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琦 俞晓东 田桂元
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
王惠琦1俞晓东2田桂元1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患者,均给予重组人工干扰素α-2b予以治疗,配合常规治疗观察用药后的反应。结果有30例患者注射干扰素后,精神状况良好无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差等症状。10例患者仍主诉乏力、周身不适症状。用药1月后,10例患者上述症状无改善,仍有失眠、焦虑不安等症状,其中5例患者出现轻度抑郁等精神症状,经过精神科会诊,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经2~3个月的治疗后抑郁、失眠状态好转,持续用药,2例患者抑郁症状较重、有自杀倾向、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转至精神科治疗。结论积极有效的全程干预,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掌握病情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解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达到控制病程进展,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干扰素;乙型肝炎;精神障碍;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人们普遍对乙型肝炎不重视,认为乙型肝炎是不可治愈的疾病。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不同种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应用于临床,抗病毒药物在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不断被认可。临床上普遍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慢性丙肝,其疗效佳。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是肝损害和疾病进展的关键[1]。慢性肝炎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持续不断的复制,由于病毒没有很好地被抑制,导致病毒在肝脏中活跃,使肝细胞内的炎症得不到控制,逐渐形成肝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所以肝病患者的治疗重点是抗病毒治疗。在应用抗病毒治疗时,药物的副作用不应被忽视,我科于2010年1月~2013年4月收治50例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抗病毒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精神障碍,经及时治疗调整的同时,并采取心理疏导,使患者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患者,男35例,女15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0例均为慢性乙肝轻度、中度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2010年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并排除合并其它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患者,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排除患者有无精神病史及其它疾病史。经询问未使用过干扰素、抗病毒药物及免疫抑制剂史。应用干扰素治疗前为患者检查肝功(ALT、AST、胆红素、白蛋白)及肾功,血常规、血小板、尿常规、血糖、甲状腺功能、乙肝五项、乙肝病毒定量检测、心电、彩超、评估患者精神状态。
1.2 治疗方法为患者注射重组人工干扰素α-2b(北京凯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500IU干扰素,首次小剂量开始,每日一次,皮下或肌肉注射,连续用药15天后改为隔日一次。住院治疗观察20天,出院后患者继续注射治疗,并定期来院检查。转氨酶升高者给予保肝降酶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不同配胸腺法新等一些辅助治疗和补充治疗来改善持续病毒学应答,降低肝纤维化,改善肝脏功能。密切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血常规每周检测1次,用药后血常规指标正常可每月检测1次,每月监测1次肝功、肾功,连续3个月,以后根据病情可3个月监测1次。乙肝五项定量及乙肝DNA定量: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尿常规,每3个月检测1次(治疗前已有甲状腺功能异常或糖尿病者,应先控制好,并每月检查1次),定期评估精神状态。
患者首次注射干扰素后出现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不适等流感样症状,应给予对症用药,持续应用干扰素1周后,50例患者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症状明显减轻。用药2周后观察,有30例患者精神状况良好无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差等症状;10例患者仍主诉乏力、周身不适、烦躁、易怒、食欲差、情绪低落等症状。用药1个月后有10例上述症状无改善并逐渐加重,并出现失眠、焦虑不安、精神高度紧张、萎靡不振等症状。其中5例患者出现少语、记忆力减退、有自杀倾向等精神症状。经精神科会诊,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应用抗精神病药物2~3月)后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明显改善,2例患者精神症状较重、有自杀倾向、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转至精神科治疗。
2.1 临床分析绝大多数人们认为得了慢性肝炎无症状,又治不好,对治疗没有信心,因此没有必要治疗,从而听信广告,相信偏方。有些患者对乙肝抗病毒治疗认识不足,治疗效果又不可预知,干扰素治疗疗程长(疗程为1~2年),价格贵,患者经济负担重,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多,身体上要承受很大的痛苦,怕对身体造成伤害,患者怕花钱又治不好病的心理导致出现情绪不稳定、失眠、抑郁的心理,使治疗依从性差。注射干扰素出现高热、胃肠反应、肌肉酸痛、头痛头晕、乏力、体重下降、注射部位的红肿热痛、腹部胀满等症状,导致生活质量降低,提高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对患者的不舒适症状有较大影响[2]。如何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用药依从性,在整个治疗期间护士实施系统教育指导至关重要,它是整个抗病毒治疗成败的关键[3]。针对上述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及时采取对策,减少抗病毒治疗对乙肝患者造成的多种压力。
2.2 对策治疗前向患者认真、诚恳的讲解治疗的目的、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等,对有自杀倾向及行为进行心理干预,改变消极、非理性的认知偏差,将支持性心理治疗贯穿与治疗的全过程[4]。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振作精神,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疾病,从而达到彻底康复的目的。治疗过程中嘱患者多休息、多饮水,主动关心患者,尽量满足其生活需求。倾听患者叙述,不良反应较重的患者应及时耐心的给予安慰,解除患者的顾虑,鼓励与他人交流、提高生活兴趣,放一些轻缓的音乐给患者听,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帮助患者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系统,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心理压力,稳定急躁情绪以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增强患者的舒适感,保持病情相对稳定,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慢性乙型肝炎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也是慢性肝病和肝癌的重要致病因素[5]。目前干扰素是治疗乙肝最有效的药物,经过观察应用干扰素治疗2周至3个月内易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干扰素所导致的精神症状,初期表现为失眠并伴有抑郁、乏力、焦虑、不安等,也有性格改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躁狂、幻觉等表现,严重者还会出现自我伤害、自杀倾向。其可能发生的机制为直接的神经毒性、干扰素诱导的细胞因子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损害以及干扰素对神经递质的参与作用等。一般来说,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多数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者则需给予精神专科对症治疗。因此应用干扰素治疗时应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患者若出现白细胞减少、抑郁、精神异常等,应立即进行会诊并给予相应的处置或停用干扰素治疗。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知识的认识水平和从医的依从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肝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加强慢性肝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整个抗病毒治疗的关键环节[6]。
[1] Liaw YF. Hepatitis B virus replication and liver disease progression:the impact of antiviral therapy[J]. Antivir Ther, 2006, 11(6):669-679.
[2] 阎素英.利用舒适护理模式选择适宜的干扰素注射时间[J].传染病信息,2006,19(2):71-73.
[3] 奚华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拉米夫定的护理指导[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10-11.
[4] 任丽平,刘雅茹.干扰素致精神障碍1例[J].中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366.
[5] 陈萌,石爽,庄辉,等.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流程修订[J].肝脏, 2007(02): 133-134.
[6] 马海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拉米夫定的教育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52-53.
R512.6+2;R473
A
1673-5846(2013)04-0439-02
1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传染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2海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海南海口 570100
王惠琦(1983.11-),汉族,山东人,硕士研究生,医师,研究方向:病毒性肝炎。邮箱:wanghuiqi2010@126.com。
俞晓东,邮箱:yuxda123@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