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唐山市乐亭镇人民政府 河北唐山 063699)
(2.唐山湾生态城规划建设局 河北唐山 063210)
乐亭大鼓是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流传较广,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北方主要曲种之一的乐亭大鼓,以其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委婉动听,说唱并重,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乐亭大鼓源于河北省乐亭县,勤劳智慧的乐亭先民文化积淀丰厚,热爱家乡文化,热爱生活,经几百上千年的心血培育,使乐亭大鼓艺术逐步得以丰富和发展,成为一朵植根于冀东沃土,发展于北方广袤大地的绚丽艺术奇葩。
乐亭县背靠滦河,南临渤海,土肥民丰,善商重教。乐亭人有着善歌喜乐之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固有的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宋、金之后,自中原移民乐亭的先民中,有会唱“鼓子词”者,对乐亭民间艺人产生了影响,起初是跟随学唱,在演唱过程中,有心者便开始把乐亭当地盛行的清平歌,民歌俚曲,叫卖调或哭丧调等演唱曲调融入外来的鼓子词当中,并把鼓子词的只唱不说逐步丰富,加进道白,形成既唱又说的民间“说书”的雏形。直到清中叶,就已发展成乐亭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形成——乐亭调。后来,有一位善用三弦这一民间乐器伴奏“清平歌”的“弦子李”在艺人们演唱“乐亭调”时也试着用三弦弹奏,结果深受听者欢迎。当时的乐亭调艺人温荣用犁铧翅磨制出第一副铁板,形如半月,敲击出声音悦耳清脆,自此艺人演唱时开始用铁板取代了原来的木板。三弦伴奏,铁板敲击节奏,使乐亭调的演唱更加丰富多彩,“乐亭大鼓”这一名牌,有其偶然的来历。相传清朝建立以后,开始为旗人分封土地,被分封在乐亭的崔佑文的前辈们在乐亭县扎下了根,被称为“京东第一皇庄”。崔家财粗势大,结交于皇亲国戚,崔家酷爱民间艺术,他不但组建皮影班社、梆子班社、莲花落班社,还有很多大鼓艺人在崔家演唱,崔家也常年供养这些人。一次,崔佑文进京贡奉,带着大鼓艺人温荣到恭亲王府献艺,艺人们的技艺深得王爷的欢欣,并确定了"乐亭大鼓"之名。之后这个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温荣也因此被誉为“温铁板”的雅号(流传于乐亭的传说)、一说福昌由外省学艺,改用铁板,号称“冯铁板”。
温荣之外,其传人齐祯、韩香圃、靳文然、戚文锋等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艺人,其中尤以靳文然最为著名,他的艺术被分别尊为“靳(文然)派”。
乐亭大鼓的演唱分为道白和唱腔两部分。道白即所谓的“说书”,常采用方言和京音两结合的形式,俗称“两和水儿”。叙述民俗及家常故事时多用乐亭方言土话,表述官场情节时则用普通话。乐亭大鼓的唱腔板式繁多,是其他任何一种曲种恐难相比的。乐亭大鼓有传统剧目,有现代剧目;有长篇、中篇和短篇;还有一种微型剧目,乐亭大鼓叫书帽儿。多则十几分钟,少则几分钟,长篇大鼓能连续说唱一两个月,短篇的则说唱半个小时左右。
乐亭大鼓世代相承的传统曲调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主要有四大口、八大句、 妾口、双板、紧流水、慢流水、中流水、悲牌子、凄凉调、撤单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蚂咋蹬脚等。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剧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唱腔,并按照人物的喜、怒、哀、乐、怨、惊等情绪变化专门为其创制出相应的唱腔板式,还为鬼怪妖魔等特殊形象设置了特殊的唱腔体系,更有甚者,为表现一些特定场面的“打官司告状”“讽刺挖苦人”“阴阳怪气人”创制专用唱腔。所以乐亭大鼓以唱见长,其唱腔优美,曲式繁而多变,清音悦耳,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乐亭大鼓的伴奏乐器以大三弦为主,大三弦杆长,共鸣箱大,发音响亮,音色厚实,传响较远。用三弦伴奏能紧贴演员的发声,使音乐与演唱更能融为一体。伴奏时依据固定演唱的曲牌旋律,前奏有固定模式、间奏无固定模式,而是靠伴奏人员按照上段下段曲牌的衔接要求自行发挥,使上下唱腔更好地过渡。现在舞台上,为融合气氛,逐步加入横笛、四胡、扬琴等。
