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及其主要条件

2013-01-30 08:18郭亚丁
治理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政党革命中国共产党

郭亚丁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①《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这个内容是党的思想理论和丰富实践的产物,其内容形成和发展是由诸多因素和条件决定的,既反映了党的宗旨和性质的根本要求以及内在规定,也反映了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性、特殊性。研究其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利于深化对党的群众路线丰富和深刻内涵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石

科学理论是先进政党行动的先导。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政党。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其主要体现先进政党的命运观、人民群众实践主体观、人民群众认识主体观、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观、人民群众权力主体观、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观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论著中系统论述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他们在批判唯心主义史观时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还认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103页。总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基本观点是: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之根源,因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理论基石。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始,就以特别重视的态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李大钊多次在他的著文中介绍和阐述唯物史观,如发表在1919年5月《新青年》杂志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中即有所论及。毛泽东于1921年1月给在法国巴黎留学的蔡和森的信中就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③《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页。陈独秀在给党的“一大”信中亦提出希望会议郑重讨论“慎重进行发动群众”。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和决议中明文规定:“我党采取苏维埃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只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等内容。说明我们党从一开始就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1922年1月,我党派张国焘、王烬美、邓恩铭、瞿秋白等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明确向中国同志提出,中国工人阶级要团结全国人民,推动革命的前进,这更加深了我党对群众观点的认识。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关于共产党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明确提出,党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党”,就要“到群众中去”。其宣言把“中国政治经济现状与受压迫的劳苦群众”作为第二部分进行专题论述,强调:“我们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应该是无产阶级中最具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还明确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①《中共党史导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页。组织一个大的“群众党”。所有这些都为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作了较为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

特殊的中国革命国情是群众路线形成发展的社会条件

由于深刻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等原因,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目的的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国内解放战争时期,其革命时期中的一个重要和明显特点是:在相当长时间里,敌人力量的异常强大和残暴,而革命力量则比较分散和弱小;党组织和领导的革命斗争所处的环境异常复杂、严峻、艰难和恶劣,革命的过程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尤其是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一开始就是从社会最底层发起的,革命的力量是在社会最普通的民众中培植、发展和壮大的。这种由下而上的革命“运行轨迹”以及“鱼水深情”的结合关系,使得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深切感受到社会基层群众之重要性。

1922年党的二大后,党就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等100多次工人罢工,罢工工人达到30多万,罢工运动持续13个月之久,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迅速扩大了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由此表明,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从一开始就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这种革命特点与前苏联“十月革命”特点显然不同。前苏联“十月革命”开始主要是通过掌握和控制武装力量,通过在城市武装暴动夺取国家政权,其群众基础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历史上异常严峻、残酷,在复杂的对敌斗争中,党和红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大大增强了自身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如短短2年零4个月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一方面有3万8千多人为革命献出生命,另一方面开辟了崭新的革命道路,增强了革命力量。再如“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艰难的战争之一。在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敌人疯狂“清剿”下,红军化整为零,在顽强求生的同时,坚持开展富有成效的革命斗争,“成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②《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由于中国共产党长期在中国社会民众中动员和组织革命,使党更直接地懂得和切身感受到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党在历史上充分体会到必须要紧紧依靠群众、团结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和共命运,这是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但是,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历次革命运动的领导集团都未能使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得到充分地持久地发挥出来,更谈不上能形成一条群众路线,所以也不能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事实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把民众广泛地发动起来。为此,他在遗嘱中发出“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③《孙中山全集》第7卷,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的深刻感叹。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后,中国革命的特定国情呼唤着新的革命领导者能够以不同于前人的全新观念来对待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从诞生开始就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并逐渐形成了一条适应中国革命特定国情的群众路线。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是群众路线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定

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政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这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明确了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要代表谁的利益、维护谁的利益的重大问题。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具体体现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明确体现了党的利益表达目的和表达对象。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性质政党,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政党是一种“政治集合体”,是由众多政治个体构成的“政治集合体”。政党由何类政治个体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党的政治表达态度和观点倾向,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政党的政治主体性质。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绝大多数成员本身来自劳动人民群众之中,是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一分子,这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这种紧密的“血缘关系”是党成功领导中国革命的坚实社会基础。

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规定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个性质规定了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党的宗旨决定了党必须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其对群众观点有着大量的深刻论述,是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理论基础。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党必须一切为了群众,把人民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除了人民利益,党本身没有任何特殊的私利。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也决定了党必须一切依靠群众,越是艰难困苦,越要依靠群众,坚定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所以,共产党员无论做任何工作,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还决定了党必须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毛泽东在1943年6月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与群众路线的这种内在联系表明,前者是后者形成的内在要求和规定。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工具,党永远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离开人民群众,党的一切事业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也变得毫无意义。邓小平曾斩钉截铁地强调:“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纠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因此,党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是党的领袖思想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早在1927年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文章中即体现了群众路线的思想。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和观点非常丰富,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发动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只有先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后做群众的先生;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党制定政策的基础;为群众谋利益是革命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群众;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等等。从整体上来说,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就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从具体内容、原则和方法上来说,无论是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等理论观点;还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与广大群众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等基本工作方法,都充满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创造,既符合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也适合广大普通群众的认知心理,所以,群众路线成为深为人民所拥护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作风。

