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伯流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80年前,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闽南重镇漳州。这一战役,战果辉煌,意义非凡。今天,研究漳州战役的胜利原因及其重要影响,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红军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和军队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很有意义的。
从1930年12月下旬至1931年9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指挥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可是,这时的“左”倾中央领导人为胜利的喜悦所陶醉,急于将“瑞金一隅”的中央政府搬到赣州去,于1931年12月4日向苏区中央局下达“首取赣州”的指令。中革军委据此作出了《关于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赣州战役历时33天,久攻不克,以失败告终。随后,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商议,请毛泽东“出山”,共商红军下一步行动方针。
毛泽东一直是反对打赣州的。心系红军的毛泽东在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主持召开的江口会议上,批评了“左”倾中央盲目攻赣的错误,主张撤围赣州,向外出击,东出武夷,“越过仙霞岭,早登天台山”。但江口会议未能形成共识。3月27日、28日,周恩来在瑞金主持中央局会议,研究红军发展方向问题。毛泽东在会上“提议红军中路军向东发展,攻打龙岩,消灭闽西张贞等军阀,开展局面”。[1]P369毛泽东的这一主张,源于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福建军区司令员罗炳辉提供的可靠信息:闽西闽南均无强敌,只有省防军张贞第四十九师占据龙岩、漳州。漳州近海,粤军尚未入境,无险可守,便于攻击。毛泽东据此提议:出击闽南,攻占龙岩,直下漳泉。会上,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主张,同意毛以中央政府主席身份,随东路军入闽,指挥作战。3月30日,毛泽东召开红一军团团以上干部会,布置东征。当日,毛泽东电告周恩来:
“政治上必须直下漳泉,方能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战局。若置于龙岩附近筹款,仍是保守局面,下文很不好做。”“据调查漳州难守易攻,故我一军团及七师不论在龙岩打得着张贞与否,切拟直下漳州。”[2]P263
随即,毛泽东赴上杭,会见闽西特委负责人张鼎丞、红十二军政委谭震林等,商议战事。4月1日,周恩来从瑞金赴长汀,召开军事会议。会议听取了罗明等人关于漳州地区的情况汇报,“批准毛泽东提出的龙岩、漳州战役计划,并具体部署了前后方的各项工作。”[2]P263随后,周恩来、朱德留驻长汀,负责调动兵力,筹集给养,保障前线军需。毛泽东同红一军团领导人林彪、聂荣臻等率部作战。
漳州之役是赣州战役失败后红军转败为胜的绝妙高招,由此成为中央苏区时期的一大名战。此役为何能转败为胜呢?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指导思想正确。毛、周发动漳州战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向东发展,扩大政治影响,扩军筹款,拓展苏区,而不是长期占领漳州。在3月底的东征会议上,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新任务,是经闽西向闽南方向发展。应该看到我们中央根据地沿赣江向北没有多少发展余地,国民党‘剿共’的大本营就设在南昌。如今向西发展,有赣江梗阻,大部队往返不方便。向南发展则必然会同广东部队的主力顶牛。只有向东发展最有利,一来有闽西老根据地作依托,二来闽南尚有广阔的发展余地,是一个最好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央局决定由他带领东路军,打到外线去,打到闽南去,发展根据地,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并获得物质补给。”[1]P369毛泽东的上述分析、判断是非常精到、正确的。向东发展,攻占漳州,是一个完全正确的抉择。只有向东发展,向闽南发展,红军才能更有生路,中央苏区才能更为巩固。红军完成漳州战役、消灭张贞主力后,就“回师中央苏区”,而“不是长期占领漳州”。这样一个战役定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高明而审慎的,绝不是什么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的的“左”倾冒险主义。
