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台转型
卓勇良,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温台转型的持续深化推进,可能将需一个较长过程,不仅需要壮士断臂的决心和勇气,也更期待全国的改革配套
几次想写这篇文章,为温台这组短文做结语,但一个多月了就是写不出来。文章难度或是转型难度的反映。笼统提出一些想法并不难,难的是既有新意,又能管用。
温台转型早已展开。根据省统计局《2011年浙江省工业土地利用状况简析》,2011年,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增加值等三大土地利用指标,均大幅高于全省平均,居全省11市第1位。乐清、永嘉、瓯海、鹿城等地,规模以上工业的亩均工业增加值,比全省平均高1倍多。台州规模以上工业的亩均增加值,虽然低于温州,但也居全省第6位。
温台土地集约利用远远走在全省前列。20多年前去温州,看到农居联排而建,相邻两家共用一堵山墙,不像杭嘉湖宁绍那样各自独立,中间有过道。温州农居占地大致只有嘉兴的二三分之一。从谷歌地球上也可看到,浙江绝大多数沿海岸线的耕地,农居均沿路渠分布,把耕地弄得碎片化。而在瑞安,靠海的大片耕地中间都没有盖房,农居密集于温州至瑞安104公路两侧,形成了纵深两公里多的城市带。温州民间蕴藏着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习俗,当前正在进一步发扬光大。
温台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积极变化。温台第三产业近年持续增长较快。2012年与2007年相比,温州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达到46.4%;台州上升4.7个百分点,达到44.1%。这虽与工业趋缓有关,但从目前温州第三产业比重居全省第二、台州居全省第五看,两地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确较明显。温州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近年进一步提高,优势行业进一步趋强。2011年与2005年相比,制造业前5位行业的产值集中度从49.3%上升到53.9%,电气行业产值比重已接近20%。当然,暴风雨还可以更猛烈一些,温台产业结构转变仍适应不了实际要求。
编写“十一五”规划时,我曾在乐清柳市调研,强烈感受到温州企业的创新势头。一家涂料企业老总一开口,就如数家珍般地说起全球及亚太地区的涂料发展趋势。一家生产手机震动电机的企业,让我看了他们生产的直径仅3毫米的电机,说是成本已到一元以下。手机价格大幅下降,有着温州企业的一份贡献。
温台转型的持续深化推进,可能将需一个较长过程,且很可能伴有痛苦。一位网友对我那篇“温台警示”留言说,在调整中,局部的经济下滑是正常的,似乎不同意温台经济状况的警示意义。然而,当区域经济增长持续较慢时,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有任何的愉悦感。
“走出去”是温台企业转型的重大选择,却使得温台统计数据“不太好看”。温台中小企业事实上很难在自己这块土地上做大做强,因为温台已很少有企业可资利用的土地。乐清黄华集团在当地占地仅数十亩,产值则有1亿多,多年求地无门,目前已在上海金山投资兴建占地100余亩的工业园。当大批企业不得已向外走的时候,温台转型动力显然将大大弱化。虽然温台均有大片海涂围垦,但至少近期发展转型仍有较难“落地”的障碍。
炒房是温台转型的一个积极尝试,却经受了“妖魔化”遭遇。一部现代经济史表明,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会向金融资本拓展。温台民间长期有放款习惯,这既是对制度金融的重要补充,也是民间资本转型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却长期得不到制度层面的肯定。温州金改提出民间借贷“阳光化”,推行起来却成效不大。借贷是高度个体化的经济行为,其中的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阳光化”听起来很美好,实行起来却未必。温州金改伊始,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