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笔下城乡相遇的两种向度
---王安忆《富萍》与铁凝《哦,香雪》比较研究

2013-01-31 04:35鄢冬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香雪王安忆文明

鄢冬

城乡问题是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城乡的对话是文学作品中有趣的内容。城乡冲突的实质在于空间冲突,即两种文化形态以政治的名义进行权力博弈。“空间在其本身也许是原始赐予的,但空间的组织和意义却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经验的产物。”[1]121城市和乡村,原本是互为依存的人类空间,却因为经济、政治等因素导致共生、和谐的文化生态出现裂痕。“我们身处同时性的时代(Epoch of Simultaneity)中,处在一个并置的年代,这是远近的年代、比肩的年代、星罗散布的年代。我确信,我们处在这么一刻,其中由时间发展出来的世界经验,远少于连系着不同点与点之间的混乱网络所形成的世界经验。或许我们可以说:特定意识形态的冲突,推动了当前时间之虔诚继承者与被空间决定之居民的两极化对峙。”[2]18当今文坛,铁凝和王安忆是较为重要的两位作家,作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她们两人拥有相似的城乡经验,这使得她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经常出现相似甚至契合之处,通过对她们书写乡村的文本的互文研究,可以发现女性文学在面对中国城乡问题时的深入思考。詹姆逊认为:“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应视为在意识形态或象征领域内解决更基本矛盾的一种综合行为,因为这些矛盾在政治或社会——经济层面上被连接起来。通过这种对象征的有力的重构,我们可以进入组织文本、作者和历史语境的整体网络。”[3]9《哦,香雪》和《富萍》,展现了作家的经历和经验,各自文本的呈现方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同时也昭示了社会变革的讯息:“要是表示了一种风格上或技巧上的根本变革,它可能就是革命的。这种变革可能是一个真正先锋派的成就,它预示了或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实际变革。”[4]2

一、《哦,香雪》——原生空间被介入后的诗意现场

原生空间既是本质性的存在,又面临着经验性的渐变。农村文明托生于青山秀水之间,人类的改造并没有使自然面目全非,而是在努力寻求人和自然相依傍相扶持的和谐之路。究其根源,农村文明的经济之匙在于土地,人类在土地上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也只是利用、改造但并不破坏或重建。当现代化的讯息被火车等交通工具介入之时,农村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状态被肢解、被侵犯。《哦,香雪》是铁凝早期的作品,发表之后反响较好,随即获得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主人公香雪,是一个成长在乡村的纯真善良的少女,内心平静如水却暗藏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她对于知识表现出了那一代农村孩子所能表现出的极大的渴求,象征城市文明的“火车”的到来,却使得她心起波澜。香雪去追赶火车,目的仅仅是想用鸡蛋来换取她心爱的铅笔盒,这样急迫又略显怪异的行为让都市孩子无法理解,但却是当时许多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上学的乡村孩子真实状态的写照。小说还塑造了一群可爱的女孩子,这些女孩子不同于香雪,她们没有什么大的理想和志向,但依然憧憬着乡村外面的生活。相比于香雪追求知识追求进步,她们追求的是爱情和冒险。香雪和这些女孩构成了闭塞文明中青春元素的两个向度,但在故事中却并不冲突,反而并行不悖,人物与情境完美融一:“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5]129

香雪的存在与热闹和浮躁没有关联,看似美丽的童话:随着经济全球化、农村城镇化的逐步推进,随着网络、电视、电话等联络手段的铺天盖地,香雪们离世人越来越遥远,这篇小说也如同陈年的老酒一般,越来越令人回味。以火车为象征的城市文明介入农村文明,投射出积极、向上的力量,是人类创造旺盛的标志,并且无可阻挡,同时裹挟着香雪们闯进城市。社会的剧烈变化投射出文化的变化:“技术的变化同时是政治的变化,但政治的变化要成为社会的质变,只有当它达到了改变技术进步方向的程度后,也就是说,创造出新技术后,才是可能的,因为现存的技术已成为破坏政治的工具。假如技术被设定并运用于缓和生存斗争,那么,技术的这种质变,将会成为向更高的文明阶段过渡的转折点。”[6]83实际上,工业文明对于空间的重视远胜过于以往任何一种文明形态,人类贪婪的欲望在工业文明中无限被放大,并像触角般触探每一个未被征服的区域,农村空间的自在性被城市文化剥夺改造为经验性的存在,“圈地运动”竞相上演。

