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的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2013-01-29 12:35习明明
区域经济评论 2013年5期
关键词:增长极南昌市引力

习明明

一、引言

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南昌市的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沙、合肥几个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相比,如图1 所示。截止到2011年末,武汉市的建成区面积是南昌市的2.5倍,长沙市的建成区面积是南昌市的1.3倍,合肥市的建成区面积是南昌市的1.7倍。

虽然城市建设规模越大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更快,但就长江中游四个中心城市而言,南昌市的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如下图2 所示,2011年四个城市的地区GDP。

截至2011年末,武汉市的GDP 是南昌市的2.5倍,长沙市的GDP是南昌市的2.1倍,合肥市的GDP是南昌市1.4 倍。而2005年南昌市的GDP 是1007亿元,合肥只有925亿元。(2005年长沙市的GDP是1519亿元,是南昌市的1.5倍;2005年武汉市的GDP是2238 元,是南昌市的2.23 倍)。南昌市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方面落后于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沙、合肥,不仅仅是建成区面积和地区GDP 方面,还体现在人均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FDI 等方面。本文主要从空间发展的角度讨论南昌如何在江西省扮演好“核心增长极”这一角色,从南昌市对省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与空间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二、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的引力分析

“增长极”的概念和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 世纪50年代提出。佩鲁在《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1950年)和《略论发展极的概念》(1955年)等著述中,最早提出以“发展极”为标志,并以“不平等动力学”或“支配学”为基础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这种理论实质是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张尽可能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地区或行业,使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这一理论后来得到了赫尔希曼(1958)、罗斯托(1960)、罗森(1981)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于20 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我国在借鉴西方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实施了在东部沿海地区培育增长极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促使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此后,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纷纷利用增长极理论制定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力图打造区域增长极来带动经济发展。国内学者也在借鉴国外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相继提出了“梯度转移理论”、“点轴系统理论”、“层级增长极网络”等。

2011年10月,江西省召开的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鼓励支持省会南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2012年6月4日,江西省政府又正式下发了《关于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南昌市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50 万人,城镇化率72%,统筹城乡发展初见成效;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框架基本拉开,“十横十纵”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基本完成;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和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家要求。到2020年,南昌市增长极效应全面凸显,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力争达到三分之一,制造业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5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城乡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功能更加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鄱阳湖城市群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

综上所述,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其实就是要更好地发挥南昌作为江西省的龙头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引领江西经济快速发展。本文从比较南昌与其他核心城市(省会城市)对省内其他城市的引领作用着手来分析。

20 世纪 60年代,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且简便的经济学模型——引力模型。这个模型认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一般用GDP来表示)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这个模型在以后很多学者的实证分析方面得到了成功的印证。同时,随着经济地理学家的关注,引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献之中(Linnemannn,1966;Anderson,1979;Bergstrand,1985,1989;Helpman,1987;Anderson & Wincoop,2001;朱丽萌、习明明,2012等)。其常用形式为:

其中,Rij为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即引力);Fij为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占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总和的比例,即经济联系隶属度;Pi、Pj为两城市人口数;Gi、Gj为两城市的GDP;Dij为两城市的距离,一般使用铁路距离或高速公路距离;k为引力系数,一般简化为1。引力模型可用来分析一个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影响力。

根据2012年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四省统计年鉴各设区市数据,使用引力模型,我们可以测算并比较2011年南昌、武汉、长沙、合肥四城对省内其他城市的引力,如下表1所示。

表1 长江中游四核心城市对省内其他城市的引力比较

如表1所示,2011年南昌市对省内其他城市的引力为186.02,武汉、长沙和合肥三城对省内其他城市的引力分别为1027.78,1168.49和597.18,分别是南昌的5.52倍、6.28倍和3.21倍。根据前面的分析,2011年武汉、长沙和合肥三城的GDP 分别为南昌的2.5倍、2.1倍和1.4倍。相对于武汉、长沙和合肥三城,南昌市的经济总量不仅偏低,而且在省内的影响力相对更小,没有发挥出一个省会城市的龙头或引擎作用。

