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峰 张 娣 郭丽双 关利新 赵 微 向鸿梅 杨爱荣
健全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
刘俊峰 张 娣 郭丽双 关利新 赵 微 向鸿梅 杨爱荣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卫生管理学科教育愈加受到重视。各大高等本科院校作为培养专业卫生管理人才的供给体,担负着为社会提供更多适应性人才的重任。因此,改革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模式,健全管理教育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的关键之处。针对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模式现状,提出了目前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并阐明相关举措,希望能够帮助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革。
卫生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从1981年开始,是以职业中心的形式对在职的卫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1]。2004年4月开始对卫生管理工作的干部进行培训,截止目前为止,已经产生了从专科到研究生的多种学位制,并建立了众多的医疗研究机构。可以看出,我国在卫生事业管理教育领域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然而随着国家各区域的医疗改革进程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众对自身健康以及医疗结构的水平要求逐渐多元化,且随着医疗科技的逐渐投入使用,病症治愈范围也逐渐扩大,因此各医疗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逐渐增多,所以对医疗单位等卫生事业管理机构的岗位人员要求也逐渐提升。在现今的岗位招聘中,就业单位看重的不仅仅是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其它单方面的能力,而是更加看重岗位人员的医疗综合素质水平。显然,我国现有的卫生事业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岗位要求的。
目前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模式大多数依赖传统的教育体系,教学单一化、僵硬化、低效率是旧式教学的主要特点,医疗机构更为重视科技的投入与建设,而忽略了最关键的医疗管理,学校在教学上缺少灵活性、实践性、科学性,教学培养制度不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不科学,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降低了岗位人才的综合水平,降低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对医疗纠纷时能够正确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不利于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也不利于医疗机构的医资建设。因此,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岗位需求,进行卫生事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培养专业性、创新性、管理性的高标准卫生事业人才体系,转变传统的知识型人才教育目标,培养更多应用性人才是各大高职学校必须采取的措施。
2.1 重视医疗技术岗位人才,忽视医疗管理人员作用卫生事业领域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岗位领域,加强对其医疗技术的投入以及建设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众多机构的领导过于重视医疗技术人才的岗位作用,只单纯的认为技术人才的水平高低就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医疗水平,而忽视了其它岗位人员的潜在作用,特别是机构的管理人员。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组织如果想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都离不开有效的企业管理,这是由各阶段的专家学者进行长期研究与分析得出的结论。机构领导对管理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管理人才作用发挥的低效率。而管理人员的工作会直接涉及到整个医疗机构的医学管理、资金分配、机械使用等方面的工作由于不被领导认可和承认,所以工作的积极性锐减,对自身的工作能力也产生怀疑,这样很容易导致各方面任务不能有效完成,从而产生一些潜在的医疗问题。该问题的产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各大高职学校培养出的管理人员确实普遍缺少思想观念、管理能力以及知识水平上的岗位适应性,毕业生不能完全胜任该职位,导致了问题日益突出。
2.2 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灌输,忽视医疗实践教学作用其实在所有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中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问题。而对于卫生管理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这方面的问题尤甚。管理学科作为一门来源于各国企业以及学者实践的综合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历史性,在教学内容上,管理概念较多,管理内容也比较空泛。因为管理学科的内容冗杂,再加以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所学内容,最终导致教学的低效率性。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各大高职学校的教师就会采用传统的硬性教育,强迫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不注重学生的实践内容培养,进而降低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2.3 教学内容单一重叠,易产生学习盲目性各大高职学校在进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教学时,都会采用医学和管理学两门学科教材。经有关调查发现,各大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同其它医学专业的教材基本相似或相同。医学课程拖沓冗长,学生自学时间大量减少。医学基础课程缺少实践性,学生缺少自我研究与分析能力的锻炼。这种无针对性的体系学习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会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能力,产生知识体系学习的盲目性,这与教学目标是相违背的。
3.1 改变传统医疗理念,合理建设课程体系随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医疗机构对于管理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提高,但是用人单位普遍更加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的作用,而忽略管理人员的作用[2]。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在机构领导者积极转变传统医疗经营理念的同时,各大高职院校还要合理建设课程体系,既在加强管理学以及医学的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其它学科的学习教育,建设副科目与主科目共存的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从更多学科中学到不同的学科研究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内容更加灵活,从而加强学生在未来岗位的问题处理能力。
3.2 加强教学课程实践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性与理论性有效融合的目标,首先要加强在教学课堂上的社会热点联系性,教师要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社会上存在的相关医疗案例,与学生共同进行问题探讨与方案解决。其次,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地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增强自身的岗位能力。最后,由于实习渠道较少,并且具有一定的的阶段性,所以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医疗专业学者进行经常性的医疗讲座,提高学生对未来岗位的真正理解,从而明确自身学习内容方向,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3.3 加强专业教学内容针对性,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学科教材,卫生管理学科也是如此。针对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教学内容比较空泛的问题,学校可以在仔细分析未来岗位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内容教材选择,如果市场中没有相对适合的教材,相关机构可以组织一批医疗管理以及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专业的团队教材编辑,将个人经验融合到学科内容中;加强案例习题的编写,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然而,要想实现学生知识水平提高的目标,只提高教材的专业性是不够的,还要提高教学主体的知识水平,即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现今的教师往往存在两种状况:一是高学历,低经验;二是低学历,高经验。无论是哪种素质的教师都是不符合未来的人才培养要求的,因此,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与实习,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强教师对于国外医疗体系的学习与借鉴能力,是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大众对健康需求多样化以及医疗要求高标准化的背景下,医疗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刻不容缓的,特别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为医疗岗位提供众多人才的重要输出者,抛弃传统的硬性教学模式,改变旧式医疗机构经营理念,加强课程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与针对性,提高师资队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相信通过高职学校与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促进医疗事业更为长远的发展。
[1]何云玲,伍林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辽宁医学学报,2009(11).
[2]刘瑞明,廖云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8(4).
R197.32
A
1673-5846(2013)08-0228-02
牡丹江医学院高教研究所,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特色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