大三弦的伴奏贯穿演唱始终,可分为“起、承、包、托、垫”五部分。起即前奏,掌握唱段速度,音调高低;承即乐段间的小过门,承上启下;包即运用三弦技巧,让唱腔更丰满,润腔作用;托即烘托气氛,多用于表现凄凉悲哀的情绪;垫即垫补行腔时的小停顿。伴奏时琴师随着演员声音的高低、音域来定弦,一般将外弦定做“1”,中弦定做“5”,里弦定做“ī”。弹奏技巧上手有搬、粘、揉、滑、扣,下手有弹、挑、分、扫、压,既有旋律伴奏,也有节奏型伴奏。搬即左手手指向外搬弦,常用于前奏;粘即左手按住所弹奏的音,再用二、三指轻拍琴弦;揉即左手手指按住所要弹奏的音,再手腕儿发力,通过手腕上下摇是手指在琴弦上下快速颤动;扣即用右手拇指弹拨外弦,食指弹中弦,同时进行;滑即左手大指从一个音迅速移到另一个音。乐亭大鼓伴奏的特点就是,拖腔保调,使音乐与演唱融为一体。
乐亭大鼓书的演出,道具主要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副铁板、一副木板、一面扁鼓(含高或低鼓架一个)、一只鼓键、一把折扇、一具醒目,轻便灵活。演员一般为两人(演唱和伴奏),基本取站唱形式。演员说唱讲究手、眼、身、法、步,刻画人物,描写景物,时进时出,半进半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发托卖相,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乐亭大鼓的鼓板伴奏,由演唱者来完成,表演时,一般为左手握板,右手持鼓键。男女演员的持板方式稍有不同,女演员为握板,即以小指、无名指、中指握住下方铜板,大指与食指夹住上方铜板,食指伸直做轴,手腕发力,使双板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男演员的持板方式是在此动作基础上,把小指伸到下板上方,抵住下板,便于用力。
据不完全统计,乐亭大鼓书目达三百多个,长、中、短篇均有,《东汉》《隋唐》《三侠五义》《呼延庆打擂》《金陵府》《双锁山》《三气周瑜》《华容道》《凤仪亭》《水漫金山》《拷打红娘》《猪八戒拱地》《鞭打芦花》《小上坟》《蓝桥会》《古城会》《玉堂春》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代书目如《血洒羊城》《韩英见娘》《焦裕禄》《新儿女英雄传》等;其现代书目如《小两口分家》《香飘瓜园》《嫦娥望长空》《英雄赞》《廉政花开》等典型作品,现在保存下来和有据可查的中长篇书词有200多部,短篇和书帽就更多了。长篇的传统剧有《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中篇传统剧有《响马传》《回杯记》《呼延庆打擂》等,长篇的现代剧目主要是《烈火金钢》《桐柏英雄》《平原枪声》等;中篇的现代剧目主要有《夺印》《林海雪原》等。这些剧目大多是根据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由作者进行再创作的,更多融入了乐亭的地方语言,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鼓剧目。
对于乐亭大鼓的传承和保护,从观念上解放思想,广泛吸纳各种优秀人才,发展壮大乐亭大鼓专业艺术团体。对重点乐亭大鼓艺人,采取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对有代表性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传承人及艺术精品实行政府补贴和奖励,对老艺人实行重点保护。积极鼓励民间名艺人以师带徒,发挥余热,把乐亭大鼓的演唱更多传授给年轻一代。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国家对乐亭大鼓有了进一步的扶持方式,包括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乐亭大鼓进行广泛宣传。各县电视台专辟《乐亭大鼓书场》栏目,每天播放乐亭大鼓节目。在辖区乡镇分别建立了乐亭大鼓原生态保护村,在每个保护村每年进行多场公益性演出,使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了解。2008年开始建立桂云中心乐亭大鼓青少年培养基地,2009年选送学员到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深造。2010年唐山市艺术学校开设乐亭大鼓专业。充分调动大鼓艺人们的积极性,开展“乐亭大鼓千场进百村”活动,活跃广大群众文艺生活。通过“赛徒奖师”活动,选拔具有特殊才能的艺术人才,传承和创新乐亭大鼓艺术。表彰宣传在国内外参赛中荣获大奖,激励艺术家不断提高水平,推动乐亭大鼓发展。
[1][日]井口淳子著.朱家骏译.《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2.
[2]江玉亭主编.《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北卷》(上、下).
[3]王树彬.陈立颖著.《乐亭大鼓》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