二是战役部署得当。战役第一步是攻占龙岩。打漳州,必先拿下龙岩。龙岩是瑞金、长汀与漳州的中枢之地。4月10日,在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的指挥下,红一军团激战考塘,攻占龙岩,消灭守敌张贞部685人,缴枪近千支,首战获胜,揭开了漳州战役的序幕。第二步是直下漳州。红军入漳有三大任务:一是消灭张贞主力;二是扩军筹款;三是做群众工作。4月18日,毛、林、聂等率部进抵南靖前沿阵地,兵临漳州。19日战斗打响,20日攻克漳州,歼灭张贞第四十九师两个旅主力。敌旅长杨逢年演出了一出“弃袍割须”、泅水出逃的丑剧。敌师长张贞率残部逃往诏安。第三步是闽南分兵。漳州大胜后,毛泽东作了《目前形势及第二次行动》的报告,红军在漳州、南靖、长泰、海澄、平和、漳浦、云霄、石码等地,分兵发动群众,筹款扩军。漳州战役完全是按照毛泽东的既定部署,有序实施而取胜的。
三是地方配合有力。漳州战役前后,罗明、张鼎丞、邓子恢、陶铸等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厦门中心市委、闽南特委及工农革命委员会、长汀县委、漳州县委领导人,“集中工农游击队,实行大骚动”,“袭击敌人的后方,截获敌人的武装”,“破坏桥梁,割电线电杆,毁坏马路,破坏敌人的交通”,“组织慰劳队、看护队”,“发动和领导群众开展各种斗争”。[3]P24-25可见,当地党政和工农游击队的有力配合和支援,是漳州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
总之,漳州之役是一场决策正确、部署得当、符合民意且取得大胜的战役,既不能同赣州战役相提并论,更不能说成是什么“远离根据地”、占领中心城市的“左”倾举措。红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中央红军的强大兵力,有闽西苏区的基本依托,有地方党政的可靠信息,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敌人又是“豆腐军”,资财又可轻取,一切都在稳操胜券之中,为什么不可出击一搏呢?我们反对的是不具备任何条件盲目攻打中心城市,而不是不加区别地一概反对攻取中心城市。不该打、攻不下的坚决不打,应该打、攻得下的一定要打。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这才是智者之举。
1932年4月20日,在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的指挥下,东路军一举攻克闽南重镇漳州。“此役计俘一千六百七十四人,缴获步枪二千三百三十一支,机关枪九挺,山炮二门、迫击炮二门、平射炮二门、步枪弹十三万三千二百发、炮弹四千九百四十二发、炸弹二百四十二枚、飞机两架、电话机十架,我军伤三百四十九名亡一百零三名。”[4]P33-34红军在漳州首次缴获敌机,林、聂在敌机前合影留念。红军入漳后,毛泽东在芝山红楼召开了师以上干部会,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及第二次行动》报告,部署入漳后的各项工作。随后,东路军以漳州为中心,向四周游击,在闽南进行了为期月余的分兵活动。
根据毛泽东的报告,红军入漳“第二次行动计划:①准备打击粤军;②筹款;③肃反;④扩大宣传;⑤扩大政治影响;⑥分发物给群众。”[4]P34
有人对这个结果不甘心,为此努力提高说谎的技术。为了让谎言高度贴近真实,让假话永不露馅,他思考缜密,处心积虑,说话修炼到了无懈可击、滴水不漏的地步。这当然是个办法,也许是个不错的办法,因为,一时间,他似乎还真的成功了。至少,身边的人没有看出什么问题来。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这个人果然过得轻松愉快、心底坦然?这就未必了,他应该时刻绷紧脑里的每一根弦,整天高度紧张才是。说穿了,别看他一时“成功”,但还是累,甚至比以前更累。他为此付出的代价实在是不小,想想都可怜。
红军入漳开创了我军早期占领中心城市、践行人民军队宗旨的伟大实践。其主要活动及其成效有:
曾任攻打漳州先头部队的红一军团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政委的杨成武回忆说:红军头一次打下漳州这样的城市,分不清谁是土豪,谁是华侨。开始,看见戴礼帽的、穿西装的、穿大褂的、穿皮鞋的、戴眼镜的、拿文明棍的都当作土豪劣绅,抓了100多个。毛泽东发现后,就在芝山红楼门前的草坪上,召开了连支部书记、指导员会议,指出:“你们打错了很多,有的不是土豪,属于华侨。”“毛泽东又是批评,又是总结,要大家回去清查,抓错了的赶快放,赔礼道歉。”[5]P8并指定军团首长聂荣臻、罗荣桓到各个军各个师去传达贯彻,检查落实,很快纠正了错误。原来抓的100多人,经审查只有五、六个土豪,大都是华侨,就向他们赔礼道歉,请他们吃饭,然后都放了。红军入漳的路上,看到一些香蕉、甘蔗,以为是资本家的,就吃了,后来都统统赔了钱。有个战士在教堂附近看到一只白色“洋公鸡”,就捉了。毛泽东发现后要他放回去,战士说:“帝国主义的鸡不吃还吃谁的?”经一番教育后,战士明理把鸡放了。
