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中的“Yips”:概念界定、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3-01-30 05:18洪晓彬
浙江体育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推杆高尔夫张力

洪晓彬

(武汉体育学院 健康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体育运动中的“Yips”:概念界定、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洪晓彬

(武汉体育学院 健康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在回顾国外“Yips”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运动中的“Yips”进行了概念界定。“Yips”是运动表现失准现象中一种,发生于需要上肢肌肉发力的运动技能的动作障碍,不仅指无法控制的颤动,也包括不能发力。同时,本研究从表现特征、发生前因以及临床干预对国外“Yips”研究进行了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趋势:研究对象多样化,研究方法多元化,注重干预研究。

“Yips”现象;概念;现状;发展趋势

在现代竞技体育比赛中,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较量,不仅是体能、技战术之间的对抗,更是心理素质的比拼。有研究结果显示,奥林匹克决赛阶段的运动员,在技术、身体因素上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然而在心理状态上,却达到统计上的显著差异[1]。Kozar和Lord认为运动员在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中成功与否,10%~20%是生理因素的作用,80%~90%是由心理因素决定的[2]。为此,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对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表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耶克斯·多德森的倒U型假说到哈迪的突变理论,从摩根的冰山剖面图再到杰克逊的流畅理论,这些理论为探索最佳心理竞技状态提供了多维视角。

对现有有关运动表现的研究成果及理论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或许可以将运动心理学领域中运动表现研究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关于最佳运动表现的研究,相关理论包括倒U型假说、内驱力理论、最佳功能区域理论、多维焦虑理论、焦虑方向理论以及流畅状态理论等等;第二类是关于运动表现失准的研究,相关的理论包括自我控制损耗理论、“Choking”理论等等。在竞技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发挥出自己原有水平或超水平发挥属于最佳运动表现,而运动员未发挥出原有水平或未达到教练员的期望水平则属于运动表现失准。促进运动员发挥最佳水平,防止运动员发挥失准是教练员、体育科学研究者,特别是运动心理学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学者姒刚彦博士依据自己多年从事运动实践工作的经验提出,理想竞技状态并不是最完美无缺的表现自己,而是指在竞赛中对各种逆境的成功应对[3]。或许,这提示我们,研究运动表现失准更符合运动实际。关于运动员发挥失准的专业术语很多,如“比赛失常”、“克拉克”现象、压力下的“Choking”现象等等。近年来,压力下的“Choking”现象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些关注来自体育科学研究者、教练员以及运动员本人。然而,对于运动竞赛中另一类运动表现失准现象——“Yips”关注则较少。基于此,本文拟对国外体育运动中“Yips”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梳理,从概念界定、研究现状两个方面进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1 概念界定

1.1运动表现失准相关概念

1.1.1 “克拉克”现象。 “克拉克”现象的名称源于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的著名长跑运动员罗纳德·克拉克的名字。他曾先后19次打破5 000m和10 000m的世界记录,他所创造的成绩在世界田坛也是罕见的。可是这位名扬世界的优秀运动员却在他参加的两次奥运会上黯然失色,仅在18届奥运会上获得一枚铜牌。因此为了形象地描述那些具有雄厚实力,但在重大比赛中却难以发挥实际水平的运动员,就借用“克拉克”的名字,作为这种现象的命名。对国内搜集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对“克拉克”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能主导类项群,尤其是田径项目[4-6]。尽管国内有众多学者对“克拉克”现象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上的思辨,并未从导致该现象的深层原因或心理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1.1.2 “Choking”现象。 “Choking”一词源于医学术语,指生理上的“窒息、透不过气”的现象,后被借用到运动心理学领域。早在1981年,运动心理学家Daniel M就用“Choking”一词来描述“比赛失常”的现象,Daniel把Choking理解为“不能表现出以前具有的水平[7]”。该定义没有确切指出因何种原因导致不能表现出以前所具有的水平。因此,比较完善的的定义首先是由Baumeister提出来的,即“压力下的Choking”是一种用来描述尽管个体试图努力使自己的运动表现更好,但实际表现却较差的情景的一种隐喻措[8]。我国学者王进将压力下的 “Choking”定义为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通常发生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或重大比赛中,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失误。虽然“Choking”在形式上表现为成绩下降,但它不同于“比赛失常”。因为“比赛失常”可以是任何理由引起的成绩下降,而“Choking”是一种心理现象,必须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压力下个体认识到操作结果的重要性;二是个体为获得一个自我认可的结果付出了努力[9]。从表面上看,“克拉克”现象与“Choking”现象类似,但实际上这两者是有差异的。在“Choking”时,运动员具有强烈的夺冠动机,并且有能力表现好,同时该运动员认为当前的竞赛情景非常重要。“Choking”不是技能水平的任意波动,而是对感知压力的消极反应[10]。

