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策略研究

2013-01-31 07:55谢英姿
职教通讯 2013年19期
关键词:集群设置院校

谢英姿

“十二五”期间,湖南将大力发展包括精品钢材、锰深加工、有色冶炼及深加工、石油化工等16大类共50个产业集群,在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产值已达千亿的基础上,力争到2015年,实现电子信息及新材料、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10个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 000亿元左右。在大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背景下,更需要适合湖南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湖南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对接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义不容辞。当前,湖南应立足于解决高职院校在对接地方产业集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两者的对接。

一、湖南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对我省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调查来看,湖南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集群进行一定程度的对接,双方对接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的问题。

(一)专业布局与产业群发展的契合度不高

就湖南省整体的专业布局而言,与一些传统热门产业集群直接相关的专业设置较多,如与电子信息、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三大类产业集群直接相关的专业较多,尤其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有近80%左右的高职院校设置。但相比之下,与其他产业集群直接相关专业少得多,大部分都只有不到10%的高职院校设置了。从各个地州市来看,每个地州市至少有一个高职院校,但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州市没有设置与其区域主要产业集群相关度高的专业。[1]可见,目前湖南省专业布局还不能完全适应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与产业的契合度还不高。

(二)与主要产业集群相关度强的专业设置不全

目前,与湖南主要产业集群直接相关的大类专业,湖南高职院校虽都有涉及,但具体细分专业的设置情况还不尽人意,不能涵盖与主要产业集群紧密相关的主要专业。与重点产业集群对接的材料与能源类、生化与药品类、交通运输类等大类专业中仍有许多集群发展需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尚未设置地细分专业。如与某些千亿产业集群对接的矿物加工类专业尚无高职院校设置。

(三)适应地方产业集群的特色专业开发不够

目前,有少数院校开发了适应某一产业集群需求的特色专业,但大部分院校没实质性地进行特色专业开发与建设。国家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对特色专业进行专项资金投入,但很多特色专业项目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更没有从适应地方产业集群的角度去打造专业特色。某些专业,如财经大类专业,包括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市场营销类及工商管理类专业等,不直接与某个产业集群相关,而基本上所有企业都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虽然湖南省现已形成了少量主要面对某一产业集群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开设的绝大部分专业基本上都是面向行业产业集群的,但大部分院校的这些专业都是面对所有的领域培养专业通才,开的课程比较泛,没有针对性。实际上,不同产业集群、不同类型企业对这些专业人才,尤其是经济贸易类、市场营销类等专业人才,具体规格要求区别是比较大的。因而,为更好地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这些专业应以服务地方产业集群为宗旨,与集群内企业紧密合作,针对不同产业集群培养相应的专才,以打造专业特色。

(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群岗位人才需求标准不吻

目前,高职院校的存量专业大部分是传统专业的延续。这些专业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与产业群的就业岗位素能要求还不能够完全吻合。培养方案仍然固守于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宽口径、普适性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是最明显的表现。近几年,尽管国家、地方及各高职院校都强调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但受种种条件限制,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局部实践的现象严重,职业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吻合度仍然偏低,无法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的无缝对接。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难以有效地得到供给。

(五)课程教学与集群企业岗位工作过程脱节

湖南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还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重理论轻实践,不能主动将教学内容与目前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往往造成学生所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大部分高职院校无论是所用实训教材,还是提供的实训场地,都与真实的生产情景存在一定差距,严重制约了湖南高职院校有效对接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湖南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湖南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既有政府宏观管理不足、引领不够方面的原因,也受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等的制约,还有由于各方利益不协调导致的校企合作方面的矛盾。

(一)系统全面的信息平台缺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提出: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按照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高职院校有专业设置自主权,但高职院校要合理设置专业,使专业设置有效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就必须有权威且充足的专业布局及设置信息。目前,专业设置所需要的信息残缺,可以说,没有一所院校掌握本省所有高职院校相同专业的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也不完全了解本校相关专业高职人才需求状况,更不了解产业集群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同时,高职院校教师与行业接触的机会较少,无法深入第一线了解到最新的专业动态,相关信息平台也没有建立或不完善,导致高职院校不了解行业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掌握的专业发展信息滞后,专业建设难以跟上产业发展的节奏,培养的人才当然也难以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

