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及发展深化

2013-01-28 16:44:56朱振民法库县文化馆辽宁沈阳110400
大众文艺 2013年10期
关键词:人物画现实生活中国画

朱振民 (法库县文化馆 辽宁沈阳 110400)

一、把握造型基础技能的重要性

绘画是一种技艺,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其与写作、书法等有相通之处,而绘画因技艺的复杂性,其又和书法、写作等有不同之处。任何一个画家,不论是写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他们都具备超乎常人的绘画能力。我们都置身于现实社会中,这就注定了我们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绘画中现实的形象便是社会中各种形态,而如果画家根本无法掌握造型的基础技能,则其不可能将现实形象及个人感情恰当的体现的作品中,因此绘画技艺的深化需要造型基础技能的支撑,而不是单纯的感情宣泄。中国传统绘画虽然没有严格的体系,但是其也有很多固定的手法,而这些手法便是中国绘画的造型基础技能,因此研究中国画也需要从造型基础入手。

二、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基础

中国有一套独立的造型基础,其完整性不亚于西方绘画体系,其发端于一千五百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其《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人物造型要以形写神,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高度,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便是依照这个标准对作品进行评价分析。

由于胃癌患者在病情出现的早期阶段并不会有较为典型的症状,且在病情被发现的时候,大多数都已经发展至了中晚期阶段,患者的预后普遍较差,使其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3]。临床对胃癌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但由于典型症状及体征的缺乏,使这一目标实现的难度明显加大[4]。随着近些年来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径联合病理检查等相关技术的应用,使早期胃癌诊断率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内镜检查目前在该类疾病筛查过程中还难以普及[5]。

(一)气韵生动

在“六法论”中很注重对于气韵的把握,这也是中国绘画的灵魂,中国绘画对外形的把握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苦练来掌握,但是对于气韵的捕捉,需要绘画者用心灵去感受事物,而作品的效果取决与作者本人的感悟力。在西方绘画来看,这就是绘画的形象思维过程,将艺术形象抽象化的同时注入个人情感的过程,通过这种手法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如果一副作品中没有气韵,那么就和人没有了灵魂一样,不能准确的传达,就好像,张少年老成的脸。当然,画家刻意要表达没灵魂的肉体,或者少年老成的形象又另当别论。我认为大家是有能力分辨的。正如江山如画这个成语,可以看出绘画所表现的事物要比现实事物更完美,更具想象空间,因此绘画是一种源自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艺术。

选择加大投入自产自销的人员较少,使肉猪消费缺口较大,无法保障地区的肉猪需求。如犍为县每年需要从外地调入10万头苗猪和30万头肉猪。目前全市范围内坚持自繁自养且出栏在5 000头以上的养殖户只有2家,这2家养殖户选择自产自销的模式,减少了疫病传入的几率。相比集约化养猪场外地采购苗猪,爆发疫情,使养殖场经济受损的现象,自产自销的养殖效果更佳。

(二)骨法用笔

中国人物画在形成之初多反应现实生活,但是随着人物画的发展,其开始被一些趋炎附势的人利用其讨好统治阶级,在明清时代大部分人物画家沦落专为统治阶级的画肖像的画匠。那么如何将中国人物画重新引入到对现实生活服务中来,这便是笔者将要探讨的问题。

(三)应物象形

经营位置便是构图,这是绘画的准备阶段,由主题思想及意图决定,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画讲究留白,用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给观者以无限的遐想。传移模写则是对基本功的训练防护四,同时可以作为一种经典作品流芳百世的手段,因为其不算作创作手法,因此放在六法之末。

随类赋彩的手法就不同于西方绘画,其要求用墨要强调作者的感受,不需要严格遵守客观事物,这与西方绘画中将光源头射到物体上呈现出明暗变化的描绘方式不同,其呈现的不是一种体积感,而是一种思想的呈现。另外中国绘画一般是用墨,不会有色彩斑斓的调子,但是中国色彩也有其独特的趣味性,其重点不是在模拟,而是在玩味。

(四)随类赋彩

我们国家在几次经济危机当中都是开始率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当然积极财政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每次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一个相互配合?各个经济政策之间的效差异和目标方向是不一样的,在实施财政政策中就会看到“政出多门”和政策“打架”的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政策之间的效应抵消了。我们不仅要看政府是否把钱花了,还要看政府钱花的花的产出与效果怎么样。财政支出作为一个宏观经济的外生变量,有没有经过认真的测算?它带来的效果究竟是怎么样的?这个显然都是一笔糊涂账。

(五)经营位置与传移模写

是指的作者绘画的形象要与客观形象相似,不可不伦不类,将这点放置在前两点之后可以看出中国古典人物画对气韵和骨法的追求高于对形体的把握,也就是当时的作品要求在表现对象真实性的基础上必须把握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注重形体的同时更要注重神韵。

这是从《全芳备祖》有关信息勾勒的大致经历,由于材料的稀缺,整个履历是极为模糊的。只能大致感觉到,他应属于当时的江湖游士一族,未见有科举、仕宦的任何信息,布衣终身,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江淮、湘赣、浙闽等地尤其是江淮之间漫游、客居。

三、中国人物画反映现实生活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画还特别讲究用笔,寥寥几笔可以勾勒出一副美景,这就要求用笔精确,也就是骨法用笔所倡导的,通俗一点就是,在绘画中,我们必须先了解物象的构造。这与西方素描的指导手法不谋而合,学人物素描必须先学解剖,必须了解形体的骨格,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形体的具体结构特征,绘画作品才能更加准确。中国人物画同样如此,只有彻底分清楚不同形体间的结构差异性,才能从形体的本质结构中把握、提炼、概括出人物的“骨气”。换句话说,这个意思好像就是画一个人,不管怎样变形、夸张,画的总得是个人。

(一)现代人物画状况

老一辈艺术家在前人“离开个人就不敢着一笔”的情况下努力钻研,以民族传统绘画为基点,并适当结合外来的艺术手法,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弘扬了施法自然的写实手法,突破了单纯从笔墨的趣味性出发的文人画作风,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将吃紧肚子的外国艺术技巧消化,并吸收转化为中国绘画的东西。

(二)继承传统的造型规律和现代写实能力的可行性

当代画家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不乏一些优秀作品,这足以证明用传统的造型规律去反映现实生活是可行的,而且是可以有机结合的,也就是国画同样可以反应现实生活。虽然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用不同的工具与技法,但是他们均仅仅是一种手段。,艺术家主题思想来自生活,要表现思想的题材内容,就必须继承传统的造型规律和现代写实能力,这样才能推陈出新。

四、结语

中国画一直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表现方式,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东方文化的象征,把西方文化的写生与写实观念注入到中国画中,并不是中国画的磨灭,而是中国画的重生。作为中国特有的表现手法,中国人物画必将返回到现实生活中,其创作必将逐渐以现实生活元素为主体,结合一些新的绘画技法,形成一种独特的东方绘画风格。

[1]刘健,高天民.“浙派人物画”与二十世纪中国画变革[J].新美术.2009(03)

[2]张伟.传统人物画造型方法浅析[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04)

猜你喜欢
人物画现实生活中国画
中国画
华夏文化(2021年3期)2021-11-04 04:46:34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30
走进鼎盛的唐代人物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08
《远方》中国画
吐鲁番(2019年3期)2020-01-01 07:42:04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3:04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老年教育(2018年5期)2018-05-30 02:24:10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1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海燕(2017年2期)2017-03-18 05:34:09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
公关世界(2016年20期)2016-02-27 11: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