1.2 “Yips”的概念界定

1.2.1 “Yips”的定义。 “Yips”一词最早由谁首先提出,现已无从考证。通过查询英汉词典可以知道,英文中“Yip”翻译为中文是指犬吠,但“Yips”却没有明确的中文翻译。因此,“Yips”与“Yip”是何关系也无法确定。目前,可以确定的是,“Yips”是在1962年第一次被一位体育作家应用于体育运动领域。而且,“Yips”最常出现在高尔夫运动中[11]。

“Yips”被定义为一种长期的动作障碍,这种障碍发生在良好的、习惯的运动技能执行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无意识的运动[12]。这个定义更多是和一种被称作dystonia(张力失常)的神经病理学上的肌肉障碍相关。Dystonias是指导致肌肉不自主收缩、颤动和抽搐的动作障碍,这种不自主的收缩可能引起强制性的重复和扭曲动作或者笨拙的、不自然的姿势。Dystonias包括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focal dystonia(单块肌肉张力失常)和generalized dystonia(多块肌肉张力失常)。

尽管“Yips”一词首先出现在高尔夫运动中,但它也存在于其他诸如飞镖、板球、射箭等项目中,不仅发生在体育运动领域,也存在于诸如音乐演奏、文字写作、外科手术等非体育运动领域。在高尔夫运动中,“Yips”通常指一种影响高尔夫推击技术的动作障碍,在描述“Yips”时,高尔夫选手一直使用诸如颤动、摇摆、抖动以及抽搐等词汇[13]。在板球运动中,“Yips”最适合于描述投球手,似乎主要影响左手旋转球。其主要特征出现于投球最后时刻的出手困难[14]。在飞镖运动中,“Yips”又被称为“dartitis”,这是一种严重影响飞镖选手运动表现的情景,它用于描述在不知道什么原因的情况下完全丧失良好的运动技能,也用于描述飞镖选手受困于存在飞镖出手困难或投镖技术的心理问题[15]。

通过对上述“Yips”定义及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Yips”是一种发生于需要上肢肌肉发力的运动技能的动作障碍,不仅指无法控制的颤动,也包括不能发力(如飞镖不能出手、射击中不能扣动扳机等)。

1.2.2 “Yips”的本质。 一些研究表明,受“Yips”影响者与不受“Yips”影响者在心理特征上没有差异,即认为焦虑等心理特征不是引起“Yips”的原因,如Sachdev(1992)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莱顿强制性思维量表等心理测试工具对受“Yips”影响者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这些患者不存在心理障碍的症状[16]。Adler等人(2005)比较了10名未受“Yips”影响和10名受“Yips”影响的高尔夫运动员在进行推杆任务时的肌电变化,肌电分析结果显示,5名受“Yips”影响的运动员在推杆前200毫秒出现手腕屈、伸肌共同收缩,而未受“Yips”影响的运动员没有发生此类现象,即使是在练习状态下,2名受“Yips”影响的运动员也出现共同收缩,而共同收缩是张力失常的标志[17]。尽管这些研究得出的结果更倾向于认为“Yips”是一种神经病理学的张力失常,但研究者仍认为心理焦虑可能加重了“Yips”症状。

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Yips”的本质既可能包括身体的,即肌肉张力障碍,也可能与心理相关,如焦虑等心理因素。Smith(2003)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Yips”可以分为三类,即张力障碍、心理“Choking”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型。这一观点是基于对72名受“Yips”影响者得问卷调查结果得出,通过让受试者对“Yips”进行描述,那些将“Yips”描述为身体症状相关的被试归为张力障碍组,而那些将“Yips”描述为与心理症状相关的被试归为“Choking”组,而那些将“Yips”描述为与身体和心理症状相关组被试归为混合型[18]。