(二)政策引领不够

在高校拥有专业设置自主权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根据人才需求信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向、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引导,以满足产业集群发展人才的需求。但是当前,地方政府在专业设置及调整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比如,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的国家级以及省级示范院校、示范专业、特色专业、实训基地等建设项目很多,但在项目申报、验收评审过程中,评价指标更多地考虑院校及专业实力、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等客观条件,而评价相关项目是否有利于地方经济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指标缺乏。

(三)办学理念的制约

高职教育从目标定位上看,必须与产业无缝对接,特别要对接地方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的生产技术、工艺、销售、管理的变化不断提速,职业院校只有融入产业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然而当前,面对越来越激烈的招生竞争,一些高职院校在适应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和考生偏好的天平上,更偏向于考生偏好。由此带来考生愿意就读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扩大考生偏向专业的招生规模,依据产业人才需求办专业的理念已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很大一部分高职院仅仅将这种办学理念挂在墙上,说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实。另外,专业定位不明确,教学层次不清晰。高职教学与本科层次的专业在教学层次和目标上没有明确的区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大部分都比较相近。谋求职业教育办学与产业集群发展的正向耦合需要在人才培养、专业开发与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更新理念,并通过一系列改革,将这种理念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真正做到根植产业、服务企业,企业需要什么,就引导学生学习什么。

(四)办学条件的制约

要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需要大量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场所。校内实训场所需要大量的实训器械,特别是一些制造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实训室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由于资金有限,很多高职院校缺少实训场地和设备,校内实训室有限,有的往往也不能完全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校外实训需相关企业提供场所,这依赖学院与相关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但由于学院能为企业提供的利益有限,缺乏共赢点,导致这种合作关系难以建立,即算建立也很脆弱,从而难以保证校外实训场地及时间等的需要。

(五)校企合作浮于表面

只有通过真正深入的沟通与合作,才能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培养出企业切实需要的人才。目前,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各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了一定形式的校企合作。然而,在这种合作过程中,更多的是高职院校积极地联系企业,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很难与企业开展大面积的深度合作。除少数较大型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设立“订单班”等方式来培养人才外,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多讲求低成本、高效益,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刚刚步入社会、缺乏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学生,也不愿意承担把学生培养成才之后跳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这些现实情况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应付检查或评估,临时与相关企业联系,挂个实训基地的名称,或签订有名无实的协议,学校的人才培养没有真正与企业对接,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三、推进湖南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推进湖南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既要在宏观层次上实现整体专业布局及专业设置的匹配,也要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满足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实际需要,因而需依靠政府、高职院校及企业三方面共同努力。

(一)政府宏观层次的对策

1.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信息平台。健全完善的信息是一切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建议以省及地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建立高职专业设置及人才供给信息平台,以省及地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为主建立高职人才需求信息平台,并以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建立专业最新发展信息平台。各信息平台根据专业设置、人才供给、人才需求、产业集群发展等情况的变化按期进行更新,一般每年至少更新一次。把住供给与需求信息的关口,基本上就控制住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关键。把握专业最新发展,专业建设就有了方向。

2.地方政府及行业机构更好地发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首先,政府要以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为框架,宏观调控、引导各高职院校主要为本地州市产业集群服务,为地区产业集群培养急需人才。同时,从我省高职院校分布来看,长株潭,尤其是长沙为高职院校密集区,密集度大大高于产业集群,其生源也主要来自湖南各地州市,将来主要就业地为湖南各地州市。因而要考虑长株潭高校照顾各地州市产业集群人才需求,引导其加强与地州市产业集群的联系。其次,教育行政机构要根据湖南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对现有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进行优化组合,明确每个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科学确定专业设置范围,统一规范专业标准;要出台地方政策规范完善学校自主设置、地方统筹、行业指导、国家备案、信息公开的专业管理机制,实现发展规划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大型骨干企业、教育研究机构联合论证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因为这些部门知道,为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知道专业该怎样设置和建设。再次,对于一些重复设置严重、人才供给远大于需求的专业,采取一定的限制性政策。政策鼓励设置对产业集群发展很重要,但开设较少或尚未开设的专业,包括如资源开发与测绘类、材料与能源类、生化与药品类、交通运输类专业中的一些专业。最后,在示范院校、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等资金支助项目审批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的评审体系,向与主要产业集群相关度强的专业、适应地方产业集群的特色专业倾斜,加大对这些专业的支持力度。

(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过程中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具体对接对策