时任省委书记的罗明回忆说:“由于红军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并实行保护工商业政策,深受工农群众和工商业各界的欢迎和拥护,许多工商业家自愿为红军筹款。”[6]P22
红军入漳后,毛泽东先后会见了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厦门中心市委书记王海萍、省委特派员邓子恢等,再次阐明红军入漳不宜久留,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工农政权。4月下旬,红军在漳州基督教堂召开了漳州工农代表会议,有100多人参加,东路军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省委特派员邓子恢在会上讲话。会上成立了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王占春为主席。4月27日,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发布第一号《布告》,宣称:“此后的闽南,是工农自己的闽南了,闽南的工农,有完全的自由,起来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政纲”,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是目前闽南工农劳苦群众的临时政权机关,她的任务是发动和扩大工农群众的阶级团结和组织武装起来消灭反动势力的残余”。[7]P31布告号召农民组织农会,工人组织工会,自动的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解放一切劳苦群众。与此同时,红军在龙海、漳浦等地,也帮助建立了工农政权,镇压了土豪劣绅,开展分田斗争。民众中还流传着一首民谣:“红根(军)来,白根(军)去,苦桃子(苦日子),不出世(不复返)。”
红军在漳州、闽南极为重视革命武装的建设,发动农工和进步学生参加红军。当时,在漳州参军的有近千人,有30多名台湾籍学生,甚至有南山寺的和尚(汪慰农、萧达如、铁轮等)也报名参加了红军。红军离漳前,给闽南游击队留下20名连排干部和200条枪。6月初,在红军帮助下,闽南游击队在漳浦正式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计有1200余人。由省党代表邓子恢宣布,团长冯翼飞,政委王占春,副团长尹林平,政治部主任蔡协民。这支部队后来活跃在闽南广大山区,开展群众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
据罗明称,原广东饶平、大埔和福建平和县因暴动受挫失去联系后到漳州做工的200多人,由闽南党组织编成了饶和埔独立大队,队长张大伟,政委温仰春,本准备回原地开展游击战争,后因交通阻隔,编入红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
红军攻克龙岩时,因为是老苏区,没有筹款,而是向龙岩商会借款5000光洋(银元),供部队使用,讲明攻下漳州后如数归还。这说明毛泽东攻打漳州早已稳操胜券,胸有成竹。漳州攻克后,果然如数归还。龙岩商会敬佩地称赞红军“师出有名,言而有信!”[8]P13
在漳州、闽南各地,红军开展了分兵筹款活动。据林曼青回忆,当时成立了“筹款委员会”。“这个机构由红四军财经处处长李富春和毛泽覃及我三人共同负责。”[9]P32-34“同时还吸收了当地绅士及商会负责人参加研究。红军没收了官办的盐馆以及一些土豪劣绅开设的银庄、药店、酒厂、当铺。“红军驻漳期间,一共筹了百把万款子(由商会派),并解决了鞋子和布匹西药等问题。”[10]P59红军在漳州筹得100万银元,以及药品、食盐、布匹、鞋子、印刷机及一架飞机零件等军用物资,全部由周恩来、罗明等从闽西调来的3000多运输队员挑运到瑞金。从漳州到瑞金有680华里,山道崎岖,担重路滑,闽西革命群众历时一个多月,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光荣任务。
漳州分兵筹款期间,毛泽东还通过曾志等在龙溪中学意外地获得《资本论》、《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等马列著作和一大批报刊资料。毛泽东极为欣喜,后来中央政府教育部以这批图书为基础,在瑞金设立了中央图书馆。
红军在漳州工作49天完成四大任务后,于5月28日撤离漳州,回师中央苏区。
漳州大捷,威震闽南。漳州的老百姓传云:“红军有仙人指点,在张贞49岁的时候,选择4月19日打四十九师,占领漳州49天,焉有不胜之理!”
