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芝 邹 斌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
陈秀芝 邹 斌
目的旨在总结及体现近十余年来穴位贴敷疗法在糖尿病并发症方面的应用及研究,为今后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提供依据和帮助。方法通过从背景、原理及选穴方法,研究进展等方面对中药穴位贴敷这种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及研究,并提出展望。结果与结论穴位贴敷疗法应用于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远期疗效,值得临床应用,在临床实践方面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
糖尿病;穴位贴敷;并发症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其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全世界约有3.6亿人罹患糖尿病,其中80%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一种非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正严重危害着全世界社会和家庭的健康。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目前医学界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历代医家的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学术体系。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丰富,除中药治疗还有按摩、针灸、气功、理疗、心理疗法等其它治疗方法,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了较多的选择,其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和多样性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特色。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之法,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即将中草药经过加工制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等调成糊状,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经过辨病辩证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贴敷治疗,利用药物治疗和穴位刺激的双重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方法简单方便、经济安全、疗效确定,故临床应用广泛。
1.1 原理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外病外治,内病外治,主要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论学术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表与内在的脏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封闭的整体,在功能上有着若干的联系,此外,体表某一特定部位或官窍与脏腑乃至整个机体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所以具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内外作用,中药穴位贴敷通过发挥药物对腧穴的刺激和及依靠经络的传导,从而发挥中药治疗相关脏腑疾病的作用。经络并非是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当中药贴敷在穴位上时,影响其它层次的生理功能,在循环感应过程中,其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1]。腧穴还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将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的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从而产生整体的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改善和治愈。有研究显示[2],穴位贴敷治疗不仅是药物吸收途径不同的问题,更主要的是通过经络腧穴的吸收过程所产生的整体效应。
1.2 选穴方法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选穴方法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的,根据中医传统理论辨病辩证的正确选择合适的治疗俞穴,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选穴方法。
1.2.1 局部选穴主要分以下两种,一是在身体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穴位或阿是穴进行中药贴敷治疗,多用于治疗皮肤表层的疾病;二是在内脏病灶局部选穴,结合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知识,在内脏疾病局限性病灶部位选择腧穴,直接用药。例如神阙穴: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故渗透性较强,药物分子较易透过皮肤吸收,弥散入血而通达全身;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神阙为任脉腧穴,又为冲脉循行之地,冲为经脉之海,内连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外用药物通过脐眼吸收,可以通经贯络而作用于全身;耳穴,可以把耳划分为若干的区域,实际是一个点,人体的组织、器官、脏腑都有规律的分布在相应的点上,即所谓的投射区域,通过中药贴敷,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2.2 四肢穴在中药贴敷疗法中,四肢穴应用较少,但也有使用,如位于手足心部的劳宫、涌泉二穴,尤其近年来涌泉穴备受外治法重视,本穴为肾经经脉第一穴,连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有其自身的特殊功能,且手足心皮肤角质层较薄,易于吸收药物,所以临床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头痛、失眠、惊风等,效果明显。
1.2.3 俞募穴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俞穴与募穴都分布在人体躯干部,并与该脏腑一前一后相对应,从生理上看俞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之所,根据标本根结理论,是经气归结的部位;从病理上看俞募穴最能反应脏腑的病理变化,脏腑有病多能在俞募穴找到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从位置上来看俞募穴不按经络系统排列,而是按脏腑实际部位排列,属于穴位与脏腑直接效应性相连,是治疗脏腑疾病的近取腧穴;从皮肤特点来看,胸腹背部相对四肢而言皮薄而易透,对于皮肤给药易于吸收药物;且俞募穴对于针刺及电、磁、声、光等治疗都有相当敏感性,由此推测对于药物的理化刺激,也应有重要意义,综上,可见俞募穴是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应用最多最广的穴位,用于治疗脏腑疾病。
金真等[3]采用穴位贴敷、穴位注射及中药足浴等中医外治三联模式治疗0级糖尿病足。按Wagner分级法将符合0级糖尿病足的住院患者在基础治疗上联合运用穴位贴敷、穴位注射及中药足浴,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其中,穴位贴敷即取肉桂、吴茱萸各3g磨成粉,用白醋调成糊状,贴敷在双足底涌泉穴处,每次贴敷3h,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借肉桂气味辛甘大热,其性下行,益火消阴,大补阳气,外用可行血活血,通活经络,温经解凝,故其内能通达脏腑,外能通利血脉,乃诸药先聘通使;吴茱萸大辛大温,温中下气止痛,开腠散寒逐痹;白醋性温,具收敛之性;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足掌前1/3与中1/3凹陷处,属足少阴肾经首穴;肉桂配合吴茱萸贴敷涌泉穴可收温经通脉、散寒止痛、引火归源之功。
徐亚青等[4]采用中药贴敷加按摩治疗糖尿病性便秘,选取糖尿病并发便秘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维持原糖尿病降糖基础治疗控制血糖,同时采用常规便秘护理措施如增加绿色蔬菜的比例,多饮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按摩和贴敷疗法,每次腹部按摩时加按穴位贴敷之天枢穴,按摩以神阙穴为圆心,沿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日三餐饭后1h各按摩1次,每次约2min;中药贴敷以三棱、莪术、生大黄、冰片等制成的中药贴于患者脐部两旁天枢穴,每天更换1次,时间大于8h,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对改善糖尿病并发便秘情况效果显著。
李象辉等[5]采用中药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其在基础降糖治疗基础上,以乳香、没药、黄芪、五灵脂、蒲黄、羌活、白芷、元胡索、独活九味中药按量研成极细粉,混合均匀50g用热水调成糊状贴敷。每天1次,每次敷药4h,15天为1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为93%。
马春[6]将莱菔子、茺蔚子、夏枯草、石决明、钩藤、杜仲各等份,水煎提取一定药物,加蜂蜜调匀,每日晨起后6时贴敷于双侧三阴交、太冲、内关穴,留置6h后揭下。7天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每2个疗程中间停药1d。治疗总有效率为90.3%,且治疗结束后28天随访,血压仍稳定,临床疗效满意。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以药物治疗和穴位刺激而发挥双重治疗作用,不仅在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方面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更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但就目前而言,尚缺乏规范化的取穴和用药,且多限于近期疗效,缺乏远期观察;对糖尿病临床研究的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积累。
[1]成建山.中医外治的现状与展望[J].中医药杂志,1992,33(12): 40.
[2]陈晓勤.穴贴中药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炎咳嗽500例[J].中医研究,1996(6):42.
[3]金真.运用中医外治三联模式治疗0级糖尿病足40例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440-446.
[4]徐亚青.中药贴敷加按摩治疗糖尿病性便秘45 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5).
[5]李象辉.中药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 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内科学杂志,2011,9(9).
[6]马春.中药贴敷穴位防治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
R282.2
A
1673-5846(2013)08-0278-03
太和中医院糖尿病科,安徽阜阳 23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