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诚 朱建宇
(绍兴日报社,浙江 绍兴 312000)
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社会舆情出现了全新的态势:一是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大记者;二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更显复杂多元;三是媒体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考量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以及由角色定位带来的社会责任。
《绍兴晚报》是一家地方报纸,在强手如林的报海中只是一朵浪花,但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和监督者,一直在积极创设载体和策划选题,以发挥媒体对社会事物的整合作用,促进所在城市的良性发展,让进入千家万户的大众传媒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的“齿轮”和“链条”。
从2009年初开始,《绍兴晚报》推出了“爱心绍兴”、“风尚绍兴”、“平安绍兴”三大主题宣传系列,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经营”,这三大系列不仅成为报纸上的“三片绿色森林”(绍兴市民通过热线这样评价晚报的三大系列报道),更成为城市文明创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利器。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报纸每天都在发送,新闻人该选择什么样的新闻进入读者的视野,通过精心烹制,将风味独特的报纸献给每位读者呢?
爱心题材,一般来说媒体都不会袖手,但更多的情况下可能会是“逮”到一个,做一个。缺少周密的考虑和整体的策划。
而《绍兴晚报》却“另眼”看待爱心新闻,因为爱心是人类最好的润滑剂,是在现实语境下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无可取代的介质。因此,晚报以独有的新闻眼,捕捉着相关题材,并尽最大的努力,让传播效果最大化。
晚报记者获悉绍兴市所辖的诸暨市大山深处的一名年轻女子小吴,虽然身患重病,却与病魔进行着不屈的抗争,争分夺秒地绣着“十字绣”,以赚取“救命钱”。
这一原生态的感人素材,深深地打动了晚报编辑部的每一个人。编辑部领导当即作出部署:以此为契机,在晚报上开出“爱心绍兴”栏目,决定专人做具有人文关怀、具有人心温暖的“爱心新闻”。
第二天,晚报派出“爱心使者”深入大山深处,全方位采访“十字绣女孩”,随后晚报在“爱心绍兴”栏目下,接连推出消息、长篇通讯、图片报道、评论等。随着报道的步步推进,怎样关心拯救“十字绣女孩”成为绍兴市民热议的一个话题。晚报又因势利导,策划了“爱心十字绣”专场拍卖会。将小吴一针一线精心绣出来的十字绣作品进行现场拍卖。
这一由媒体发起,持续时间长达数个月的爱心活动,不仅为“十字绣女孩”筹得数万元爱心款,延长了她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因为爱心得到进一步凝聚,形成了一种有难大家帮、有困大家助的良好社会氛围。
每一个个体,总是传递着他(她)所代表群体的某种信号。媒体在关心偶然事件中的“这一个”,自然会联想到他所代表群体的整体生存状况,并将关注的目光,从个体延伸到群体。
而事实上,媒体社会责任担当,也更多地体现在对特定群体的态度和做法上。
晚报在“爱心绍兴”栏目下,策划了专门关爱外来建设者的“冬日暖阳”五个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百名外来建设者免费体检”、“外来务工人员免费专场电影”、“外来务工人员专场球赛”、“爱心礼包送给‘小候鸟’”、“外来民工婚恋问题调查”等。
一名接受了免费体检的四川来绍兴务工人员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我七年没有体检过,这次真的要谢谢《绍兴晚报》”。五大活动开展期间,不少没有订报纸的外地来绍兴务工人员,不远数十里地赶到城里来买晚报,因为“看这样的报纸,心里热乎乎的”。
六一儿童节期间和三八妇女节,晚报“爱心绍兴”栏目又专门策划了关心特殊儿童,征集爱心市民到福利院做一天爱心义工,将孤儿带回家的“爱心妈妈”活动;与社区联动,“孝心媳妇”上门助孤老活动,更是感人的情节一幕又一幕:一位90岁高龄的老奶奶抱着为她烧菜喂饭一天的“媳妇”,久久不忍松手。面对这样的场景,在现场采访的记者,眼睛湿润了。
除了利用特殊的节点和特定的新闻素材,进行专题策划,大做爱心新闻外,晚报还不忘“细水长流”,对日常那些突遭变故、身患重病、年老体弱、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进行“爱心送春风”行动。一只爱心红包,一句滚烫的贴心话,都让他们感受到世界充满爱。
《绍兴晚报》“爱心绍兴”专栏,还与绍兴市慈善办公室合作,每周推出一篇爱心报道。同时,通过晚报这一载体,及时报道慈善机构的各种活动,在社会上倡导热心公益、热心社会的良好风气。今年,晚报还将在“六一”期间和重阳节期间,开出“爱心直通车”和“孝心直通车”,让爱的甘霖洒遍城乡每一个角落。
文学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己任,而新闻则记录着历史前行的轨迹。然而,历史是由人类的活动所构成的,因而,媒体塑造各式人物,也就成了题中之义。事实上,焦裕禄、孔繁森等一批不同时代的鲜活形象,就是通过记者的笔描绘出来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个社会分层越来越多,舆论环境日显复杂,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的时代,社会需要引领风尚的各种“英雄”,以影响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这,就是媒体在特定境遇下,“铁肩担道义”的责职所在。正如著名记者范长江在《论人民的报纸》中说的:“在和平时期,报纸主要反映政治文化建设,指导群众改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