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中的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一方面群众路线的实践者是整体的中国共产党人,另一方面党的其他主要领导人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有过出色的创造,为群众路线的形成、丰富、推广、总结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最早使用“群众路线”这个词的是党内早期负责人李立三同志。他在1928年10月同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谈话时说,“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周恩来也较早的使用了“群众路线”概念。1929年9月,他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专节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强调要树立群众观点,重视群众工作,明确提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是红军给养的重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①《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36页。从这时起,“群众路线”便成为一个具有明确含义的概念了。对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内容进行了比较重要慨括的是刘少奇,他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后改名为《论党》)专门论述了“关于群众路线问题”。指出:“所谓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②《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8页。这个阐述使群众路线更加为全党所理解和掌握。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正式写进了党纲和党章。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张闻天、王稼祥、瞿秋白、邓小平、陈云、朱德、陈毅等同志,对群众路线的原则、内容和反对错误倾向都有过许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创造,使群众路线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是群众路线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和条件。

党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实践是群众路线形成发展的不竭源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党,建党迄今已有92年历史,执掌国家政权已64年,经过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发展阶段,实践内容异常丰富。在执政前,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这种丰富的实践在世界政党发展史上十分罕见。丰富的实践是党的思想理论形成的源泉。在党执掌国家政权之前,就有很长时间执掌“地方政权”的实践经历。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拥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闽西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等十多个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认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工农士兵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页。说明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地方,群众基础较好,经过了“一时占领”、“一时丢失”的反反复复考验。党的工作者无论在“红区”还是在“白区”,无论在“前方”还是在“后方”,与群众的关系都极端重要,党对此都有深刻的感受。

执政后,经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以及拨乱反正和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不同时期。建国以来,群众路线的实践更加丰富,也更显重要。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其前提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基础已经奠定。“三大改造”奠定了我国公有制的社会经济基础,其是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胜利完成的。考虑经济面临的困难,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减少城镇人口。“到1961年底。职工比年初减少了798万人,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④《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86页。之后3年内共减少近2000万人。为此,党深深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的积极支持。周恩来曾感叹,搬迁了一个中等国家规模的人口。当然,在执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也犯过非常严重的错误。如文化大革命时期,“以群众斗群众”等不良现象十分普遍,极大地损害了党的群众路线,导致了党的群众路线“畸形化”。总之,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上,既有“革命党”的历史,也有执政党的历史;既有取得胜利的成功经验,也有遭受严重挫折的失败教训;既有与其他政党合作的历史,也有与其他政党分裂斗争的历史;既有领导地方政权的经验,也有领导国家政权的经验;既有战争年代的严峻考验,也有和平时期的丰富实践;既有在封闭体制下搞建设的体会,也有在开放体制下搞建设的经验等等。如此丰富多样、严峻曲折的发展历史,对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群众工作方式上也有很多表现,如既有发动、组织群众的经验和教训,也有教育、管理群众的经验和教训等。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始终面临着许许多多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都对党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不同时期里党内成员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思考,这对丰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

中国社会文化生态是群众路线形成发展的生长土壤

政党是特定社会生态的产物。政党的思想和行为表现都与其所存在的社会文化生态有着内在的联系。任何在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政党都不可能不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显然,特定民族文化是特定民族中政党的基因。宏观看,文化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政党在实质上是特定文化的政党,失去特定文化的政党也就失去了政党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是带有浓厚色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政党。虽然,建党初期接受了外来的——马克思主义这个产生于欧洲的先进文化,但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融入中国文化要素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从民族文化中吸取丰富文化营养并善于创造的党。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殷周时期就产生了民本观念。殷王朝统治者提出“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灭殷以后,一方面因袭殷王朝的神权统治,另一方面则把民提到一定的高度,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力图把神与民两者沟通。民本观念由此产生,奠定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动,人民群众的斗争空前兴起,这促使统治者和思想家们提出了“民贵君轻”和“君舟民水”①《中国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1-428页。的哲学思想。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并解释说“三大主义皆基于民”。尽管他的理论没有完全付诸于实践,但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成为资产阶级进行民主革命的有力思想武器。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之大之深的,不但有作为的贤君明相、思想家、政治家对其非常重视,而且连那些顽固与人民为敌的统治者也用其装饰门面。由于阶级利益的根本冲突,倍受人推崇的民本思想不可能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说到底它不过是英雄史观的一种陪衬,但其中一些缓和阶级矛盾、顺从民意的政论和做法,对人民群众体现了一定的好处,对社会发展也有裨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本思想仍不失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继承了这笔优秀文化遗产。毛泽东把反映了社会真实的民本思想视为“民族土壤”,加以改造的耕耘,播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种子,“推故而别致其新”,培育出了反映中国共产党新理念的群众路线的长青之树。正因为群众路线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作为“民族土壤”,所以,群众路线在理论与实践上洋溢着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具有浓厚中国色彩和鲜明中国特征,不但有中国式的理论、逻辑力量,而且有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性实践方式。

猜你喜欢
政党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