红军高参郭化若曾赋诗曰:“赣州撤后取漳州,妙计神兵顽敌愁。转劣为优凭并力,出形造势运奇谋。人民战法空前古,革命韬铃独一筹。”
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谈到漳州战役,指出:“由于看不见根据地人民的力量,常常发生惧怕红军远离根据地的错误心理。这种心理在一九三二年江西红军远出打福建的漳州时,一九三三年第四次反‘围剿’战役胜利后红军转向福建进攻时,都曾发生过。”[11]P226
杨成武说:“东征漳州这一仗,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的意义都很大。”[5]P9
红军在攻打漳州前,曾三克龙岩,歼灭了闽西土著军阀郭凤鸣、陈国辉、卢新铭部主力,张贞部就成了闽西南一大隐患。张贞部盘踞在龙岩、漳州,为非作歹,欺压百姓,闽西闽南人民恨之入骨。中央红军挥师东进,经龙岩、漳州两役,歼灭了张贞主力,猖獗一时的张贞从此一蹶不振。
漳州之役的胜利,“市民拥看若狂”,“影响时局甚大”。大捷后第三天即4月22日,毛泽东致电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
“张贞大部消灭,达到剪除粤敌一翼之目的。这不但对巩固闽西、开展闽南游击战争、援助东江红军有帮助,具因漳州海口之占领,影响时局甚大,有调动粤军求得战争之可能”。“闽南剥削奇重,工农小商深恨地主军阀到绝,红军入漳,市民拥看若狂。”[1]P372
从毛泽东当年的这一电文中,人们可以体验到“红军入漳,市民拥看若狂”的热烈欢快的情景。
5月3日,毛泽东将入漳后收集的上海、香港、汕头报刊的新闻摘要共16条,报苏区中央局、中央政府、中革军委,内称:“红军入漳,沿海大震,漳、泉逃厦者,十余万人,言传红军欲攻福州。港报则称:红军欲入潮汕,帝国主义兵舰集厦门者二十八艘。”[1]P374
红军攻克龙岩、漳州,巩固了闽西根据地,创造了闽南根据地,而且闽西、闽南得到贯通,连成一片,出现了新的发展局面。在毛泽东、罗明、邓子恢、王海萍等指导下,闽南党组织确定了“工作最中心是要创造苏区,特别是在漳属要实现这一任务”,决定“以小三城一带为中心,马上创造苏区,同时以南乡石码海澄为一区,北乡天宝南靖为一区,积极发动群众的斗争,实行游击战争,并在漳州及澄码等处建立我们的秘密基础,以与小山城一带工作配合起来”。[12]P36红军入漳期间,就成立了闽南工农革命政权——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红军离漳后,又成立了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闽南党政组织及红三团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英勇转战在平和、南靖、漳浦、龙溪、海澄、云霄、诏安等县广阔大地上,出现蓬勃发展的革命局面。闽南革命根据地的创造与贯通,无疑拓展了中央苏区的疆域,巩固了中央苏区的红色政权。
红军在漳州期间,筹款扩军,取得重大成绩。筹得的100万银元,后来在瑞金创办了苏维埃国家银行(毛泽民为行长),支撑了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财政,兴建了中央苏区的“六大建筑”充裕了军事给养,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毛泽东和林、聂率东路军入闽东征的同时,彭德怀、滕代远率西路军出击湖南,在湘赣边界开展分兵游击,扩军近1000人。1932年6月下旬,东、西路军在赣南会合,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仍以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名义在前方主持军政大计,发动了池江、大余、水口战斗,粤敌再也不敢贸然进犯,南线趋于稳定,中央苏区得到切实的巩固。8月8日,在周恩来提议和朱德、王稼祥支持下,毛泽东重新出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但到10月上旬的宁都会议上,毛泽东遭到错误的批判和处置,被撤销总政委一职,由周恩来继任。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等领导指挥下,于1933年二三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歼敌三个师的伟大胜利,中央苏区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漳州战役前,中央红军打破国民党军第一、二、三次“围剿”,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是“诱敌深入”,“关门打狗”,“防御式的内线作战”。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左”倾中央领导人策动的赣州战役遭到失败,在战局时势的变化和胜利与失败的反思中,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有了新的发展,萌生了“跳出敌人包围圈”、寻求“进攻式的外线作战”的新战法。这一点可从漳州战役胜利后毛泽东于5月3日给苏区中央局的复电中看得很清楚。毛泽东在电文中直言批评中央:
