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婉钰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
食品文化艺术,是文化、生活与艺术的独特结晶,它通过食艺的调适完成对自然的转换、聚合与超离。从“味”“滋味”“味道”“口味”“品味”进而到“韵味”“意味”是一种讲究“食味”的特定艺术。从艺术与美学的角度理解食品文化,意味着生活是人的感觉,情感和理性的价值载体和通道,柔和着生活的美学和活力。中国食品文化的内涵,超越维持个人生命的物质手段和表象,达到超越生命哲学的艺术境界,而食品文化学,是把美学与烹饪学,心理学以及艺术理论结合在一起用于饮食活动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食用,品尝和鉴赏菜点时,作用于人的美感因素涉及诸多方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菜点本身的,也包括菜中所包含的情感及深义。
包括食物的颜色,口味,荤素搭配等,简单的说就是“色”“香”“味”“形”。首先原料要品质优良,安全无污染,营养搭配合理,有益人体健康。“色”包括食物尽量保持原料的本色,注意颜色的搭配与菜肴的上色,在色彩的配合上色泽既要鲜明又要协调,要能给食用的人以食欲,不能给人突兀的感觉;突出主色,选好配色,主色是菜的主要部分,配菜的颜色要注意使用量,不可喧宾夺主;注意冷暖的搭配;注意灯光色彩的配合(英国人吃饭的目的主要是增强身体健康,要求是营养,对食物口味的需求不高,而中国人对待吃饭则采取了艺术的态度,更加注重食物的美,其中核心就是“味”,“香”与“味”是一致且并存的,注重调好味,就是注重“香”了。俗话说“烹调,烹调”,“调”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特有的方法了。“味”大多数情况下要通过“调”才能实现,即通过人工调理,使原料与作料的气味渗透达到美味。“形”包括保持食物原型及造型两类,所谓“熟而不烂”,烤全羊,烤乳猪等,就是这个道理,形态体现美食效果,服务于食用目的的富于艺术性和美感的造型,其中形式美的构成法则是要注重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渐次、节奏与韵律,反复与比例。
不同的烹饪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口感,触感及观感。中国人的烹制方式可谓多种多样,包括蒸、煮、烤、炸、泡、煎等。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需求的人,不同的季节应选择不同的烹制方式,再者,烹制方式可以体现甚至创造出食材的不同口感,哪怕是同样的食材放在几个不同人面前,也有很多烹饪方式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菜式,如:想要菜品焦脆可口,可以采用油炸的方式;想要食物质地细腻,品尝食物原味,保存其多数营养价值可以采用清蒸的方式;想要原料与作料的香味散发的愈加强烈,会建议用煎的方式,此外这个方法还能去除肥肉中的油脂;若想要食物内部粉糯,外部甜脆,可以采用先蒸煮再拔丝的复合手法等,更重要的是,注意在烹制手法的选择时尽量保持食物本身特性,突出其本味的同时再做加工,会使菜品锦上添花。
不同的名称可在人们心中形成不同感受,概括起来包括“下里巴人”式的写实性命名法及“阳春白雪”式的寓意性命名法。前者如实反映原料构成,烹制方法,如“青椒肉丝”“拔丝苹果”“西湖醋鱼”,而后者则撇开具体内容而另立新意,抓住某一特色加以艺术手法渲染气氛,通常雅致奇巧。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后者菜名的使用率明显上升,大家可以注意到越高档的饭店菜名名称越雅致。无论如何,菜名要满足顾客的求实心理,同时突出特色,诱发情感,启发联想,情趣健康。