继Smith等人(2003)提出“Yips”存在神经病学的“特殊张力障碍”与心理学的“Choking”两种亚类型后,Stinear 等人(2006)认为Smith等人的研究存在被试样本量较小,不足以全面反映“Yips”的本质。另外,该研究仅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去验证“Yips”的三种亚类型,主观性太强。为此,Stinear 等人(2006)设计两个实验对此模型进行了检验。实验1研究采用EMG和CSAI-2分别作为评定特殊张力障碍和焦虑的测试指标,将所有被试分为第一亚类型“Yips”被试与第二亚类型“Yips”被试以及控制组(无“Yips”经历者)分别在低压与高压两种情景下进行高尔夫推杆测试。高压情景控制包括使用金钱奖励、录像以及专家评价的方式;低压情景下,被试被告知按要求完成几个推杆,推杆成绩不被记录。结果表明,即使是在低压情景下,第一亚类型组的肌电活动仍强于第二亚类型和控制组;高压情境下第二亚类型组的推杆成绩差于低压情景,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第一亚类型组不存在差异。实验2采用按键——松键任务:屏幕上出现一个旋转的秒针,旋转一周为1s,任务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释放按键使秒针停止于某一目标点;另一种任务是,秒针会在目标点前停止,需要被试不能释放按键,也就是抑制预期反应。结果表明,相对于控制组,第一亚类型有更多的错误,在抑制反应中,第一亚类型有更多的局部肌电活动[19]。该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Smith等人的“Yips”分类。

尽管Stinear等人的研究只在某种程度上支持Smith等人对“Yips”三种类型分类,但此种分类有待更多的研究进行验证。尤其是在探索“Yips”机制(本质)时需要开展更多的实验性研究。

2 研究现状

2.1 “Yips”的表现特征

在了解“Yips”的定义及本质后,研究者关心的是“Yips”运动员与非“Yips”运动员之间有哪些不同,即表现特征存在哪些差异。“Yips”的表现特征主要是采用比较法,即选择经历过“Yips”的被试与未经历过“Yips”的被试进行比较,主要从发生“Yips”的外界情境、心理特征、生理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尽管对体育竞赛中的“Yips”早有讨论,但真正的研究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McDaniel等人(1989)的研究开启了对“Yips”现象的正式研究。研究者编制了一个包含69个条目的问卷对360名高尔夫运动员进行调查。其中,问卷的前27个条目是关于人口统计学、身体特征、病历、神经学以及家庭背景等信息,剩下的42个条目则是与“Yips”相关的信息。93名受“Yips”影响的被试调查结果显示,“Yips”症状出现的平均年龄为35.9岁,从事高尔夫至“Yips”出现的平均年限为20.9年。63%的受“Yips”影响者认为“Yips”发生的推杆距离为1~4英尺。与不受“Yips”影响者相比,受“Yips”影响者(35.6±1.3)年龄明显大于不受“Yips”影响者(31.0±0.8)。另外,在偏执性思维上,受“Yips”影响者(1.81±0.13)得分高于不受“Yips”影响者(1.47±0.06)[12]。

继McDaniel等人(1989)的开创性研究后,一些研究对受“Yips”影响的高尔夫运动员进行了调查。如Sachdev(1992)对20名受“Yips”影响的高尔夫运动员进行分析发现,“Yips”发生的推杆距离为6~8英尺(1.8~2.4m)[16]。而Smith等人(2000)的大样本研究发现,2~3英尺(0.6~0.9m)是最易发生“Yips”的推杆距离[20]。

Cook(1993)比较了17名经历过“Yips”和17名没有经历过“Yips”的高尔夫专业学生分别在高压、低压情景下的完成推击动作时的前臂肌电活动,该研究发现在两种情景下,经历过“Yips”的学生的前臂肌电活动都比没有经历过“Yips”的学生提高得更频繁[21]。