中国当代的农村小说中经常会有意无意预设这样的圈套:城乡由对立走向同一,但无一例外以牺牲农村文明为前提。“这个社会的成就和败绩使它的高级文化失去效力。对自律人格、对人性、对悲剧性和浪漫性情爱的赞颂,似乎变为社会发展落后阶段的理想。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并非是高级文化堕入大众文化,而是现实对这种文化的拒斥。现实超乎它的文化。在今天,人类比文化英豪和半路神妖更有作为;他已经解决了许多不可能解决的问题。然而,他同时也背弃了希望和泯灭了真理,这些希望和真理曾保存在高级文化的升华中,无疑,高级文化总是与社会现实对立的。而只有少数有特权者才能享有它的福祉和代表它的理想。社会中对立的两个领域总是并行存在,高级文化总是乐于调解,而现实罕有被它的理想和它的真理所困扰的情况。”[6]60也许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难以回转的尴尬,抑或是人性贪婪的部分在资源紧缺的时代越发凸显:“几乎是在文明发生的初期,我们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向自然索取,争取自己的生存。开始的索取还蛮温和的……人和自然都有发言权,最终达到和谐。但是后来随着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对待自然的态度就越来越粗暴了。”[7]当轰轰烈烈的现代城市化盛行之时,在经济大局无法扭转的压力之下,很多小说往往忽略了对于人性最基本的关注,《哦,香雪》这篇小说也是如此。身为农村女孩,香雪们的眼中藏着农村的世界,虽然城市的一切的确让她们觉得新鲜,然而当城市人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赏玩农村时,她们只会觉得尴尬和紧张,倘若香雪进城求学读书,这种尴尬和紧张就会变本加厉。如果没有“铁轨”,香雪的生活会随性而平静,这种看似闭塞下的平静在城市空间中格格不入,是“愚昧”和“落后”的代名词,但也许是香雪们生命特征的写照。铁轨的出现,使得两个静止的世界产生了注定深远的联系。然而,这种联系并不是如童话般美好。在铁轨面前,香雪表现出的是尴尬、惶恐、自卑和失落:“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只有香雪躲在后面,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5]129-230被更为先进的文明启蒙后,香雪们定然“蜕变”,启蒙者强劲的力量将把香雪们逼上本不属于她们的城市,她们在人群中穿梭直到渐渐迷失了自己,从此便没有了那些纯真、可爱的农村柴火妞们——《哦,香雪》这篇小说被演变成了寓言,这个山村成了中国城乡相遇那一瞬间的复杂见证。

二、《富萍》——漂泊者的心灵史诗

乡村空间托生于先在的自然空间,城市文明则依傍于人的乌托邦。城市中的经济活动存在于自然的先天性对立,或者说,在此种文化生态中,只有将自然成本转化为商业利润才是合理的。城市空间从确立的那一刻起,就与自然空间以及自然空间托生的农村空间尖锐对立。然而当城市空间的触角企图侵占农村空间之时,农村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迎接或接受城市所带来的美好愿景,进而或昂首阔步或彷徨迷惘地踏进城市,成为离家的漂泊者。雇佣与被雇佣、教育与被教育基本构成城市——农村之间的两大向度,有趣的是,前种关系下,农村人丧失的是对身体的自主权,后种关系中农村人则失去了对灵魂的把控力。

