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王洁
五月的上海,生机盎然,景色宜人。
5月23日至24日,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司鉴所”)主办的2013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上海隆重召开。这是一次汇聚行业名家,亮点纷呈的高峰对话,是一次推动司法鉴定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交流盛会。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以下简称“司鉴局”)局长霍宪丹,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蔡永健应邀出席开幕式。来自俄罗斯、荷兰、澳大利亚、葡萄牙、韩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实务工作者参加会议。研讨会由开幕式、主题报告、分领域交流、优秀论文颁奖四部分构成,展示了司法鉴定领域国际国内最新理论研究与技术发展成果。
23日上午8时30分,研讨会在一段激动人心的介绍司鉴所复所三十周年集锦的短片放映后正式拉开帷幕,司鉴所副所长朱广友主持开幕式。
大会组委会主席、司鉴所所长沈敏代表主办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她在致辞中介绍了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学术平台创建的背景。她指出,司法鉴定作为为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提供技术保障的司法证明活动,其基本属性决定了科学和技术的核心要素地位,同时也对从业者的科技水平、鉴定能力、执业规范提出了较任何行业更高的要求,司法鉴定科技进步已然成为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2012年由司鉴所和四川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联合申报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司法鉴定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立项,深刻体现了协同创新对于提升行业整体科技水平的重要意义,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学术平台正是基于促进合作交流和成果共享的宗旨而建立的。沈敏表示,2007年司法鉴定国际进展研讨会、2009年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国际研讨会、2011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司鉴所将学术交流平台制度化的信心和动力,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建设不断推动司法鉴定科技进步和优化发展,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输送正能量。她还在致辞中指出,2013年对于司鉴所和中国司法鉴定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作为中国近代法医学的发源地,司鉴所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孕育并铸就了“自强不息、励精图治、追求卓越”的司鉴所精神,凝练了“以科学捍卫公正”的独特价值理念,“2013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既是履行一份对行业发展的贡献承诺,也是向司鉴所复所三十周年的一份献礼。
司鉴局局长霍宪丹向大会致辞。他首先转达了司法部副部长郝赤勇对大会召开表示的热烈祝贺,以及向出席来宾和代表表示的诚挚欢迎。霍宪丹在致辞中指出,司法鉴定具有法律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本质属性和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执业特点,因此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专业、学科、领域间的学术交流和成果共享,司法部始终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由司鉴所主办的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已经举办了三次,成为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推动司法鉴定理论发展与促进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霍宪丹强调,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的新任务,也对司法鉴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司法鉴定必须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为此,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在整合优质资源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资质、高水平公共鉴定机构和证据科学重点实验室,鼓励引导司法鉴定机构正确把握发展定位,突出专业优势,形成品牌特色,持续提高司法鉴定的核心鉴定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要推动加强司法鉴定机构内部管理,促进鉴定机构按照鉴定权责具体化、业务工作程序化、内部管理制度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三是要牢固树立科技兴鉴的理念,大力开展司法鉴定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活动,不断提升司法鉴定科技创新能力,做好“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司法鉴定关键技术研究》的实施工作,确保研发任务高质量按期完成。霍宪丹还在致辞中高度评价司鉴所三十年发展取得的成果,并向司鉴所全体干部职工表示热烈祝贺。