此外,Smith等人(2000)在高尔夫推杆情境中分别对4名受“Yips”影响的高尔夫运动员与3名名未受“Yips”影响的高尔夫运动员的心率、握杆力量以及肌电活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高尔夫推杆过程中,受“Yips”影响的运动员的心率、握杆力量以及肌电活动都比未受“Yips”影响的运动员高[20]。

2.2 “Yips”的发生前因

尽管“Yips”的界定及其本质更多的强调习惯性的张力障碍,但对那些经历“Yips”的运动员进行深入调查与访谈分析发现,影响“Yips”的因素更多的与心理应激事件相关。如M.Rotheram等人(2007)对不同项目的运动员的“Yips”进行调查发现,11%的被试(被试总人数为110名高尔夫运动员、63名飞镖运动员和42名板球运动员)提到在经历“Yips”之前这段时间都有重大生活事件发生在他们身上,如父母死亡、关系破裂以及生活变迁等。M.Rotheram等人认为,对于此类发生在“Yips”之前的重大生活事件需要做进一步深入地研究[22]。

在M.Rotheram等人(2007)的另一项研究中,被试是2名高尔夫运动员、2名飞镖运动员和2名板球运动员。采用质性研究扎根理论方法对6名被试进行访谈,采用NVIVO软件(一种质性数据分析软件)收集到的质性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这些被试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征,如强迫症、高自我意识以及完美主义。同时,所以的被试在发生“Yips”前都经历情感上的重大应激,如高尔夫运动员经历了高尔夫会议上的尴尬、家庭乔迁,飞镖运动员经历了关系破裂,板球运动员经历了学校退学和特别糟糕的一次表现[23]。

2.3 “Yips”的临床干预

在经历“Yips”后,许多运动员试图通过改变技术特征来克服“Yips”。其指导思想是,高尔夫运动员采用习惯的推杆技术已经练习了很多年,大脑不仅在实施推杆技术上达到了程序化,而且也对“Yips”达到了程序化。因此,他们希望技术的改变能够让大脑重新对推杆技术环路进行编程,以便清除大脑中原有的动作环路和实际中的“Yips”。如著名职业高尔夫运动员Bernard Langer和Sam Snead都曾试图通过改变握杆姿势成功克服“Yips”[24]。

尽管上述两位职业运动员在采用技术改变上都取得了成功,但并不是所有高尔夫运动员都如此幸运。这些运动员在试图仅仅通过改变技术动作来克服“Yips”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试图通过改变技术动作克服“Yips”外,运动员也试图通过采用放松训练、锻炼、听音乐、缓慢呼吸、心理咨询以及改变球杆长度等方式克服“Yips”,但效果不佳。实际上,仍有许多高尔夫运动员乃至其他项目运动员深受“Yips”的困扰,他们甚至为此结束运动生涯。

Bawden和Makynard(2004)采用单被试ABAC重复测量设计考察心理干预策略对3名受“Yips”影响的高尔夫运动员的推杆成绩的影响。第一个阶段为基线测试,第二个阶段为压力下测试,第三个阶段仍为基线测试,最后一个阶段是为其四周的心理技能干预训练,干预技术包括推杆前行为程序以及外部表象。研究结果表明:与第二阶段相比,3名高尔夫运动员在第四阶段的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提示心理干预对于克服“Yips”是成功的,同时,也提示这3名高尔夫运动员体验的“Yips”症状与“Choking”相关,而不是张力障碍[25]。

在另一项单被试研究设计中,Bell(2007)采用问题-专注指导性表象训练方法(Solution-Focused Guided Imagery)对一名有3年“Yips”经历的高尔夫运动员进行干预。问题-专注式干预咨询旨在帮助运动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试图找出问题的原因。SFGI是一种设计了15个问题脚本指导被试在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帮助运动员建立关于自己思考、感知和行为的生动表象。SFGI分为5个步骤:首先,让受试者确立问题严重性等级(0~10),第二,表象自己在一个问题不存在且他人可能注意到自己的情景中,第三,要去掉受试者注意和探讨问题之外的情景,第四,受试者表象一个奇迹发生,问题得到解决并描述使他们知道问题被解决时发生的变化,第五,受试者记录行为目标的信息,在每次干预结束后受试者评价问题严重性等级(0~10)。在基线测试阶段,受试者完成了3轮高尔夫练习,在干预阶段,每次干预后期间会有一轮高尔夫练习,5次干预后有一个60天的保持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在整个干预期间的5轮高尔夫练习中,仅发生过一次“Yips”,在干预后的60天内,其效果依然显著,说明采用此种心理干预方法治疗“Yips”[26]。