长期的农村经历,给王安忆的农村题材小说带来亲切、逼真的色彩。《富萍》描写的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在普通人身上所发生的变化。中国的文化源头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主要载体是农耕文明,因此,农村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背景下,承担的是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想象,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与许多作家表达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或者追忆不同,王安忆对传统文化抱有极其冷静甚至审视的态度;与一般的乡土题材小说家不同,王安忆是站在城市的制高点来看待农村以及农村人,尽管王安忆有过长期在农村插队的经历,但她的农村题材小说大部分并不是以农村为本位来叙述的。王安忆还是以城市为起点来俯察农村的变化的,这背后存在值得推敲的原因,结合王安忆的创作来看,有一个城市是王安忆最重要的节点,那就是上海。上海已经和她的创作甚至和她的生命深深地交织在一起,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标杆性城市,上海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王安忆的小说之所以总透露着像米兰时装一般的贵族气息,与她所感受到的现代性息息相关,她的小说发生于时尚之都,她对农村经验的回顾和整理带有重大的意义。《富萍》主人公富萍并不是王安忆随心所欲起的名字,而是“浮萍”的谐音。小说这样点出富萍名字的深意:

“走过一个水塘,上面铺着厚实的水草,岸边有一条木舢板倒扣着,就好像陷在了草丛里。舅舅站住了,等富萍走上去,指着厚绿的水草,问:你们叫这什么?富萍说:水葫芦。舅舅就说:水葫芦只是水草中的一种,这一种和你同名呢,也叫‘浮萍’,不过,音同字不同。舅舅蹲下身,拾根草棍子,在地上划字给她看这是‘浮萍’的‘浮’,这才是‘富萍’的‘富’。又问:读过书没有?富萍摇摇头,却没有说叔叔家一大群孩子,怎轮得上她读书?舅舅‘哦’了一声,丢下了手里的草棍。”[8]192-193

“浮萍”象征着富萍,这个倔强的农村女孩的命运就是“浮萍”般的轨迹: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漂泊,孤苦无依;在几桩婚约间摇摆周旋,难有定所。富萍的命运飘忽不定,让人生怜。在富萍身上,体现了两种历史对她的压迫:一种是大历史,即全球化语境下的城市化运动,这种运动充满着整体主义的合理性,“之所以说合理性的这种转化是‘它自身的’,是因为作为一个历史的整体,合理性已具备了的那些力量和能力自身变成超越现存整体的设想”;[6]83一种是性别历史,即女性在男性世界中对抗并拒绝同化的历史。女性主义理论恰好回击并试图改变富萍们的窘境:“女性主义(Feminism)是一种建立在两种前提上的政治意识(Political Perception):一是在男女之间的一种结构性不平等基础上存在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女性承受了系统性的社会不公正;二是不是由生物需要而是由性别差异产生的文化结构带来的性的不公平(Inequality between the Sexes)。这种意识证明女性主义具有双重议程:弄清建构性别不公正的社会和心理机制,然后改变它们。”[9]1

王安忆不甘心只塑造一个仅仅惹人怜爱的人物,虽然富萍们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丧失了对家园的皈依感,动荡不安之下,感到强烈的漂泊感,然而就富萍这一文学形象而言,她首先是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农村女孩,执拗而坚强,随性而安静,“不合拍”的背后是固执的可爱,尽管永远处在不被认同的状态中,但却依靠着内心的执著而生存着,这股热血精神对社会而言又是一种进步的力量,甚至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控制事物的关系,对他者产生作用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但是我们有三个特殊的轴心:知识轴心、权力轴心和伦理轴心,有必要分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10]134富萍的身份在知识、权力和伦理三类特殊关系中不断被压制,她的轨迹也是身份被不断压缩的历史,在跟随富萍的脚步穿行于城市和乡村的同时,奶奶、舅舅、舅妈、吕凤仙等也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些人同样也是居无定所,从没有稳定的轨迹,同样处在看似无根却方向感十足的“漂泊”中。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隧道中自由穿梭,为了生存或者为了理想离开家园,企图寻找一个稳定且满意的新家园,因此要么迫于生计,要么主动出发,都向往着热情的未来,都憧憬着美满的结果。但这些人往往在与农村或者城市挥别的同时丧失了“身份”,在目的城市中,他们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算找到了也被认为是外来的漂泊者。每一个城市都拥有坚硬的内核,现代化语境在赋予这些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的心灵带来了冷漠和麻木,人们心灵的冷漠和麻木反应在城市中,便导致城市的外壳长满了刺刀。詹姆逊如此辛辣地嘲讽:“迄今没有任何社会像这个社会这么标准化,人类、社会和历史时间性的溪流也从来没有如此均匀地流动。”[11]304富萍们在刺刀面前退却,即便侥幸冲进去,也无法攻破这个城市的内核,从而只能在内核与外壳的夹缝中苟延残喘,成为了城市化过程中最尴尬的殉葬品,和现代化过程中最廉价的铺路石。