“中央的政治估量和军事战略,完全是错误的。”“在三次战争以后,我们的军事战略,大规模上决不应再采取防御式的内线作战战略,相反要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战略。我们的任务是夺取中心城市实现一省胜利,似要以消灭敌人为前提。在现时的敌我形势下,在我军的给养条件下,均必须跳出敌人的圆圈之外,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才能达到目的。”“此次东西两路军的行动完全是正
确的”。[1]P373-374
毛泽东领导指挥红军攻克漳州,这一实践证明“左”倾“中央的政治估量和军事战略,完全是错误的”,而“东西两路军的行动完全是正确的”。这一论断,泾渭分明,事实如山。毛泽东的“防御式的内线作战”,同“进攻式的外线作战”的战略,在他后来的军事生涯中交替进行,运用得非常自如、娴熟,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也不断得到了丰富,日臻成熟。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漳州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周恩来共同策划运作的结果,同时也凝聚了林彪、聂荣臻和罗明、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陶铸等人以及广大军民的智慧与心力。漳州战役绝不是什么“远离根据地”的“左”倾冒险主义,而是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指导下取得丰硕战果的成功战役。漳州大捷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作了经济上、军事上的准备,是中央苏区发展鼎盛的开局之战。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毛泽东.直下漳州泉州方能调动敌人(1932年3月30日)[A].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C].北京:军事科学出版、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对于红军克复龙岩与我们紧急动员的决议(1932年4月13日)[A].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上)[C].漳州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编印,1982.
[4]红一军团龙岩漳州两役战斗经过报告(1932年4月30日)[A].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上)[C].漳州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编印,1982.
[5]杨成武.谈红军东征攻克漳州[A].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下)[C].漳州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编印,1982.
[6]罗明.回忆毛主席率领红军攻打漳州[A].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下)[C].漳州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编印,1982.
[7]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布告(第一号)1932年4月27日[A].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上)[C].漳州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编印,1982.
[8]魏金水.回忆克复龙岩打漳州的支前工作[A].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下)[C].漳州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编印,1982.
[9]林曼青.讲述红四军在石码[A].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下)[C].漳州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编印,1982.
[10]邓子恢.红军入漳前后[A].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上)[C].漳州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编印,1982.
[11]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A].毛泽东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王海萍(哇利).给厦门市委的信(1932年5月)[A].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上)[C].漳州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编印,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