除了经济总量低是一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南昌市的引力如此低呢?根据表1,武汉市的引力之所以高,主要得益于武汉城市圈中的孝感、黄冈、黄石、鄂州、咸宁、仙桃等城市与省会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长沙市的引力之所以高,主要得益于长株潭城市群中的株洲、湘潭、益阳等城市与省会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合肥市的引力之所以高,主要得益于皖江城市群中的六安、芜湖、淮南、滁州等城市与省会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相比而言,江西则缺乏像湖北、湖南、安徽这样成熟的城市群体系,尽管我们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几年迅速崛起,对我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区内一体化建设相对滞后。而兄弟省份的一体化建设却正在紧锣密鼓、如火如荼进行,例如,武汉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打造“8+1”一小时城市圈。截止到2012年底,武汉通往其他8 个城市的最后一条高速出口路“武鄂高速”已经全线通车,从武汉到鄂州,只需30 分钟,到黄冈只需40 分钟。武汉城市圈1 小时交通网正式形成;长沙、株洲、湘潭的一体化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三城正在努力打造“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结构:以长沙为主核心,株洲、湘潭为两个次核心,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为绿心。目前三市已经在教育、医疗、社保、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都取得重大突破;而安徽省合肥市则于2011年吞并了临近的巢湖市。反观南昌,我们呼吁了多年的“昌(南昌)丰(丰城)一体化”、“昌(南昌)高(高安)一体化”、“昌(南昌)樟(樟树)一体化”建设,至今还没有什么进展。

三、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的空间发展分析

根据南昌、武汉、长沙、合肥四城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四个中心城市“十二五”规划增长速度分别为13%、12%、12%和16%,以2011年的数据为基础,假定未来若干年之内(例如到2020年)四城平均增长速度接近规划增长速度,我们可以由此初步模拟未来四城GDP发展趋势如图3所示。

按原有“十二五”规划,南昌的规划增长速度高于武汉和长沙1个百分点,低于合肥3个百分点,由于南昌的经济总量基数偏低,在未来5 至10年内,由此导致的绝对差距将越拉越大。到“十二五”末,南昌、武汉、长沙和合肥四城的GDP 将分别为4384.1 亿元、10640 亿元、8842 亿元和 6585 亿元,武汉、长沙和合肥三城与南昌的差距仍然高达2.65倍、2 倍和 1.54 倍(2011年分别为 2.43 倍、2.1 倍和1.4倍)。到2020年,南昌、武汉、长沙和合肥四城的GDP 将分别达到 8077.5 亿元、18752 亿元、15583 亿元和13830亿元,武汉、长沙和合肥三城与南昌的差距仍然高达2.32倍、1.92倍和1.71倍。按照既定的规划,未来10年之内,南昌市与武汉、长沙的差距不会有明显的缩小,但与合肥的差距将从1.4 倍扩大到1.71倍。届时,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沙、合肥将进一步形成“三足鼎立、齐头并进”的格局,而南昌将逐步被边缘化。

如果将南昌市的规划GDP 增长速度调高到16%,是不是会有所改观呢?如图4。

南昌规划增长速度从13%调高到16%之后,到2015年,南昌市GDP将达到4869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10226 亿元。2015年,武汉、长沙和合肥的经济总量是南昌的2.18倍、1.81倍和1.35倍。到2020年,南昌与武汉、长沙和合肥将缩小到1.83 倍、1.52倍和1.35 倍。很明显,调整规划增长速度之后,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但南昌未来的发展,如果仅靠“昌九工业走廊”,会导致发展重心向北转移,这将进一步削弱南昌对赣西、赣中、赣南地区的影响力。所以南昌市未来的发展方向,除了往北进一步强化促进“昌九工业走廊”之外,还要同时向南发展。向南发展的第一步,应该首先加快推动南昌市与丰城、樟树、高安(以下简称“丰樟高”)的一体化发展。

“丰樟高”毗邻省会城市南昌,地处浙赣线、沪昆线、赣粤线和京九线交汇之处,是江西省的地理和经济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交通便利、人口稠密、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丰樟高”的发展,除了得益于其自身的资源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之外,更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此外,“丰樟高”三城与省会城市南昌的经济联系强度也要高于其与宜春的联系强度。对于南昌而言,一方面,通过吸收“丰樟高”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进一步拓展南昌市未来的发展空间,将南昌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南昌通过吸收“丰樟高”将进一步拉近南昌与赣西、赣中和赣南地区的距离,进一步增强南昌的影响力,更利于发挥和巩固南昌核心增长极的作用。

2011年丰城、樟树和高安三城的GDP 分别为287.91 亿元、136.38 亿元和 188.56 亿元三城 GDP 总量为612.85 亿元。如果南昌市能够与“丰樟高”融为一体,那么南昌市2011年的GDP将增加到3301.7亿元,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展望一下未来南昌市的经济发展,如下图5所示。

如图5所示,合并“丰樟高”之后,如果南昌市的规划增长速度能够同时调整到16%,那么到2015年,南昌市GDP将达到5978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12556亿元。2015年,武汉、长沙和合肥的经济总量分别是南昌的1.78倍、1.48倍和1.1倍。到2020年,南昌与武汉、长沙和合肥将进一步缩小到1.49 倍、1.24 倍和 1.1 倍(2011年分别为 2.5 倍、2.1 倍和 1.4倍)。届时,将与武汉、长沙、合肥形成“齐头并进”的局面,并且有可能在2030年赶超长沙。