考虑到之前的研究只有一名被试, Bell(2009)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采用跨被试多重基线设计对3名受“Yips”影响的高尔夫运动员进行问题-专注表象训练方法干预,结果表明,在进行5次SFGI干预期间,被试在九杆高尔夫任务中的“Yips”次数明显减少,在干预后的两个星期的保持阶段,干预效果依然明显,“Yips”不再出现[27]。

除了采用心理干预方式外,只有一项研究采用物理治疗的方式对受“Yips”影响运动员进行干预。该研究中,被试是一名65岁的高尔夫运动员,受“Yips”影响已有两年,对百会、四神聪以及外关穴进行针灸,第一次治疗后一个星期,被试反映症状已经消失,在高尔夫练习课中也没有任何“Yips”的迹象;随后又进行了4次治疗,对治疗结束后的24个月进行跟踪访谈,被试表明没有任何复发迹象[28]。尽管作者表明,不排除神经刺激以及被试的安慰剂效应,但采用针灸治疗“Yips”仍是一种值得考虑的干预方法。

3 发展趋势

3.1研究对象多样化,概念亟待进一步界定

研究对象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运动项目和年龄阶段。从我们对“Yips”的定义来看,“Yips”不仅表现为无法控制的颤动,也表现为不能发力(飞镖、板球等项目)。然而,现有的“Yips”基本都集中于高尔夫项目。不同的运动项目,“Yips”发生的机制(本质)可能存在差异,如对“Choking”机制的两个理论解释:干扰假说与自我专注假说,这两个假说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因此,有必要对不同运动项目的“Yips”进行研究。

现有支持张力障碍的研究中的被试,无论是控制组,还是两种亚型中的“Choking”组,其平均年龄都低于张力障碍组。如McDaniel(1989)的研究中,受“Yips”影响的被试比未受“Yips”影响的被试年龄更大,从事高尔夫运动的年限更长[12]。又如Stinear(2006)对Smith(2003)提出的“Yips”分类模型验证研究中,属于张力障碍组的被试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运动年限上都长于“Choking”组[19]。众所周知,从生理学或者人体机能发展来开,在成人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与肌肉的不断退化,这种张力障碍发生的可能性会逐渐提高。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充分考虑年龄阶段这一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回到Smith等人(2003)对“Yips”的分类上,研究者将“Yips”分为张力障碍和“Choking”两类。特别是将所有与心理相关的描述都归为“Choking”。关于“Choking”的界定,尽管运动心理学领域也有一定的争论,但其基本涵义是指压力下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这种衰变主要是注意指向有关。“Choking”是一种暂时性现象,而“Yips”是一种长期的动作障碍。显然,Smith等人将所有与心理相关的描述都归为“Choking”过于牵强,因此,这一分类有待商榷。另外,该研究通过对高尔夫运动员的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所有对“Yips”的描述采用列表方式罗列,而没有采用数据编码的质性资料分析方法,从中提取共同的意义单元,从方法学层面来说也存在缺陷。

心理学研究分为概念解构、测量方法、群体差异、相关因素、作用功能、发生机制和行为控制等7个方向[29]。概念的界定与解构是心理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Yips”的概念界定、本质探索有待进一步研究。

3.2研究方法多元化,干预研究需要得到重视

正如法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所言:“方法学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研究方法制约着各个学科发展的命脉,心理学更是如此。正是因为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将以往仅靠思辨的心理学问题拿到实验室里进行研究,才使得心理学从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附庸中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方法学上的突破,作为子学科运动心理学亦是如此。

