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礼梅 胡红艳 林晓洁 鲍建敏 文 燕 杨楚微 卢 越
复方毛冬青联合中西医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陈礼梅 胡红艳 林晓洁 鲍建敏 文 燕 杨楚微 卢 越
目的观察盆腔炎性包块患者应用复方毛冬青联合中西医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治疗的164例盆腔炎性包块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A、B两组,A组84例予以复方毛冬青灌肠联合广谱抗生素、甲硝唑静滴及妇科千金胶囊或桂枝茯苓丸口服,B组80例予以丹参粉针静滴与金刚藤胶囊口服。结果A组34例痊愈,其痊愈率为40.5%,总有效率为92.9%;B组16例痊愈,其痊愈率为20.0%,总有效率为77.5%,两组相较,差异显著(P<0.05);B组中有14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8例在服药后出现胃肠胀气,6例患者诉中药粉针静滴后疼痛不适。结论盆腔炎性包块应用复方毛冬青联合中西医进行治疗,患者依从性较高,方法简便实用,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复方毛冬青;中医药疗法;盆腔炎性包块;疗效
盆腔的炎性包块主要因长期的炎症刺激,导致内生殖器官的周围粘连与结缔组织的增生,以及炎性渗出等引起的肿块[1,2]。本文对我院自2006年11月~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64例盆腔炎性包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观察盆腔炎性包块患者应用复方毛冬青联合中西医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6年11月~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64例盆腔炎性包块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A、B两组,A组84例,B组80例。A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6.3±2.2)岁,其病程为4个月~1年,有16例为重度,30例为中度,38例为轻度;B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7.1±3.3)岁,其病程为5个月~11个月,有16例为重度,28例为中度,36例为轻度。上述两组患者在性别与年龄以及病程上,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A组以月经周期的第5~7d开始1个疗程的治疗,用复方毛冬青灌肠液,每天1次,每次灌肠120mL,灌肠后嘱患者2h内不要解大便,联合广谱抗生素、甲硝唑静滴1~3d(急性盆腔炎一般用药3d,慢性盆腔炎用1~2d)及妇科千金胶囊或桂枝茯苓丸口服7d,以上治疗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
1.2.2 B组所用金刚藤胶囊每粒为0.45g,每次4粒,口服,3次/d;丹参粉针每支为400mg,将其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中予以静脉滴注,1次/d。治疗14d。
1.3 疗效评定标准患者子宫的活动受限以及压痛为5分,其输卵管出现条索状的增厚以及压痛为5分,其子宫一侧或者两侧的片状增厚以及压痛为5分,其下腹腰部出现酸痛以及下坠为3分,其带下增多为1分,出现低热为1分,出现经期的腹痛为1分,患者病程每增加1个疗程加1分。其积分在15分以上为重度,在14~10分为中度,在9~5分为轻度[3]。
A组34例痊愈,36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其痊愈率为40.5%,总有效率为92.9%;B组16例痊愈,22例显效,24例有效,18例无效,其痊愈率为20.0%,总有效率为77.5%,两组相较,差异显著(P<0.05);A组有4例患者在应用四黄水雾外敷后局部皮肤出现瘙痒及红疹,给予皮炎平外涂后其症状均缓解;B组有14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8例在服药后出现胃肠胀气,6例诉中药粉针静滴后疼痛不适。
祖国医学外治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作用迅速,治疗效果显著,同时患者不良反应较少,在临床应用方便,操作简单,多数患者的依从性较高。在本文研究中,A组予以毛冬青灌肠利湿清热,能够化瘀活血、散结止痛,并促进患者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环,增进对药物的吸收。临床中西结合治疗并与外治法相互配合使用,效果共同促进,更充分的促进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能够促进包块吸收并松解粘连、抑制炎细胞的浸润、减少结缔组织的增生、促进组织以及结构的恢复,并且能够改善循环,进而增加对病变组织进行的供血供氧、抑制厌氧菌的生长、调整局部的免疫功能,最终阻断病程的不断迁延及发展。
本研究表明,采用复方毛冬青联合中西医疗法治疗的患者依从性较高,绝大部分患者可坚持两个疗程的治疗,同时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在治疗过程中A组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而B组一半患者不能坚持两个疗程的治疗,患者依从性较差。提示复方毛冬青联合中西医疗法不仅可以减轻和消除症状,又避免了内服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和不便,改善疾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盆腔炎性包块应用复方毛冬青联合中西医疗法进行治疗,患者依从性较高,方法简便实用,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1] 刘婷.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的临床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 2011,20(5):314.
[2] 石立立,谢静燕.抗生素、中药灌肠加理疗治疗盆腔炎56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692-3693.
[3] 黄小卫.中药外敷配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103例[J].甘肃中医, 2011,24(5):45-46.
R711.33
A
1673-5846(2013)02-0093-02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