2010年1月份开始,《绍兴晚报》将原来传统套路报道各路先进人物的做法,进行升级包装,专门在新闻版上推出“风尚绍兴”栏目。并指派具有新闻眼光、文学功力,擅长写长篇人物通讯的骨干记者,深入越州城乡。一个个鲜活的风尚人物,一个个感人的传奇故事,通过晚报的“风尚绍兴”,进入无数读者的视野。
于是,市民发现了退休10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和老伴一起,走街串巷,用破20多把美工刀,用掉1000多公斤涂料,清除城市牛皮癣(非法小广告)13万张的平民何亮;记住了演绎感天动地人间大孝的曹秋芳,这名被称为“当代曹娥”的19岁女中学生,4岁开始,用稚嫩的双手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十多年来,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母亲,并最终让母亲站起来;认识了受到温家宝总理特别深情表扬的在世博会期间自己出钱在上海租了一间房,并花费2万元装修房子,用来免费招待全国各地世博游客的72岁老人,人称“世博老太”的应妙芳。
这三个平凡的普通人物,晚报舍得版面,不仅刊发整版的长篇通讯,还以连续报道、评论、论坛等形式,追踪风尚人物的善举,发表各界人士对他们的看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市民争相热议,形成舆论焦点。2012年底,这三个人物,曹秋芳和应妙芳成为“浙江骄傲年度人物”,何亮也获得年度人物提名奖。而另一个在晚报“风尚绍兴”栏目中报道过的身患绝症心系村民的村支书杨七明,也获得当年浙江农村人物金牛奖。
当一个个风尚人物,成为时代的道德标杆,影响着市民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时,晚报考虑的是怎样实现风尚人物的传播效果最大化,从而让风尚人物以群体的形象跃然纸上,呈现一种时代氛围。
“五一”劳动节前后,晚报推出了风尚人物——劳模风采,一批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从扎根矿山的普通劳动者到志在海涂的拓荒者和挥汗三尺讲台的园丁,通过记者之笔的深情描叙,劳模们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五四”青年节期间,晚报又推出了风尚人物——青年楷模,一批青年创业者、科技精英、公益人物,又以独特的形象气质,讲述着一个个既亲切感人,又略带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七一”党的节日,晚报风尚人物栏目专门为优秀的共产党员“腾出”版面——推出先锋人物,以特殊材料构成的共产党人,用他们的动人事迹,净化着人们的灵魂,丰富着晚报时代人物的画廊。
在舆情复杂的当下,媒介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挖掘。然而,留给媒体人思索的却是:无论何种媒体,首先要考虑的是新闻本身的所谓眼球效应,还是把握好自身在社会现实中的角色定位,从而去担当这个角色所赋予的社会责任?
由于对这个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绍兴晚报》在处理风尚人物报道中,理念创新,突破常规,以“高调”做法,凸显风尚人物的闪光点,从而让风尚人物成为时代英雄,市民偶像。
绍兴市公布了首批十名道德模范。晚报编辑部当即决定推出风尚人物道德模范特别版——封面人物版,晚报从8月11日起,每天在头版刊发一个道德模范,以人物大照片、人物名片(简单介绍道德模范事迹)、文明寄语(道德模范的获奖感言)三块内容,浓墨重彩地宣传讴歌道德模范。于是,公交司机、孝顺媳妇、马路交警、公安法医、基层党员、水务尖兵等等道德模范,一张张人物大照片,成为头版主打照片。道德模范也以特别的精神光彩,成为媒体的封面人物和“明星”。
在晚报刊发十大封面人物期间,晚报的市民热线天天被打爆。而兄弟媒体也对晚报这种对平民英雄大张旗鼓、高规格的宣传表示肯定,评价为“媒体的一大创新实践”。
商品经济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各种观点互相碰撞、各种矛盾纷繁交织,社会对于稳定的要求也日显迫切。有责任的媒体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现实环境,总是千方百计创设合适的载体,为和谐城市的建设推波助澜。
平安是市民美好生活和城市有序运营的基础,《绍兴晚报》从2009年5月份开始,与绍兴市公安局合作,在社会新闻版面上,专门开设“平安绍兴”专栏。
为了让专栏的内容丰富多彩,晚报在这个栏目的统领下,又设置了“平安播报”、“直击两抢”、“警官说案”、“律师说法”、“关注禁毒”等几个板块。
同时,编辑部还与公安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定——晚报相关部主任和编辑记者与公安局宣教处具体负责这一专栏的工作人员,定期召开碰头会,商量一个阶段的报道重点,共同讨论报道选题,策划相应活动。晚报在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专门为公安局相关人设立了办公室,以便及时沟通、随时商量。
在编辑部内部,除了落实专人、配强队伍外,更是要求跑线记者耕好这块“责任田”,并对有关人员实行一月一考核。自此,警民合奏的平安曲,其旋律开始通过晚报这个媒介,“飘进”千家万户。
“平安绍兴”专栏的开设,对于媒体来说,其影响并不仅仅只是版面上的。
“看到闪烁的警灯,她的心放宽不少”,这是专栏上的一篇报道。说的是一个胆小的姑娘平时害怕走夜路,但自从公安实行夜间街面巡逻,“她”从此不再胆心走夜路;“听到他的名字,毒贩不寒而栗”,这是在国际禁毒日,“平安绍兴”上刊发的一篇通讯。记者对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禁毒队队长的报道,极大地震慑了毒贩和吸毒者;在春节“两抢一盗”高发期,晚报记者与办案民警一起“执行任务”,亲历抓捕疑凶那惊心动魄的场景……
《绍兴晚报》以前时不时因没有重头稿而让编辑犯愁的社会新闻版,由于这个栏目的运营,头条稿和重头稿缺少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缓解。另一方面,由于主渠道水满了,一些低俗无聊和打打杀杀的稿件便无容身之地了,提升了版面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