纵观现有“Yips”研究,大多数研究采用定量研究范式,少数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式。在所有采用定量研究范式的“Yips”研究中,绝大多数采用的二级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是问卷的信效度问题,即该问卷合不合适作为该研究的研究工具,能不能有效地获得该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其二是不能得出因果关系,即只能获得表面的描述性资料,而不能确定其深层次的原因。这种方法上的缺陷导致对“Yips”现象机制(本质)含糊不清以及结果的不一致性。如Smith等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高尔夫运动员对“Yips”的描述,从而将“Yips”分为三种亚类型。在对某一概念解构时,质性研究方式或许更为有效,如刘方琳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12名退役优秀运动员进行访谈,探寻运动员眼中的心理疲劳涵义与性质[30]。以运动表现失准中另一热点现象“Choking”为例,针对“Choking”的概念界定一直存在争论的现状,Hill等人(2009)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这一领域的4名运动心理学专家进行了访谈,从而探寻运动心理学家眼中的“Choking”[31]。这一研究也提示我们,采用质性研究范式对“Yips”进行探讨,其被试不应局限于受“Yips”影响的运动员,也可以选择这一领域的专家或教练员。

在采用定量研究范式时,尤其是探寻“Yips”机制(本质)时,应采用实验研究,如在探讨“Yips”的两种亚型分类,即张力障碍型和“Choking”型时,而不应停留于问卷调查研究层面。尽管Stinear(2006)采用实验方法对“Yips”三种亚型分类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这种分类,但仅靠一次性检验不足以证明该分类的客观性。为此,需要更多的实验性研究在不同情景下对此种分类进行验证。在实验情景下,研究者可以控制研究需要自变量,从而观测因变量的话,在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的情况下,从而得出某种因果关系。

无论是最佳运动表现研究,还是运动表现失准研究,其最终目的是帮助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最佳运动表现研究旨在为运动员寻找一种最佳竞技心理状态,使运动员在这一心理状态下发挥出原有水平或超水平发挥;运动表现失准研究旨在探索运动员表现失常的原因与机制,从而通过干预与治疗技术预防运动员发挥失常。“Yips”研究属于第二类运动表现研究。而当前的临床干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运动实践的需要,因此,今后研究中,临床干预应成为“Yips”研究重点课题。

在进行干预研究时,考虑到寻找被试的难度以及研究的便利,可以采用小样本研究。单被试研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小样本研究设计,如多重基线设计,或者跨被试多重基线设计。单被试研究不仅可以提供干预是否有效的证据,而且还可以描述干预对某种类型被试有效。

4 小 结

“Yips”是一种运动表现失准现象,与压力下的“Choking”现象,比赛失常等运动表现失准现象有着本质区别。“Yips”是一种发生于需要上肢肌肉发力的运动技能的动作障碍,不仅表现为不自主、无法控制的颤动,也表现为不能发力,常发生于高尔夫、飞镖、射击以及板球等运动项目中。其影响机制(本质)既与神经病理学的张力失常有关,也受心理因素(焦虑、应激等)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应采用实验法对不同年龄、不同运动项目的受“Yips”影响的运动员进行研究,确定“Yips”发生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预防与治疗“Yips”的方法与技术,为运动实践提供保障。此外,中国学者应加强对此类运动表现失准现象的研究。

[1] Terry Orlick,John Partington. Mental links to excellence[J].The Sport Psychologist,1988(2):105-130.

[2] Nougier,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the orienting of atten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9(30):246-260.

[3] 姒刚彦. 追求“最佳”还是强调“应对”——对理想竞技表现的重新定义及心理训练范式变革[J].体育科学,2006,26(10):43-48.

[4] 李益群.体能类项群选手在重大比赛中的“克拉克现象”[ J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1(2):40-46.

[5] 付道华.女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克拉克现象”探析[ J ].黄淮学刊,1994(3):60-64.

[6] 葛振斌,曹永林.对第28届奥运会上“克拉克现象”的研究[ 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22-24.

[7] Daniel,M. The choke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J].Scholastic Coach,1981,13:75-79.

[8] Baumeister,R.F.,amp; Showers,C.J. A review of paradoxical performance effects: choking under pressure in sports and mental test[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6(16):361-383.

[9] 王进.为什么到手的金牌会“飞走”:竞赛中“Choking”现象[J].心理学报,2003,35(2):274-281.

