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宝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98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医德医风状况关系着医院的形象、荣誉、口碑和兴衰。[1]医院如何把加强和改进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医院医德医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高尚的医德医风情操,是值得思考的一个课题。“心理定势”可以作为医德教育的一个探索途径,笔者结合工作中的经验作以讨论,请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人们的头脑里具备的对某些问题的既定观念,即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其具有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趋势的作用,表现为接受过程中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即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人们愿意接受那些自己需要和关心的信息,回避那些相抵触或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个信息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医院职业道德教育中,施教者应努力掌握好受教育者的心理定势,尽量减少选择性因素的干扰。如在医德教育中,对医术的高低与职业道德状况之间的关系,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医疗技术,是治病的一种手段,是自然科学,不属道德范畴;但有的人却认为,如果作为一个医生,由于自己的医学知识浅薄,又不刻苦努力学习,而对病人束手无策,则是医德不高尚的表现等。因此,施教者就必须加以区分、区别教育。对于前者,就必须从医疗技术对病人生命的重要性着手,使其认识到“医术不精、如刀刃杀人”之理,并分析身边出现的医疗缺陷或医疗事故的原因。再从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状况、目前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现状以及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要求,明确指出对医学科学知识的继续学习是医德规范中所要求的,不注重医学技能的提升,也是医德不高尚的体现,从而进一步诠释他们将医术与医德相互关系断然分离的片面认识误区,使其在思想认识上达到高层次医德境界与精湛医术相统一的辩证效果,并实现“知行合一”,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身心痛苦。故以此为契入点,并使之内化到医务人员的观念中,这对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医德医风会奠定良好思想基础。
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高度概括、抽象、枯燥,学生难以理解、体会,有的甚至产生排斥心理,如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入典型案例,无疑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激发其参与兴趣。[2]
积极的态度可以有效地增强学习效果,在医德教育中,也不例外。可以采取案例分析、换位体验、知识竞赛等方法培养医务人员对医德教育的兴趣。以笔者所在医院为例,有时在进行教育之前,先拟出试题对医务人员进行突击考试,结果往往不理想。通过成绩,使医务人员明白,自身的业务技术能够胜任工作,但在医德知识和时事政治方面还比较欠缺。
在这个心理定势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逐步引导他们除进行集体上课外,还坚持每天自觉看报、看新闻,看有关医德方面的书刊等,培养他们学习时事政治和医学伦理人文知识的兴趣与意识。
在医德教育中,认真研究医务人员的心理定势,把医德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即:低层次的医德境界——以利己主义为基础原则,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待工作的态度往往以病人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为转移;中层次的医德境界——一般来说,能够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大都能以病人的利益为重,体贴病人,工作认真细致,积极负责,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病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经过思想斗争,能够服从集体和病人利益;高层次医德境界——大公无私的医德境界,表现为热爱医疗事业,对病人极端负责,对工作极端热忱,不为名不为利,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毫不犹豫地服从集体利益。通过反复讲解这三个层次的具体内涵,并要求广大医务人员首先自我评估,确定自己目前的医德境界处于那个层次,使之在思想上有大的触动。同时,向医务人员阐释不同层次医德境界给社会带来的不同影响,向其说明医院是一个整体,每个个体都是这个整体的一分子,个人的医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声誉,从而增强了医务人员的集体荣誉感、爱岗敬业感。这是一个在受到教育的基础上内化作用下而自发性的一个心灵升华过程。另外,在医德医风建设中还要健全长效教育、有效管理、严格约束、有力监督、公正奖惩等机制,并使之相辅相成,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医务人员是医德医风建设的主体,在将良好医德医风观念内化为医务人员自身行动的过程中,要注重与时俱进,从而实现一系列转变。一是从解决一般思想认识问题向注重深层次伦理问题转变。医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医务人员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或思维定势僵化,要不断学习医德医风的新发展、新要求,使自身能够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二是要从单纯靠教育为主向教管并举转变。加强医德教育,对于医务人员良好医德意识的形成和医德观念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医务人员的道德水平还有一定差异,因此,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的管理,通过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职业道德纪律,完善约束机制,对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医德医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从偏重于组织评价和自我评价向重视社会评价和患者评价转变。医院内部的评价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会缺乏一定科学的标准,带有主观随意性等,可能会使评价难以客观地展开,以致有失公允。[3]而社会评价和患者的评价则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全面。要使医德评价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既要注重院科两级自我考核、自我评价,更要注重社会评价,注重广泛听取病人尤其是出院病人的意见,使之兼顾起来,更具全面性、真实性。四是要从看重经济杠杆作用向重视精神激励转变。工资、奖金、物质奖励等,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作用,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增加工资、奖金、提高福利待遇等,不易于产生长期的激励作用。而使人们感到满意、感到振奋的因素,特别是对于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医务人员来说,通常是工作本身引起的,如由病人称赞而获得的“成就感”,对未来的“期望感”等,这些因素能够持久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使其努力进取。所以在医德医风建设中,尤其需要重视精神激励。
医德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分为组织教育和自我教育两种类型。尽管二者目标一致、内容交叉,但形式和方法不同,效果也就各异。组织教育一般适用于在群体原则上、制度规范上、计划安排上进行教育,而对每个医务人员的个体工作作风、思维意识、心理方面进行医德教育,自我教育则更有效果。[4]外因与内因、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在医德教育中同样适用。[5]因此,在医德教育中,要特别注意挖掘内部因素的潜力,经常用社会主义医德原则和规范来约束自己,进行自我剖析,纠正个人的错误医德意识和行为。在医德医风教育中,要注重激活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作用,并加之适当、适时的正确引导,促使自我教育成为一个常态和习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医德医风教育中,受教育者实际上大多处于主动地位,我们应当认真研究他们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定势,研究和解决如何更接近他们的思想,以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真正融为一体而增强“同化效应”,并令教育获得最佳效果,这一点甚为重要。诸如广大医务人员比较崇尚荣誉,具有见贤思齐的心理定势,故此,笔者所在医院每年在进行医德教育中,都非常重视宣传院内的一些先进典型,请他们上讲台现身说法谈经验体会,邀请院外军队和地方典型介绍先进事迹,然后进行分科室讨论,让医务人员主动与典型对照找差距,其镜鉴作用比较明显。
[1] 凌丽.论医德医风建设与医院思想政治工作[J].医学信息,2010,(11):3368 -3369.
[2] 张永利,胡文华,张金凤.医学伦理学教学案例选择的新视角[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67.
[3] 郭晓江.深化医德医风建设的基本思路和途径[J].医学与哲学,1991,(6):30 -32.
[4] 黄党发.浅论医患关系中嫌隙的有效弥合[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5):36 -38.
[5]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02,(1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