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亮亮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江西省委、省政府从2009年开始,开展实施“以主攻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中心任务,以培育100个创新型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实施10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为主要抓手,以建设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组建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为重要支撑”为核心内容的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1],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创新科技工作管理观念、体质、机制和方法等一系列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10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江西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12位,比2009年提高了5个位次,其中,科技创新人才的“净流入”为江西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3年间,围绕“组建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即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支撑、以优秀科技人才为主体,组建100个具有江西优势特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包括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50个,企业组建50个,并实行竞争淘汰机制、滚动扶持)这一战略目标,江西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全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质量迅速提升、结构日渐优化、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人才环境明显改善等突出特征,人才流失现象明显遏制,初步显现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开发的新格局。到2011年年初,江西省人才净流入与净流出比由2000年的1∶7转变为1.4∶1,实现了江西科技创新人才从“净流出”到“净流入”的转变[2]。江西省科技人才培养及创新团队建设的经验,对我国其他欠发达地区走出人才流失的困局具有一定启示。
“六个一”工程实施以来,江西省根据科技创新主体特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分别组建了“知识创新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目前,已分批组建了99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其中,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围绕环境与资源利用、节能减排、食品科学与技术、动物遗传育种、植物遗传育种、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与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交通运输、航空制造、生物与新医药、疾病治疗、医疗器械、文化与创意等重点学科领域组建了一批;以企业为主体,围绕光伏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汽车制造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光电及绿色照明技术、航空材料及制造技术、金属冶炼及加工技术、非金属材料及其制品技术、机械制造及人工智能技术、精细化工及制品技术、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信息化关键技术与应用、文化与创意等重点技术领域组建了一批。2011年上半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已组建团队的总人数达3045人,其中院士 (含聘用)8人,博士学位521人。随着组建“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目标任务的完成,江西省逐渐形成了以团队领头人、骨干成员、团队人员和后备梯队为主干的,结构合理、学科互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创新人才群体,有针对性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支撑。
以“六个一”工程主攻的10个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光伏产业为例,依托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组建“太阳能光伏材料”科技创新团队,依托国内光伏龙头企业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组建太阳能多晶硅生产科技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并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的科研技术力量。同时,启动《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建设规划 (2009—2012)》,每年设立创新团队建设专项经费,分批次对创新团队建设予以支持。目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传统的单学科、单专业孤军奋战、各自分散作业的工作格局得到改善,形成了一批如江西赛维LDK太阳能多晶硅生产技术、江西师范大学纳米纤维技术、陶瓷科技等特色鲜明的、有力支撑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
与一般由经费资助组建创新团队的方式不同,江西省“六个一”工程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是“只有名分、没有经费”,然而,通过采取“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聚集科技人才”的独特方式,却实现了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团队建设间的互促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各创新团队根据研究方向和基础条件申报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难题项目,经专家评审后对项目及其资助顺序进行统筹安排,每年拨付500万元经费以资助项目的方式对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予以重点支持。此外,省政府每年整合不少于2亿元资金,对能够解决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难题的项目,尤其是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资金重点支持。最终实现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通过对项目的支撑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题,进而推动创新团队建设和相关学科的建设。
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工作重点任务,江西省制定了完善知识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相关政策,结合计划项目搭建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和平台。目前,已建成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正在组建的国家级研发平台有5个)、5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同时,吸引了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仅2008—2010年间,全省共引进博士以上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1191人,占全省现有博士以上学历人才的近30%;从国内“211工程”高校引进857人,占总数72%;一批学历层次高,大多是江西省重大产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急需的紧缺人才,甚至是我国相关领域和学科的领军人才被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进一步带动了高层次人才的团队建设。
