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和解法探微

2013-01-31 08:06刘贵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营卫调和伤寒论

刘贵成

(河南省南阳市精神病医院,南阳473083)

张仲景和解法探微

刘贵成

(河南省南阳市精神病医院,南阳473083)

张仲景依据《黄帝内经》“阴阳和”这一哲学理念,创立“和解法”,通过调和营卫气血,虚实寒热,表里内外以及脏腑功能,恢复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临床疗效很好,成为后世医家辨证施治,立法遣方之圭臬。和,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和,谐也”《广雅》。《内经》也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笔者今据此就《伤寒论》中有关和法的一些内容进行探微归纳,以启迪临床,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

张仲景;和解法;治法

和解法,亦称和法,是“用疏通调和的药,解除少阳(半表半里)病邪或调和脏腑气血的方法[1]。”此法为仲景治疗少阳病而立,为调和、协调之意。进一步分析,和法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指以调和治疗,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达到祛邪愈病目的。故广义之和法,是指治疗法则,即包括治则与治法。《景岳全书·和略》为之释曰:“和方之剂,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中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贵也。”可见和法面广意深,治则治法兼在其中。狭义者,则专指治法。即“八法”(汗、吐、下、和、清、温、补、消)之一的和法。是指通过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等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广义和法与狭义和法,层次有不同。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扩大了使用范围,如现代已故名家蒲辅周老师说:“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清,调和气血,皆谓和解。”又如高等中医药规划教材《方剂学》指出:“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和解剂[2]”。可知“和之义则一,而和法变化无穷焉”。拙文今就《伤寒论》中的相关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不妥之处,请指正。

和解少阳法:适用于伤寒之少阳证。其病机为邪侵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影响脾胃;临床表现有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苔白或薄黄等;病位在半表半里,禁用汗吐下,唯宜和解,代表方为小柴胡汤。是方重用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以疏解、清泄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调理脾胃,降逆止呕;人参、炙草、大枣甘温益气和中,扶正袪邪。全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疏利三焦、通达上下、宣通内外、调畅气机、为和解少阳法。

表里双解法:适用于表里同病者。如《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乃太阳表证未罢,邪气又犯少阳,但病证轻微,故该方为小柴胡与桂枝汤原方半量之复方,以两解太、少之邪。又如《伤寒论》32,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以及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伤寒论》34条;治太阳病屡次误下致成里虚寒下利兼表邪未解的桂枝人参汤证,《伤寒论》163条;《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治腹满里实兼表证的厚朴七物汤证等,均属表里双解法。

调和寒热法:半夏泻心汤为代表方,适用于寒热错杂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气机壅塞之痞证。《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用之治寒热错杂之呕吐,症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等。方中干姜、半夏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散结消痞;黄芩、黄连苦寒泄降,清热和胃;人参、炙草、大枣甘温益气补中,全方辛开苦降,寒热并投,补泻兼施,故而寒热得除,脾胃调和,痞满呕利诸症自祛。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两方证的症治方药与半夏泻心汤大同小异,而治疗腹中痛欲呕吐的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治疗蛔厥的乌梅丸,治疗寒热格拒吐利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正虚邪陷、阳郁、唾脓血、泄利不止的麻黄升麻汤等方证,则属上热下寒证候,惟宜清上温下。医圣的调和寒热诸方常以辛温散结之半夏、干姜与苦寒降泄之黄芩、黄连为主要配伍形式,属调和寒热法。

补虚泻实法:适用于虚实兼挟之证。如阳明病胃热盛而脾阴弱的脾约证,又如治疗太阳病发汗后脾虚湿阻气滞腹满证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功善健脾祛湿,宽中除满;治疗妇人冲任虚寒兼有瘀血导致崩漏下血证的温经汤,功善温补冲任、养血行瘀;治疗妇人产后热利伤阴证的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功善清热止利、养血缓中,均属补虚泻实法。

调和阴阳法:适用于阴阳两虚证。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治疗阴阳两虚的虚劳证,必须通过建立中气,促进脾胃运化,俟气血化源充足,阴阳自复,进而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所言甚是:“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3]。其它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等方亦属调和阴阳法之范畴。

