识以及在治疗实践中所得的体会进行简要分析。
骨性关节炎隶属于藏医学“真布病(痹症)”之“骨真布病(骨痹)”范畴,是由于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痹阻关节引起的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屈伸不利、骨性肥大或畸形的一种病症。
由于患者的饮食起居环境差,生活不规律等众多因素,致隆,赤巴,培根三因素的平衡失调,产生胃部的功能紊乱及低下,逐渐形成衰竭,精华不化,清浊不分,从而使机体代谢功能失常,导致血液生成和循环障碍,黄水增生,能和培根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侵害关节滑膜液、关节软骨及骨骼关节引起的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屈伸不利、骨性肥大或畸形的一种病症。
《藏医内科学》根据患者体型、尿色、气味和性质,临床症状将骨真布病分为热性骨真布病,寒性骨真布病2种类型。骨真布病主要症状为:时寒颤,周身或部分关节疼痛,肿胀,肌肉酸痛,肌肉萎缩,盗汗,周身关节及肌腱僵硬,活动受限,四肢无力,四肢关节游走性痛,疼痛敏感。脉诊:脉细而沉数。尿诊:尿象红色或偏黄。一般热性骨真布(赤巴性):黄水病变所致,具有真布病的共有症状外,症见热偏盛,口渴,肌肤色黑,骨骼灼热,四肢关节疼痛,肌肉肿胀,四肢无力,肌肉萎缩。脉诊:数而玄滑。尿诊:尿象暗红或红色,沉渣与悬浮物多。寒性骨真布(隆和培根性):因能和培根减少所致,具有骨真布病的共有症状外,证见寒盛,四肢麻木僵硬,骨折样刺痛,下肢发凉,根据天气变化而病情随之变化,气候变冷使病情加重。脉诊:沉弱而细慢。尿诊:尿象呈青黄色而泡沫多,沉渣与悬浮物较少。根据症状的不同,其发病病因和疾病的性质也是不同的,所以在临床治疗时用方法也不尽相同。
4.1 热性骨真布(赤巴性)治法为清热祛湿,口服藏药:十五味塞尔斗丸,十八位扶净丸,风湿止痛丸,二十五位儿茶丸。外治疗法:五味甘露颗粒、二十五味冰丸及五味麝香加青鹏软膏湿包裹或擦药+烤电疗法,每日两次。牛角罐:选关节积水肿胀部位进行拔罐,梅花针针刺,再拔罐放血1次,中重度拔罐2次。
4.2 寒性骨真布(培根性)治法为祛风除湿,疏通经络。口服藏药:石榴健胃散口服,二十五位驴血丸,如意珍宝丸。外治方法:五味甘露散药浴疗法,每次药浴发汗结束后,用二十五位阿味散全身涂擦。每日1次,7天一疗程。五味甘露颗粒加十八位扶净丸用花椒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用TTP烤电,每日2次,7天一疗程。
4.3 病程的分段①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指首次发作或急性发作时以关节肿胀、疼痛、发红、局部发热等为主要表现,且时间在四周之内者,可在辨证“共性”基础上进一步辨证,可用五味甘露颗粒100g+五位麝香130g +青鹏膏剂用布料包裹。②缓解期治疗:缓解期指在急性关节炎发作或发生后,以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功能障碍、骨性肥大或畸形为主要表现者,以辨证共性进行论治,并可配合五味甘露药浴一日2次。可用五味甘露颗粒100g+二十五味儿茶丸140g+十八味肤净丸80g用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用TTP烤电。
骨性关节炎是因为患者长期的饮食起居环境差,生活不规律等引起的,它的发病是一个众多因素,致隆、赤巴、培根三因素的平衡失调,产生胃部的功能紊乱及低下,逐渐形成衰竭,精华不化,清浊不分,从而使机体代谢功能失常,导致血液生成和循环障碍,黄水增生,能和培根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侵害,它的发病是一个逐渐和缓慢的过程,笔者从长期治疗中总结,经过藏医学的康复治疗后,临床上很多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得到改善,所以在藏医学治疗方面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和治疗价值。临床治疗一般需要坚持用药,通过不断调节处方,经过半年或几个疗程的治疗,许多患者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9.058
1672-2779(2013)-09-0093-02
苏 玲
201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