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田 王雪亨
“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口红利逐渐衰竭,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长期趋势,低成本制造不再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资源的高消耗难以持续,生态环境约束日益突出,节能减排成为世界性趋势,更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和瓶颈。因此推动经济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力和资源密集方式向知识和技术密集方式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发展具有智力性、创新性、战略性和环境污染少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已引起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徐光瑞(2010)[1]指出产业集聚发展是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2006)[2]研究表明东部沿海省市是高科技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域,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低,同时指出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两极化。王燕,徐妍(2013)[3]计算了 1997年到 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分行业的EG指数和Moran指数,考察该行业空间集聚的行业特性,发现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为高度集聚,医药类和电子信息类的高技术行业分别为中低度集聚。在影响因素上,梁滢(2012)[4]提出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产生了明显的推动力,而这种推动力又由于地理区域不同而存在差异,说明地理因素也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产生影响。刘筱,王铮,赵晶媛(2006)[5]指出政府在高科技等产业发展或产业集聚中作用尤为重要。王玮,方虹(2008)[6]对 FDI 与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FDI与高技术产业集聚存在着相关性。彭中文,何新城(2010)[7]认为研发能力及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牛冲槐,张帆,封海燕(2012)[8]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科技型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集聚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产业分工国际化以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的趋势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趋势的?高技术产业在不同地区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该行业区域集聚?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利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本文将在综合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省际层面从1996年到2011年的数据,从区位商和空间基尼系数的角度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趋势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变截距的面板数据模型对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空间基尼系数是测量和计算某产业空间区域综合集聚度的常用指标,如仲伟周,郭彬和彭晖(2012)[9]测算我国零售业从 1995年至 2010年的空间基尼系数展示了该行业的集聚趋势。
本文利用空间基尼系数来测算高技术产业的区域集聚状况。根据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上我国31个省市区的生产总值以及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计算了1996-201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得到如下的趋势图1。
图 1 显示,从 1996年到 2011年之间,我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基尼系数总体还是有所增长的,这说明了高技术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越来越紧凑,但是近些年来却趋于分散趋势。其中,1996年到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基尼系数整体上处于上升阶段,从 1996年的 0.034756增加到2004年的0.066694,增幅达到92%。但该值从2005年开始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为0.048204。该结果与已有文献的结果保持一致。如席艳玲,吉生保(2012)[10]通过测算泰尔指数,发现 1997年到 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且2004年为该指数的最高峰。
区位商是衡量一个产业地区集聚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LQ=(g1/g2)/(G1/G2)。其中,g1表示某地区该产业的产值,g2 表示该地区的生产总值,G1表示全国该产业的产值,G2表示全国生产总值。区位商可以用于判断该产业是否存在区域集聚,如果LQ值大于1,这表示该产业在该地区很可能存在集聚现象,反之,则表示该产业在该地区存在集聚现象的可能性很小。本文通过对1996年至2011年全国31个省市的生产总值和高技术产业产值的计算,得出了历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各个省市的区位商指标。数据显示在1996年至2011年中,平均区位商最高的10 个省份分别是:天津、广东、上海、北京、江苏、陕西、福建、浙江、四川、辽宁。根据计算数值,得出中东西地区的趋势变化图2。
图2 显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区位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16年来东部地区区位商平均值均大于1,说明该地区可能存在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然而从2001年开始至今,东部地区的区位商一直呈现出下降趋势。这可能与东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有关。在过去的十年中,东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了一般行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上起着支柱性的作用。中西部地区16年来该值一直小于1,1996年至2004年为下降趋势,西部要高于中部;2004 以后则呈现出上升趋势,中部地区的区位商从2004年以后开始高于西部地区。中西部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与近些年来中西部地区对高技术产业的重视有关,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等高技术企业的入驻。
我国不同省份或不同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该行业区域集聚?对该问题的解答有利于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原因,并有利于未来对该产业进行合理的布局及长期发展。高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性的特点,是个高技术、高难度和专业性强的产业,人力资本无疑是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如牛冲槐,张帆,封海燕(2012)[8]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科技型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集聚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因此提出假设1:人力资本与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呈正相关关系。
社会的消费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实现,无疑会影响一个产业的发展。一个地区居民消费能力越强,则越有可能存在产业集聚。因为巨大消费能力或销售市场的存在会吸引大量的生产商或供应商在该地集聚。陈立泰,张祖妞(2010)[11]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消费者购买力与服务业空间集聚度呈正相关的结论。由于高技术产业同时具有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特点,因此提出假设2:地区居民消费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聚有正向影响。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越高,就越能吸引外商投资,并可能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办法以及资金,从而成为产业集聚的潜在影响因素。王玮,方虹(2008)[6]对FDI 与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FDI与高技术产业集聚存在着相关性。因此提出假设3:对外开放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有正向影响。
政府政策对一个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政府的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园区建设政策等都会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刘筱,王铮,赵晶媛(2006)[5]指出我国高技术产业起步较晚,政府的介入是需要的,政府在产业发展或产业集聚中作用尤为重要。因此提出假设4:政府政策对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具有影响。
最后,地理环境因素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国31个省市区的地理环境、人文习性、消费习惯等都具有较大差别。上文对我国31个省市区区位商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东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商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区位商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商。因此提出假设5:地理位置对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存在一定影响。
