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洋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创新
赵宇洋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
生态道德教育是新一代高校生必须接受的一项重要思想课程,是生态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道德意识,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目的,各个高校应积极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教学。其现实性还在于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学德育教育的新模式,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能提高高校学生生态道德责任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很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化意识、行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创新;生态观念
大学生认识感性、精力充沛、适应性好也正是他们形成生态道德意识的基础,如果大学生有了深刻的生态道德意识来规范生态道德行为,那么以后对个人、社会甚至国家的发展将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高校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不容乐观。首先各高校浪费现象比较常见,这就会产生很严重的资源问题,不论在学校食堂还是宿舍,粮食、蔬菜、水的浪费随处可见。现在学生节约意识的淡漠,生态道德素质低下,是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公共财物的破坏行为屡见不鲜,“课桌文化”仿佛成了校园的特色,草坪也变成大学生追求浪漫的“受害者”。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需要规范,尽管很多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已经融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但没有专门来作为课程教授,因此得不到普遍的重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此外,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教师开展生态道德教育采用的是单一的灌输方式授课,很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部分进行实践活动的高校中,学生如果只在被动进行,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也就大大下降,这些实践的作用也就不容乐观。所以,在生态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塑造学生思想有着很关键的作用。
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首先就要做的是提高人们产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是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防止环境的恶化,同时为人类社会造福。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大学生对生态资源、社会自然的认识与理解,只有正确认识自然与人类自身的关系,才能去更加用心的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生态道德意识,首先要做到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其次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能源,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稀有物种等。培养生态道德意识,提高认识水平,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保证足够的物质能量供应,延续人类生命。
对生态道德认识的能力、实践能力等称为生态道德能力,生态道德能力是一种使人无论在何时都会对生态负责的心理追求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人丢弃功利之心,考虑生态全局的能力。在人和自然和谐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同时更要以自然为重点,所以在进行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时,关键要培养好这种生态道德能力。另外,善恶分辨能力的提高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善恶观念。如果事物向着积极的,完整的方面发展,那么它就是好的;相反,如果事物向着消极的方面,甚至走向灭亡,它一定不是好的。将是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推动作用,来作为判定善恶的分辨标准。还要善于、敢于发现和肯定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生态道德能力也就随着对大自然美感的认识的提高而提高。
作为社会整体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来维护生态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更要具备维护生态家园的责任,避免生态危机的加剧。如果在向自然无休止的疯狂掠取,导致自然失去自我恢复能力,生态稳定遭到破坏,这时我们就有责任来使生态重新恢复平衡。就像一个家庭,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家庭的和谐、幸福。所以,如果这种生态道德责任不具备的话,学生的生态道德能力也就很难培养。
在各个高校,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部分,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一种新型的生态道德模式,这时,道德的对象和关系就从人和人之间发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同时如果能联系爱国主义内容,以忧患意识来提高学生对生态道德的认识水平。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生态环境产生了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发展。生态道德和爱国理念结合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同时还要升华学生的信仰,在看到自身价值的同时,要认识自然界的价值;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维护自然的生存发展。增强学生对生态的保护意识,在人生观、价值观上达到生态平衡。
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接触和亲身探究,首先只有经过亲身的体验,不仅能够牢牢记住对或错的观念,而且还会深刻理解,从而对正确的事物能够很好地把握。这样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也就更容易被发现。其次,增加学生跟自然的接触的机会,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环境的感性认识。重视接触自然的教育方式,更加有利于生态道德教育。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究、研究的平台,对生态问题进行学习研究,并逐渐形成一种热爱观察的习惯,发现生活中对环境产生影响且容易忽视的问题,并鼓励其推广有实用价值的探究成果。探究的行为不仅符合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征,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了学生对生态保护观念,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更深刻的认识生态道德。
鼓励学生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其能够以法律的角度来进行环境保护。同时要让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融入学生的意识中,从而自我规范并进行生态平衡的维护。在遇到破坏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稳定的行为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段进行制止。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生态道德教育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错误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愈加严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同时也严重妨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可以看出,思想道德水平高低会对整个民族的素质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成败产生重要影响。生态道德教育以一种崭新的道德教育方式在改变着人类个体素质、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通过在高校道德教育系统的改进、传播、推动过程,首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对周围人产生影响、熏陶。生态道德教育在塑造大学生正确生态道德观念的同时,也会让其更加体会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密不可分,让其“敬微微生命,爱芊芊众生”,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先把一代代学生培养成为生态道德的先锋、楷模,再倡导众人树立、践行生态道德的理念,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张玲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J].党史文苑,2011(8)
[2]姜赛飞.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进课堂的必要性[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3]杨世宏.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4]李朝晖.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1(15)
[5]李建红.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文明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的新课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1(7)
10.3969/j.issn.1001-8972.2013.06.098
赵宇洋(1988.3).男,民族,汉,山东临沂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