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鑫(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0)
“音乐之所以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是由它构成的材料、呈示的方式、接受的生理和心理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正是这些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不可能像其他的诸如绘画、雕塑、戏剧等视觉艺术一样,直接的给人们以艺术体验,它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抽象的、间接的、非视觉的、非具体的,因此它具有极强的可变性和可塑性。“音乐信息的传递必须经过演唱或是演奏这媒介,在这当中表演者根据自身的主观感受和理解对作曲家创造的信息进行再创造和再加工,从而造成信息在量与质上发生一定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必须在原信息许可的范围内,否则就会造成‘失真’,即曲解了作曲家原有的信息内容。所以音乐信息不可能像其他的人为信息,如电码那样只有‘唯一的解读’。”
就以钢琴演奏来说,这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表演艺术活动,是演奏者通过读谱或者背谱演奏的方式,在钢琴上阐释乐曲内容、蕴意的过程。基于音乐信息的可塑性和不定性,不同演奏者的演奏或是同一演奏者不同时期的演奏都或多或少有细微的差别。“即使演奏家在演奏中竭力保持该作品的乐谱中所确定下来的一切细节,然而,这部作品在不同演奏家演奏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面貌仍然是不会完全相同的”。这样一种音响上的唯一性,称之为钢琴演奏的“二度创作”,并与作曲家的原创作,即乐谱上呈现的内容形成对比和统一。那么,在平时的练习以及舞台上的表演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二度创作”呢?
我认为,要把握好钢琴演奏的“二度创作”,应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谈。
茵加尔顿认为:凡是在演奏中所展示的声音基本符合乐谱所确定的,凡是在演奏中所展示的该作品的其余的种种特性,没有超出乐谱所提供的示意图所规定的总的范围,那么,这种演奏都应该说是“正确的演奏”。
乐谱是承载作曲家乐思和感情的重要载体,乐谱上的每一个小节,每一条旋律,每一个音符,甚至每一个休止符都是作曲家深思熟虑,千敲万推后的结晶。精确读谱是钢琴演奏中“二度创作”的前提。乐谱中的符号信息丰富多样,比如音符、休止符、调式调性、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踏板等。很多学习者往往只关注音符而忽略了其他的符号信息,这是不全面的。我们必须要仔细阅读乐谱,不漏掉谱面上的每一个信息,才能为日后完美诠释乐曲提供保障。
任何一个艺术形式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这个大背景而独立存在,音乐如此,钢琴亦是如此。了解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为钢琴演奏的“二度创作”提供宝贵资料。
比如说,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多以复调音乐为主,强调最高与最低声部之间的强烈对比感,很大程度上为宗教、宫廷所用,华丽矫揉,思想含蓄,即使情绪十分浓烈时,也维持严肃、庄重的气质;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意味着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以及与此相关的美学价值观,如平衡、匀称、清晰和自然,钢琴作品则有别于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而转而偏向于主调音乐,简单明快逐渐代替了华丽矫揉,直截了当逐渐取代了丰富臃肿;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主张从内心世界出发,强调个人主义,鼓励创作自由,感情真挚浓烈,手法夸张大胆,抒情性在作品中占主要地位。
在了解了大致的音乐风格以后,还必须具体的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例如,贝多芬在创作《暴风雨奏鸣曲》时,正是他听力衰退、被疾病折磨的时刻,他在《海利根斯塔特遗嘱》中讲述了自己的痛苦:“想想吧,这六年来我受到的非人折磨……我不得不面对疾病永难治愈的现实……然而,我却不可能对别人说,‘你说话的声音大些,再大些,我耳朵聋。’唉,我怎么能够承认一种别人以为在我身上体现得最完美的感觉呢?这种完美的感觉我曾经拥有过,我的同行中极少能够或从来不曾拥有这样完美的感觉……唯一能挽救我的是我的艺术,在没有表现出我心中所有的想法之前,我觉得自己似乎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贝多芬受到了这样非人的甚至是致命的折磨,但这并未消磨他钢铁般的意志,他与坎坷命运做不屈斗争,他依旧热爱生命、崇尚理想,终于创作出气势恢弘的《暴风雨奏鸣曲》。
朱工一先生说:“对作品的处理,既要尊重作者的原意,又要有自己的见解。每一个人对音乐都可能有自己的感受,不能认为只有某种弹法、处理才是对的,别的都不对或不予承认。钢琴演奏必须注意自己的特点,应该在掌握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我认为,在诠释一些作品特别是浪漫派的作品时,并非一定要按照规定速度从头至尾演奏一遍,我们的节奏可以自由一些,在保证乐曲节奏骨架的基础上,适当运用Rubato(自由节奏)。这种感觉就像我们说话一样,情绪激动时,语速通常快一些;情绪平稳时,语速就稍慢些。音乐的节奏一旦如钟表一样机械化,也就失去了音乐的灵魂。与此同时,我们在弹奏时要仔细去把握乐句的划分,旋律的走向、声部的主次以及理想音色等,这些要素在乐谱中通常没有明确标记,需要我们反复聆听和练习,有意识的揣摩作者的想法与感受,弹奏出的东西才不会失色。
又比如,在演奏肖邦的波洛涅兹舞曲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其中的民族性、英雄性和悲剧性。在演奏初期就要建立一种自豪、庄严的民族情感,保持高昂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虽然我们不是波兰人,与那个时代也相隔甚远,但却可以跟随音乐的律动将自己的情绪与音乐要表达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在演奏中仿佛能看到威武雄壮的波兰战士们整齐划一、精神抖擞的英雄形象,对战争胜利、美好未来的向往;即便是舞曲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性因素,也不能单纯理解为承认失败的沮丧,而是一种在挫折中坚韧不屈、悲伤中带有愤怒、斗争场景中又出现美好幻想的复杂情感。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在演奏中更好地把握情绪,并不是说要矫揉造作,而是要使自己的思绪与情感真正地沉浸到音乐中,收放自如。肖邦本人就这样要求学生:你不需要和我演奏得一样,顺着你的感觉,把整个灵魂都放到作品中去。
总之,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应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调动听众在欣赏过程中的积极性,这正是钢琴演奏“二度创作”的目的所在。要成功地演奏一首钢琴作品,应该做到了解作曲家的创作特点,领悟作曲家的思想意境,对作品的形成年代、创作背景进行研究,对作品的结构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精确读谱、准确把握作品的节奏和速度,重视旋律的歌唱性等方面进行钢琴演奏的“二度创作”,完美而准确地揭示作品的风格与内涵。
[1]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29.
[2]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39~140.
[3]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38.
[4]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39.
[5]葛德月.朱工一钢琴教学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