1.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集群岗位人才需求。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地方产业集群的联系,使人才培养紧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就必须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要组织教师深入集群内各企业进行用人才需求调研,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未来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加大行业指导,实行订单培养,这是解决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每一产业集群都与某一特定行业相联系,只有引入行业指导,才能将行业标准引入专业标准,制订出符合行业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只有积极与集群内相关企业推行订单培养,才能与企业深入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才能引入企业文化,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对接集群企业岗位人才需求。

2.专业开发与建设对接产业集群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调整专业,要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2]目前,湖南各高职院校尤其要把与千亿集群直接相关的交通运输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轻纺食品大类专业等建成真正面向产业集群的特色专业。(1)从单一专业扩展为面对某产业集群的一系列专业,尤其要将一些面对所有的领域、不直接与某个产业集群相关的专业建成分别面向某个产业集群的特色专业,全面深度融入产业的各个环节。产业集群要发展,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生产技术人员,还需要具备专门专业知识的销售、管理、服务等人员。高职院校,尤其是一些行业高职院校应面向相应产业集群开发涉及生产、工艺、设计、采购、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一系列专业。(2)针对产业集群的特点对专业方向进行细分。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高职院校可依据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名称以“()”形式标出专业方向或本校该专业内涵的特色。如设置“化工应用(盐化工)”专业,针对盐化工产业集群开设的专门专业方向。通过细分专业方向,兼顾一般并有所侧重地进行专业建设:首先兼顾专业的一般需求,开设主要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其次有所侧重,开设一系列满足产业集群特殊需要的专业方向课程。(3)与产业集群深度合作,开发和建设专业目录里没有的专业,以满足特殊产业集群的特定需要。如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设置了一系列专业目录里没有的助推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包括“花炮生产与管理”、“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技术”等,值得借鉴和推广。产业集群发展得越成熟,对专业分工的要求越高,高职院校要有效地对接产业集群,根据地方产业集群特点细化专业设置、开发新专业是必须的。

3.课程教学对接产业集群典型工作过程。对于地方性高职院校来说,让课程教学对接产业集群典型工作过程,是培养适岗人才、探索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的落脚点。[3]要使课程教学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典型工作过程,一是要在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和内容上进行改革。[4]要对地方产业集群进行专业岗位群的调研分析,按照企业生产流程,遴选课程内容,序化课程结构,设计工学单元模块项目任务。具体步骤为:(1)开展对接产业的市场调研;(2)职业素质与能力分析:了解专业面向,分析职业岗位与工作过程,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应用中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3)课程内容遴选与序化:设计系列工学项目模块与单元模块——按企业生产流程遴选课程内容,序化课程结构——设计工学单元模块项目任务;(4)融合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课程与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主线,将各类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融入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培养;要按照学习的系统性和知识生成的规律性,打破单门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重构实践导向、内容系统的职业发展知识系统和职业技能实践系统;要按照职业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发展能力的递进关系,重组与职场工作任务相对接的课程内容。二是要以技能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组织。合理采用情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根据不同的项目或案例,可由专兼职教师分别或共同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或校外基地完成。

(三)集群内企业积极参与推动股份制联合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配合,才能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然而当前的尴尬境况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一头热,企业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而企业也招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人才。适岗人才紧缺倒逼一些企业自己办高职学院培养人才以满足自己企业的需要。这些与企业具备“血缘”关系的学校,在“工”、“学”结合,“理”、“实”融合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培养的人才也更受到企业欢迎。但由企业投资新起“炉灶”自己办学也有隐忧。大多数掌握前沿技术的企业是不愿用自己培养的人才为竞争对手服务,而企业用人需求不可能无限制膨胀下去,一旦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足以支撑一所学校运转时,麻烦就接踵而至了。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大多办有技校,但事实说明,企业直接办学校不符合社会化分工规律,给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最后难以为继。前车之鉴,值得思量。破解职业教育的两难,应放宽视界。由企业与学校采用股份制方式联合办学是一条好的途径,这比由哪一方直接投资办学都要好。这种股份制方式联合办学,能真正实现“人才联合培养、校企资源共享、师资共培互用、专业特色共育”的校企合作,能培养出产业集群真正需要的人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这,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1]谢英姿.湖南省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J].职教通讯,2013(2).

[4]赵哲.辽宁高校服务地方产业集群的现状及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10).

[3]张鹏顺.服务产业集群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之特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05).

[4]冯雪飞,戴立新.辽宁省产学研联盟创新发展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0).

猜你喜欢
集群设置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