同时,组织并协助具备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单位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积极为企业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人才创建载体。通过围绕优势学术、技术领域和优势产业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基础条件和研发平台,引进并留住了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具有国内顶尖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2010年末,全省博士后站总数达到55家,进站总人数增加到198人,产生经济效益3.94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近5倍、5.2倍和8.4倍。
为配合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建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齐头并进”的多层次人才队伍结构,江西省将高校自然科学类三分之一专业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调整和设置,为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供保障[3]。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蓝天学院、南昌理工学院等一批高校,为了造就一支有特色优势的光伏人才培养和研发队伍,调整院系及专业,全方位地为江西省光伏产业上游、中游和下游培养研发、生产和管理营销各类技术人才。目前,光伏及相关专业在校生培养规模达到1.2万人。江西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等8所高校重点参与文化及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在新能源产业、LED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均形成一定培养规模。
为提高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效率,“六个一”工程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对创新团队实施全程动态管理。开展优势创新团队评选工作,每年从省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安排经费对入选的团队进行扶持,尤其对承担重大创新项目的团队予以优先考虑,并资助这类团队辐射带动一批市县创新团队的组建和成长。根据《省科技创新团队年度考核办法》对创新团队签订的团队建设计划任务等目标进行考核[4],坚持“扶优扶强”和“择优劣汰”原则,对连续2年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团队实行淘汰,并择优补充符合条件的团队,对项目实施效果好的创新团队给予嘉奖,从而提高了创新团队工作效率、优化了创新团队建设水平。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要综合考虑“产业发展需求、企业竞争优势、人才引进和培养条件”等要素,采取“关联集成”方式,形成经济发展的“链式效应”。一方面,围绕地区优势和支柱性产业发展需求,以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方式,有机整合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科技创新机构的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并分批次、分重点的助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科研创新团队做优做强。另一方面,根据当地科技创新主体特性及行业创新的特点,将人才引进培养与创业和产业引进等发展目标相结合。以江西省重点发展光伏产业的新余市为例,借助“引资与引智相结合、产业引进与平台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进彭小峰创办江西赛维LDK公司,集聚了全球300多名高层次的光伏产业人才,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企业,并吸引了20多家下游企业落户新余,形成了光伏产业集群,实现了“引进一个人才、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聚集一批人才”的“链式效应”;同时,新余市通过申报建立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伏基础材料及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又吸引了37名博士、76名硕士从事科研工作。因此,针对欠发达地区,应将“关联集成”作为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的手段,形成“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良性互动。
对于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而言,增加对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和平台建设的经费投入,是吸引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必要保障;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将优势产业关键技术的项目扶持与人才团队建设统筹考虑、良性整合,是留住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在引才方面,可通过省部、省院、厅市会商合作等手段,有重点地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覆盖全省区域优势和特色领域的研究实验基地群,并通过资助项目等方式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等已有平台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质量。在用才、留才方面,重点考虑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壮大、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国家级研发平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的建设,依托地方产业优势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进行科学布局,并围绕“项目向产业集中、人才向项目集中”的思路,通过资助项目的方式在科技创新团队中遴选能够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题的项目并予以重点支持。因此,针对欠发达地区,应做到“基地平台、人才、项目、产业”统筹发展,才能实现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
相比江浙等拥有较大经济总量和科技实力的东部沿海地区,落后地区的经济和科技资源相对有限,因此,有必要“集中力量做大事”,将有限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向地方特色产业倾斜,以当地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为依据,配合市场与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并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布局、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为智力支持和人力保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人才集中的优势,在对相关产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和培养情况进行大量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应大力建设和发展与产业需求相配套的相关专业,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因此,针对欠发达地区,可采取“突出优势、收指成拳、集中出击”的方式调整和改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通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1]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文件汇编及工作简报[OL/R]http://6g1.jxstc.gov.cn/.2009 -2011.
[2]江西省科技厅.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加快推进科技管理创新[OL/R].http://6g1.jxstc.gov.cn/ReadNews.asp?NewsID=1576.2012.
[3]江西省教育厅.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江西省科技创新情况调研报告[OL/R].http://6g1.jxstc.gov.cn/ReadNews.asp?NewsID=1576.2012.
[4]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情况的报告[OL/R].http://jxrd.jxnews.com.cn/system/2011/04/15/011637003.shtml.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