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两会”落幕 梦想放飞
◎观察家
“两会”落幕,中国将开启新的征程,追寻新的梦想。
梦想是美的,她总令人激动、充满希望。30多年前,那个在嘹亮的歌声中回响,在每个人心中激荡的青春往事,成为一个时代的美好记忆。有梦想的时代,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在这个新的时代,“梦想”二字似乎曾被我们丢了很久,你能听到“我有一个梦想!”这样的呼喊吗?没有梦想,我们会怎么样?这,不可想象。我们呼唤梦想回归。
如今,我们欣喜地发现“梦想”这个美词复活了。不仅“梦”成为去年的年度汉字,而且“中国梦”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中国梦”正带着我们憧憬未来。
有梦想的时代又回来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目光始终注视着经济增长,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我们的目标就是经济体量的排名不断上升,超过了德国、日本,什么时候超过美国?正是这个单纯的目标主导,导致我们重视数量增长而忽视质量提高,而且对数量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尤其是环境破坏以及人民群众健康损害的代价没有给予充分考量和制止,粗放增长遭到普遍批评而得不到实质性扭转,雾霾天气的大范围肆虐,就是一次集中的、无情的回应;一些遭受污染而致各种怪病,出现一个个“怪病村”、“癌症村”也是一个严厉警示。
由此,“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被一次次追问。“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是高层次的回应。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回应如何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真正解决人们一个怀旧的困惑:过去穷,可是没有这些污染,空气和水是那样清新、那样清澈;如今,物质丰富了,也比以前富裕了,可是故乡没了,生存的环境变了,似乎又无处可逃,到处都如此,还要调侃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就给20万、30万!
“美丽中国”写进了党的报告,成为我们新时代的梦想,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梦想,充满诗意,却最现实,两会代表委员也讨论很多。“中国梦”,美在哪?碧水、蓝天、绿地,是自然生态的美,是生存环境的美;在这个美丽环境下,每个人自由呼吸,全面发展,享受着高质量的发展成果,在每个角落、每个领域都能获得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分享国家繁荣发展的尊严和荣耀,这是社会生态的美,是走入人们内心深处的美,这种美可以有效调节人的情绪,自然释放出无穷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的积聚,就能成为“中国梦”尽早成为现实的推动力,持久而有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不会虚幻,离我们就会越来越近。
当然,“中国梦”,不只是“国”的事,也是“家”的事。而且,“家事”不昌,“国事”难盛。
为什么说新时代以来“梦想”被丢了很久?这就是“国事”与“家事”没能同步,偏重“国事”的繁荣,而忽视了“家事”的生动。“家事”就是个人之事,其生动之状包括物质的改善乃至富裕,以及精神充实和富有梦想。寻求内心的和平和安宁,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被物质匮乏的烦恼刺痛,追求经济上的积累,却把内心的精神追求放在一边,以为富裕了,“钱可以摆平一切”,这种思想盛行了许久,以致“读书无用”、“梦(理)想不能当饭吃”的言论甚嚣尘上,思想的荒漠化严重而浑然不觉其危害。这种状况与蒸蒸日上的国运不相匹配,这势必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短板。“两个一百年”的梦想,不仅仅是成为经济意义上的发达国家,更是包括人的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正如很多代表委员谈到,“中国梦”的内涵,不仅是经济发展、国力跃升,更应该包括文化复兴。其中,缺少不了民族精神的重塑,更缺少不了每个人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如何实现“家事”“国事”同步昌盛?首先,需要政府把自己的职能厘清,处理好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高效、高质量地获得发展的成果,为人民群众的发展服好务,为市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建立起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互信关系。其次,需要政府全方位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以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合理诉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行动指针。
实现梦想不容易,需要把“家事梦”与“中国梦”相衔接,建立二者良性互动的关系,相互促进;为“中国梦”的实现多想招,多献策,但要避免不切实际的、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梦想是动力,是目标,是灯塔。我们相信,只要找对路径,前进的步伐就无法阻挡。改革开放,曾让每个人心中的梦想绽放,焕发青春活力,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国家在快车道上奔驰,差距不断缩小让我们找回了自信,开始追求大国梦想。今后,这条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动摇,不折腾,并捕捉每一个重大机遇,“中国梦”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