调整行政区域之后南昌市的人口将达到779.36 万,地区 GDP 为 3301.7 亿元,国土面积增加到1.39万平方公里,调整后国土面积还不到赣州市的一半(3.94万平方公里),也小于上饶市(2.28万平方公里)、吉安市(2.53万平方公里)、九江市(1.88万平方公里)和抚州市(1.88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调整之后的南昌,与武汉、长沙、合肥相比,如下表2所示。

表2 调整之后的南昌与武汉、长沙、合肥基本情况比较

如表2 所示,调整之后的南昌行政区划范围与武汉、长沙、合肥相比,较之前也能形成更好的平衡格局。行政区域调整之后,南昌市将拥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有利于推动和加快南昌市中心城区的扩大建设,有利于南昌市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孵化和吸收国内外500强公司落户、发展总部经济,还有利于贯彻和推动我省的“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新格局发展,最终引领我省经济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结论与建议

相对于武汉、长沙和合肥而言,南昌市现有的产业基础、人口资源和经济实力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在武汉、长沙和合肥与周边城市一体化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南昌市的发展不能“单打独斗”。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必须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建设,组团发展。加快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形成城市功能互补、空间布局优化、产业配套协作、内部联系紧密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1.分阶段推进南昌与“丰樟高”地区的一体化建设与融合。2011年,安徽省将巢湖分割,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使得合肥一夜之间陡增了一倍,为合肥打造“区域性特大城市”打下了基础。南昌市如果能够吞并“丰樟高”地区,不仅可以壮大自身的实力,吸纳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能够与新余、吉安、抚州地区实现无缝对接,提升南昌在赣中南地区的辐射和影响力。我们在文中已经分析过,“丰樟高”地处江西的经济和地理中心,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对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2.借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继续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昌九工业走廊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向北发展还必须依托130余公里的昌九城际铁路和昌九高速沿线城镇、园区密集,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良好等基础条件,发挥南昌、九江沿江两个重要增长中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打造产业集群发展、城镇组团发展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和城镇群,把南昌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产业带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和实现昌九一体化发展。

3.改造和提升“南昌南站”建设,构建现代化铁路客运网络体系。调整行政区域之后,南昌市的行政区划范围将超过武汉、长沙与合肥。在长江中游的几个核心城市中,武汉于2011年就已经全部建设和完成武汉站、汉口站和武昌站三个现代化铁路客运站点。合肥也正在规划和建设合肥北站、合肥东站与合肥西站三个现代化客运站点。为了更快的促进南昌市的客运货流发展,打造承接珠三角、闽西经济区、长三角和中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交通枢纽,南昌市应该规划好南昌站、南昌西站和南昌南站的铁路网络建设。

4.打造大南昌城市群,构建“1+5”一小时经济圈。以南昌为中心,周围150 公里范围内,覆盖九江、新余、景德镇、鹰潭、抚州五大城市,以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为依托,打造“1+5”模式一小时经济圈。打造大南昌城市群,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增强集聚和辐射效应。把南昌建设成为有重要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有重大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辐射全省、支撑中部的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一极。

[1]Anderson,J.E.and Wincoop,E.,Gravity with Gravitas: 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170-192.

[2]Anderson,J.E.,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9,69:106-116.

[3]Amihai Glazer,Mark Gradstein,Priya Ranjan.Consumption variety and urban agglomeration.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3,(33):653-661.

[4] Bergstrand,J.H.,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Som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5,67:474-481.

[5]Davies DR,Weinstein DE.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structur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2):379-407.

[6]Davies DR,Weinstein DE.Market access,economic geograph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an empirical tes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59(1):1-23.

[7]Gottmann,J.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 [J].Economic Geography,1957,(33):189-200.

[8]Rose,A.K.and Wincoop.E.National Money as a Barrier to Trade:The Real Case for Currency Un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386-390.

[9]Zhou Yixing,Definitions of Urban Places and Statistical Standards of Urban Population in Chin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J].Asian Geographer,1988,(7).

[10]Head,Keith,Mayer,Thierry.The empirics of agglomeration and trade.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2004:2609-2669.

[11]颜鹏飞,邵秋芬.经济增长极理论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2).

[12]史朝兴,顾海英,秦向东.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5,(2).

[13]朱丽萌,陈雁云,习明明,黄颉.“中三角”城市群成长的可行性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14]习明明,张进铭.“中三角”城市群研究:基于引力模型视角[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6).

[15]朱丽萌.“中三角”与三大片区发展定位及江西融入“中三角”发展定位的四点建议[J].江西经济分析,2012,(11).

[16]习明明.构建“中三角”城市群的可行性研究[J].江西经济分析,2012,(7).

猜你喜欢
增长极南昌市引力
模拟成真
江西南昌市1169个建制村实现通客车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延安新引力
考了个大的
吃两个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感受引力
A dew dr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