调和气血法:适用于气血失调之证。如《金匮要略》肝着病,因肝脏受邪,疏泄失职,经脉气血郁滞而成,证见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满刺痛,仲景用旋覆花汤行气活血,通阳散结,方中旋覆花善通肝络而降气散结,葱白温通阳气而散结,新降活血化瘀止痛。三药合用则气血调畅,阳通瘀化,肝着自愈。又如治疗妇人产后气血郁滞而腹痛烦满不得卧的枳实芍药散,方用枳实破气散结,炒黑既可行血分之滞,又可缓其破气之性以防伤正,芍药和血止痛,大麦粥和胃安中,诸药相合,能宣通气血,畅利气机,属于调和气血法。

调和营卫法:在《伤寒论》太阳中风表虚证中,因风寒外袭,营卫失调,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该方用桂枝温通卫阳,发汗解肌祛风,芍药苦酸微寒,敛阴液和营气,桂枝与芍药一散一敛,有调和营卫之功;生姜辛温助桂枝散表邪以调卫,又能和胃止呕;大枣甘温,健脾益胃,助芍药滋阴和营;炙草既调和诸药,又补中益气,姜枣合而调脾胃,使营卫化生有源,且与桂枝相伍辛甘化阳,与芍药相合酸甘化阴法。全方发中有敛,散中有补,不仅调和营卫,还能调补脾胃,调和阴阳,故医圣以桂枝汤为基础化裁治疗外感病变证及内伤杂病的方剂多达30余首。此外,治太阳病误汗而气营两伤,身痛证的桂枝新加汤,《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治黄汗症的黄芪芍桂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方亦具有调和营卫之功。属于调和营卫法。

调和肝脾(调和肝胃)法: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的妊娠腹痛,因肝血虚,气机不畅,脾气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所致之腹中拘急疼痛、小便不利、足跗浮肿等证,治用当归芍药散,方中重用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佐以当归、川芎调肝和血,再以茯苓、白术、泽泻健脾祛湿,共奏理肝气、补肝血、健脾运、除湿邪、调和肝脾之功。常见的肝胃不和证有四逆散证和吴茱萸汤证等方证。前者因情志失调,肝气疏泄失常,(或邪热内郁,影响厥阴气机)致使肝胃不和,气机不畅,而见四肢厥逆(程度较轻的)、胸胁胀闷、嗳气太息、脘痞食少、或腹痛泄利等证,用四逆散疏肝和胃,调理气机,透达郁阳。方中柴胡苦辛微寒而升,能疏肝解郁,和畅气机,兼以清热,枳实苦泄辛散而降,能行气散结,两药相配疏肝和胃以行肝胃之气滞,升降相因以复肝升胃降之常;芍药入血养血敛阴柔肝,配枳实则调理气血,伍柴胡可防升散太过;炙甘草甘缓和中,补益脾胃,合芍药乃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四药共奏调畅肝胃气机,宣达郁阳之功。后者乃厥阴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的干呕,吐涎沫、头痛巅顶甚、眩晕等症。方用吴茱萸汤,暖肝温胃止呕,散寒止痛,降逆泄浊。此乃调和肝脾(调和肝胃)法也。

综上所述,仲景圣和解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广泛的应用于外感病和内伤病;二是注重整体辩证、六经辩证、施人以巧;三是用药少而精,君臣佐使,配伍严谨,方从法出,药随证更;四是遵《内经》“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之旨,开和解法先河,为后世医家创制新方,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蒿芩清胆汤、逍遥散、痛泻要方、防风通圣散等名方,都是对医圣和解法的继承和发展。时至今日,仲景大论仍像一盏明亮的航灯,指引着临床航向,护佑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1]《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547.

[2]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5.

[3]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42.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9.002

1672-2779(2013)-09-0004-02

韩世辉

2013-04-23)

猜你喜欢
营卫调和伤寒论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调和γ-正规映射和调和γ-正规型映射
从“调结”到“调和”:打造“人和”调解品牌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王新志教授论张仲景营卫观*
漫画
例谈调和平均数的简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