装盘的艺术是餐桌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道菜肴再美味,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立即使菜品降低了一个档次,更不要说艺术感的体现了。装盘装盘,顾名思义,分为“装”和“盘”两个方面,其中“装”指装饰设计与菜品的辅料点缀。一道看起来油腻的红烧狮子头旁点缀两三颗绿油油的烫水小青菜,煎烤羊排下的红白萝卜底座,顿时提升了菜品的美感,也增添了吃菜人的审美情趣。“盘”即器皿,是盛装菜点的餐具。“美食还宜美器”“美食不如美器”,美器早已成为古人美食的重要审鉴标准之一。盛器应与菜点相互配合,首先盛具大小应与菜品分量相适应,非特殊造型菜点应装在盘子内线圈内,碗、炖盘、砂锅等菜点应占容积的80%—90%,应给菜盘留下适当空间,不可堆积过满,以免有臃肿之感,既影响审美又影响食欲;其次,盛具品种应与菜点品种相配合;再者,盛具色彩应与菜点色彩相协调,其中冷菜和夏令菜宜用冷色食具,冬令菜和喜庆菜宜用暖色食具。盛具与菜点配合能体现美感,注意突出菜品质量好的部位。食品造型集绘画、雕刻、造型、拍摄为一体而自成一格,是烹饪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是运用烹饪原料进行美术创作的一门艺术,带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中国人在餐桌上十分讲究礼仪,规矩很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据古书记载,早在2600年前,这个重视吃的民族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饮食礼仪制度。一般外出就餐特别是宴会时应注意仪表,穿着打扮,中式宴席一般用方桌或圆桌,每席坐八人,十人或十二人不等,民间很重视席位的安排,尤其突出“上座”,餐桌的排列要强调主桌的位置,两桌以上的宴会桌子间的距离要适当,各个座位之间的距离要相等,并听主人安排,注意座次不可随意乱坐,这也是饮食上的“和”。它表现在和合敦睦的相互情感,整合社会人际关系,“和”源于最初的调味,经过对社会伦理秩序和谐上升到对人精神的审美观境界。
在摆放菜肴上,也有一套礼仪规则:一般带骨的菜放在餐桌的左边,纯肉菜放在餐桌右边;饭食靠左手放,羹汤、酒、饮料靠右手放;烧烤肉类放远些;醋、酱、葱、蒜等放在近处。上菜顺序应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左侧上。而吃饭时也要注意美感,则要由所谓的“吃相”。
而就餐环境的优雅舒适也能体现艺术和美感。环境分为就餐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如果一个高雅有格调的餐厅开在一处喧闹不堪,垃圾横行的集市中,相信很少有人愿意“闹中取静”去就餐;相反如果四周建筑,装饰与餐厅的美感相吻合,那么会吸引更多人光顾。再者,店内应设计的舒适简约,让人精神放松,给人以享受美食的愉快感。一首有情调的歌曲,一块赏心悦目的餐布,几支新鲜采摘带着清香的玫瑰,都能提升饮食的氛围。现代人的饮食,已远远不仅是“吃饱肚子”了,而是感受饮食中的情趣与和谐。
烹饪艺术在可食基础上,追求三个境界:求真,求变和求雅。
1.求真:以真味取胜,追求真情真味,只有真的东西才感人、悦人,才美,也才更能体现艺术性。鲜美绝伦的炒蟹粉始终不能代替清煮螃蟹的地位,边剥边食的吃法不仅让人品尝到螃蟹的真味,而且有审美的真趣。
2.求变:改变原料的原始状态:形态,颜色,质地,味道,艺术不是复制与再现,是一种创新与改变。而烹饪的艺术则是将原料的口味进行变异与加工,也是将不同的烹饪手段的组合与叠加,是一种组合与变异的艺术。
3.求雅:烹饪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需,雅而不俗、美而不艳才是高层次的美境,同时也彰显出一种简单,是一种人的味觉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成熟的标志。一种质地的雅,原料,成品的质地精粹;一种节奏的雅,顺序与起伏,宴饮设计和进食过程的和谐与节奏化程序;一种情趣的雅,包括感情与志趣两方面,是亲情,友情长期共同生活所产生的深情。在这样的氛围中餐饮才能淋漓痛快,给人物质与精神食物双重享受。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是希望从中吃出艺术的美感,文化的内涵,享受的情趣。学会如何鉴赏与品尝美食,懂得美食的创造艺术,研究怎么才能吃的有文化,有艺术,给人提供高尚的精神享受,才能真正感受到饮食的艺术与美学。
1.刘军茹. 《中国饮食》 五洲传播出版社.
2.王学泰. 《中国饮食文化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庞洁、刘湘洪. 《食品文化简论》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谢定源. 《中国饮食文化》 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