三、结语

空间有自在的调解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之间不合理的对抗将被抹平。然而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谁也不应该成为被牺牲或被遗忘的一代。良性文化生态下的空间,也要更多关注个体的生存价值:“平等地对待两个人必然确实意味着的不是给予他们完全相同的对待,而是同样地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不是说他们是平等的个人,而是说他们平等地都是个人。在这个范围内,一种平等性的合理概念已经意味着差异的概念。”[12]133两部作品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与农村并存状态下展现的文化生态问题,这将影响着国家改革的力度和开放的广度:“如同在物质实践领域里,产品与生产者分离而独自成为‘商品’这个普遍的物化形式一样,在文化实践领域,一件作品和它的内容也凝结了普遍适用的‘价值’。哲学判断的真,道德行为的善,艺术作品的美,就其本身来看,会与每一个人产生呼应和发生联系,会抓住任何人。一旦去除了性别与出生的差别,不计他们在生产过程的地位,个体就必定会以文化价值为归属。他们必定把文化价值吸收到他们的生活中,进而让他们的生存受文化价值的浸润和塑形。‘文明’是由‘文化’催生和激励的。”[6]6《富萍》主人公富萍走进城市却不被城市所容,《哦,香雪》主人公香雪一心向往乡村外的世界却无门而入。富萍的前身是香雪,香雪在没有成为富萍之前纯洁如雪,而现代文明裹挟着香雪的灵魂,迫使香雪们由内到外地转变为漂泊的富萍们。《哦,香雪》和《富萍》共同展现的是农村文明被动接受城市文明的姿态。只不过前者试图站在农村文明里观察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对于农村文明是介入与被介入的关系;后者恰恰相反,农村文明以介入者的姿态介入城市文明。林白的系列作品,详尽繁复记述了主人公从偏僻农村来到大都市的辛酸苦辣,同时作为女性,又遭受到恋爱、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歧视。《致一九七五》中,林白诗意又不失感伤地追忆逝去的农村空间,以梦幻的方式试图弥补心中的缺憾。铁凝《孕妇和牛》更为明显地揭示出,女性在城乡对立的世界中承受的压力远比男性更为复杂,既要担负历史传统所赋予性别的使命——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又要被动承受外来文明的侵入,并且以主动的姿态谦卑地迎接新文明——却没料到她眼中的新文明也许仅仅只是一块石碑上早已跌入历史尘埃的酸臭文字。然而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尽管女作家的作品对于人性的关注远胜于同时期的男性,但仍旧缺乏一种普世的关怀,也期待在以后的文学进程中得以解决。文学作品应当挺身而出,给予农村文明以被尊重的地位,城市与农村要共生,便不是你死我活的厚黑博弈,而是如同阴阳的智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齿共荣。“女性主义是社会批判性的理论和实践。社会批判理论不是单纯地分析和诊断已有秩序,批判性社会理论不仅进行批判,还描绘出未来新秩序的蓝图及其实现它的方案。社会批判性的女性主义,具备批判的规范性基准,在实践层面上,也包括为实现其所展望的新秩序作出的诸多努力和斗争。”[13]文学作品的任务,应该包括重建和谐而积极的文化形态,也正如马尔库塞所精准概括的:“应当关注个体对幸福的要求。但文化根基上的社会对立,又使得它只得以内在化和理性化的形式去承认这个要求。在一个通过经济竞争再生自己的社会中,要求一个更幸福的社会存在的要求本身,便构成着反抗。”[6]10遵从个体本位主义是城乡文化生态重建的要件之一,要件之二便是城乡对话,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结构趋于平衡,从而让两个空间在相对平等的状态下交流,互生互惠。

猜你喜欢
香雪王安忆文明
中秋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请文明演绎
香雪形象探析
台儿沟的姑娘们——评女性视角在《哦,香雪》中的运用
青春的觉醒和生机——《哦,香雪》自主读写
漫说文明
紧贴人物读小说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