[10] Beilock,S.L., amp; Gray,R. Why do athlete choke under pressure? In G. Tenenbaum amp; R.C.Eklund.(Eds), Handbook of sports psychology(3rd).Hoboken: New Jersey,2007:425-444.

[11] http://www.pitbull-chat.com/showthread.php?t=76533

[12] McDaniel,MD, Cummings JL,amp; Shain,S. The “yips”: a focal dystonia of golfers[J].Neurology, 1989(39):192-195.

[13] http://en.wikipedia.org/wiki/Yips#In_golf

[14] http://en.wikipedia.org/wiki/Yips#In_cricket

[15]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Dartitisamp;oldid=402771991

[16] Sachdev,P. Golfers’ Cramp: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idence against it being an anxiety disorder[J].Movement Disorder,1992(7):326-332.

[17] Adler, C.H., Crows, D., Hentz, J.G., et al. Abnormal co-contraction in yips-affected but not unaffected golfers: evidence for focal dystonia[J].Neurology,2005,64:1813-1814.

[18] Smith,A.M.,C.H.Adler,D.Crews,et al.The “yips” in golf: a continuum between a focal dystonia and choking[J]. Sport Medicine,2003(33):13-31.

[19] Stinear,C.,Coxson,J.,Fleming,M.,Lim,V.,Prapavessis,H.,amp; Byblow,W..The yips in golf: multimodal evidence for two subtype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mp; Exercise,2006,38(11):1980-1989.

[20] Smith,A.M.,S.A.Malo,E.R.Laskowski,et al.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of the “yips” phenomenon in golf: an exploratory analysis[J].Sports medicine,2000(30):423-437.

[21] Cook,s. Quantification of the “yips” phenomenon during golf putting[D].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1993.

[22] Rotheram,M., Maynard,I., Thomas,O.,amp; Scaife,R. Delving deeper into the “yips” symptom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2007,25(3):323.

[23] Rotheram,M., Thomas,O.,amp; Maynard,I. Understanding the “yips” in Sport: a grounded theory interview study[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2007,25(3):323-324.

[24] Beilock,S. Choke: What the secret of the brain reveal about getting it right when you have to[M]. New York:Free Press,2010:205.

[25] Bawden, M., amp; Maynard, I. A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trategy for golfers who experience the “yips” while putting[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2004,22(3):300-301.

[26] Bell,R.,amp; Thompson,C. Solution-focused guided imagery for a golfer with the yips[J].Athletic Insight,2007(9):52-66.

[27] Bell,R. Decreasing Putting yips in accomplished golfers via solution-focused guided imagery: a single-subject research design[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9(21):1-14.

[28] Rosted, P. Acupuncture for treatment of the yips?[J].Acupuncture in Medicine,2005,23(4):188-189.

[29] 张力为.心理学研究的七个方向:以运动性心理疲劳为例[J].体育科学,2010,30(10):3-12.

[30] 刘方琳,张力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定性探索[J].体育科学,2004,24(11):37-44.

[31] Hill, D.M, Hanton, S., Fleming, S., amp; Matthews, N. A re-examination of choking in sport[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09(9):203-212.

“Yips”inSports:Definition,CurrentSituationandTrendofDevelopment

HONG Xiao-bin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430079, China)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articles that is related to“ yips”, defined the “yips” in sports. “Yips” is one of sport performance decrement, a movement disorder which occurred in motor skills that require upper extremity muscle force. Not only refers to the uncontrollable trembling, but also can not force. Meanwhile, the current study reviewed the abroad “Yips” articles from three aspects,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tecedents, and intervention. On this basis, future research trends are: diversification of study,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focusing on intervention research.

“Yips”; conception; current situation; trend of development

1004-3624(2013)04-0084-05

G804.82

A

2013-02-01

洪晓彬(1982-),男,江西吉安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

猜你喜欢
推杆高尔夫张力
一种多通溜槽
起重机自动抓具模拟体研究★
巧测水膜张力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用定日镜电动推杆研究
启蒙理性中生命的内在张力及其超越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论张力
高尔夫MK7.5的 10位对手
核电厂装卸料机B推杆位置失效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