本文拟对我国31个省市区进行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选取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程度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区位商来衡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区位商是一个相对性指标,是各地区指标与全国相应指标的比值,因此为了保持计量上一致,本文解释变量的数据均采用各地区指标与全国相应指标的比值来测量。
被解释变量是各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度,用各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区位商来表示,即各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产值与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除以全国高技术产业产值与全国生产总值,记为Y。
解释变量人力资本的测算用各地区大专及以上人口作为衡量指标,即用各地区大专及以上人口与各地区人口总数之比比上全国大专及以上人口与全国总人口之比,记为X1。
解释变量居民的消费力从理论上讲应该用各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由于数据的缺乏,《中国统计年鉴》中只有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和总收入,农村居民的数据仅仅只有纯收入,而高技术产业又属于高科技的行业,故而选用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全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记为X2。
解释变量对外开放水平一般用外商直接投资FDI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的数值越大,表示着该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越高,用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来代替,即用各地区人均外商企业投资总额与全国人均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之比,记为X3。
解释变量政府政策一般表现在财政支出上面。支出越多表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越多,对产业发展越支持。即财政支出衡量的政府政策可以包括政府干预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因此,该指标选用各地区政府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比上总支出与全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比上总支出之比,记为X4。
解释变量地理位置,只要将面板数据模型设置为变截距模型便可显示地区间的差异。
通过收集1996年到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根据上述指标的计算方式算出各个变量的数值。由于数据众多,下表1仅列出1996年与2011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变量数据。
表1 1996年与2011年我国31个省市区变量数据
面板数据模型通常有3种形式,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又分为3种类型,即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时期固定效应模型以及个体时期固定效应模型。由于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要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因此模型选用个体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运用EVIEWS 6.0对上述方程进行回归,得出结论如下表2所示。
回归方程调整后的R2为0.9754 说明该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表2的实证结果显示解释变量人力资本X1、区域消费力X2、对外开放水平X3 和政府财政支出政策X4 前面的系数均为正数,而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四大假设都得到了验证。因此可以认为人力资本、居民消费力、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政策都对高技术产业集聚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能够合理解释我国高技术产业呈现出的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发展程度要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现实情况。东部地区在人力资本、居民收入、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政府财政支出力度等方面都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相关财税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力度的增大,以及地区之间发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中西部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从2004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从模型的变截距上看,高技术产业集聚也受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其中正向影响大的地区有天津(1.829223)、广东(1.736232)、上海(0.970976)、北京(0.938333)、江苏(0.915392),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因素增强了该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而受地理位置负向影响较大的地区有新疆(-0.618673)、青海(-0.495762)、内蒙 古(-0.484614)、山 西(-0.459413)、宁 夏(-0.45239)、云南(-0.44677)和西藏(-0.433134),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因素较大程度地减弱了该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程度。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受该因素的正向影响较大,中西部地区受该因素负向影响更多,假设5成立。
表2 中国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本文从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商的角度研究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时间变动趋势和区域集聚程度,并通过建立个体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对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从1996年到2011年的时间跨度上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基尼系数总体上还是有所增长的,该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总体上趋紧。其中,1996年到2004年间,我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基尼系数整体上处于上升阶段,2004年以后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第二,高技术产业区位商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发展很不均衡,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的发展要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高技术产业区集聚的发展。从2003年以后趋势看,东部呈现下降趋势,而中部和西部的产业集聚有上升势头。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差距有改善的迹象,这也反映了中西部地区对高科技行业发展重视度的提高。
第三,人力资本、区域消费力、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政策都对高技术产业集聚有着显著的影响,且高技术产业集聚也受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受地理位置因素的正向影响较大,中西部地区受该因素负向影响更多。
以上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政策借鉴意义,如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来进一步促进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
本文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由于高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导致1996年之前的数据难以收集,因此只研究了1996年以来的高技术产业的变动趋势。此外,本文研究是基于省际层面的数据,对于更小区域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是否也符合上述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徐光瑞.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基于5 大行业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8):47-52.
[2]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高科技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5):706-714.
[3]王燕,徐妍.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1):1-5.
[4]梁滢.贸易开放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3):62-65.
[5]刘筱,王铮,赵晶媛.政府在高科技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以深圳为例[J].科研管理,2006,(4):36-43.
[6]王玮,方虹.FDI 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成果纵横,2008,(2):15-20.
[7]彭中文,何新城.外资R&D 溢出与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0):85-88.
[8]牛冲槐,张帆,封海燕.科技型人才集聚、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与区域技术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45-51.
[9]仲伟周,郭彬,彭晖.我国零售业区域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及政策含义[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0):5-13.
[10]席艳玲,吉生保.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0,(10):51-57.
[11]陈立泰,张祖妞.我国服务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9):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