开幕式还举行了《鉴证实录》司鉴所在五十年代、以及在1983年复所三十年以来司法鉴定案例精选丛书首发,副主编曹淑东介绍了该套丛书的编写情况。作为向司鉴所庆祝恢复重建三十周年献礼的学术成果之一,《鉴证实录》丛书在梳理司鉴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恢复重建三十年两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档案的基础上,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司法鉴定文书若干并编撰成册,用以展现不同阶段我国司法鉴定技术的概貌,弘扬老一辈司法鉴定人严谨治学、精益求精、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为行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开幕式上,主办方向所有邀请嘉宾赠送了该套丛书。
简短的开幕式后,大会进入主题报告阶段。主办方邀请了10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围绕“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专题报告,集中展现了司法鉴定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分别是:(1)葡萄牙国家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Duarte Nuno Vieira博士的“二十一世纪国际司法鉴定体系”;(2)清华大学程京院士的“生物芯片与转化医学”;(3)荷兰国家司法鉴定研究所Zeno Geradts博士的“电子数据和多媒体领域司法鉴定的新进展和挑战”;(4)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王桂强研究员的“物证鉴定侦查应用新能力”;(5)维多利亚法医学研究所Olaf H.Drummer博士的“法医毒物学研究新进展”;(6)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陈忆九研究员的“虚拟解剖”;(7)重庆医科大学万立华教授的“破碎颅像重合”;(8)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王世全教授的“文件制成时间鉴别方法的评价”;(9)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李成涛研究员的“法医DNA遗传标记研究新进展”;(10)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王敏远教授的“略论《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鉴定制度的完善”。
来自不同机构的专家分别报告了自己在相关课题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及成果,从不同的领域、视角、专业展示了司法鉴定技术与理论研究的热点与方向,使与会者通过报告掌握了目前国内外司法鉴定学科的最新动态。
为鼓励、表彰鉴定科学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孜孜以求的专业精神,研讨会设置了“优秀论文奖”。截至2013年1月31日,组委会共收到优秀论文申报95篇,其中法医类50篇,物证类25篇,司法鉴定制度与管理类20篇。为使评审更加科学、客观、公正,组委会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由各专业领域20位知名专家组成的“优秀论文评选委员会”。通过形式审查、分专业评审和委员会综合评审等环节,共评选出本次会议优秀论文15篇。大会在主题报告结束后举行了优秀论文颁奖仪式,霍宪丹局长和沈敏所长分别为15名优秀论文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24日大会进入分领域研讨阶段。本次研讨会共设置法医类鉴定技术(法医病理、法医临床、法医物证、法医毒化、法医精神病);物证类鉴定技术(文件检验、痕迹物证、微量物证、声像资料、电子数据、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司法鉴定制度与管理暨中国司法鉴定高峰论坛3个分会场,提供研究人员进行专业技术交流。
法医类分会场邀请了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陈世贤教授进行“命案现场分析”报告。陈教授结合2006年、2007年发生在广州和重庆的两起案件的侦破过程,总结多年办案经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命案侦办环节、现场分析任务和侦查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提出了结合尸体、现场调查、参考案情的命案侦破思路。台湾法务部法医研究所潘至信法医介绍了台湾在法医解剖生物安全领域进行的探索以及相关侦测系统的建立。法医毒物化学专业围绕信息在线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毒物未知物分析策略等研究热点进行了成果交流。法医物证专业主要展示了新型分型技术、新遗传标记探索方面取得的成果。法医临床专业遴选了关于视敏度、骨龄、颅脑损伤、骨折等相关方面的专题进行了报告。法医精神病专业介绍了关于精神障碍者肇事肇祸危险因素分析以及精神病人法律能力标准化评定方面的研究成果。
物证类分会场涵盖学科专业繁多。文件检验专题展示了科研人员在笔迹特征研究、印章印文鉴别技术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痕迹物证专题介绍了拉曼光谱技术、红外显微化学成像系统、荧光显微法、磁性纳米颗粒等技术在司法鉴定实践中的探索应用。微量物证专题介绍了泥土物证元素分析数据研判、交通事故中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检验、运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双组份丙烯酸清漆,以及洗手方式对手枪射击残留物检出率的影响研究。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专题,主要介绍了现场三维数字化快速解决方案、关于胎痕、车速以及特殊环境下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技术探索等。
“司法鉴定制度与管理暨中国司法鉴定高峰论坛”分会场另见报道。
24日傍晚,历时2天的“2013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顺利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