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1年广东《废塑料进口管理办法》的执行到今年的“绿篱行动”;从文安地区的市场整治到近期慈溪余姚的清零攻坚战,都触动着每一位再生厂家的神经。显而易见,再生塑料政策监管正在加强,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正值转型之殇的废塑料未来发展路在何方?笔者认为可从政策、产品、企业及行业四个角度给予引导,带领废塑料迎来华丽转身。
政策借鉴,完善回收体系。2000年,日本把建立循环型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真正做到发展循环型社会有法可依。随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与支持循环型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用经济手段刺激循环经济发展,像家庭回收奖励金制度、园区化补偿金制度都非常有效。另外,日本开展多领域环境教育,树立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共同努力的意识。
去年3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首次提出按量计费的垃圾地方性法规,明确提出“多排多收费,少排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的收费原则;坚持“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首次规定市民和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义务。去年8月,河北、辽宁、山东等8省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分别与当地废旧商品回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率先开展公共机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并取得不俗的成绩。借鉴推广国内外成功经验,引导市民回收理念,是我国废塑料完善回收体系的必经阶段,并将贯穿于废旧回收的各个环节。
质量升级,向中高端领域延伸。我国塑料消费结构中,注塑产品占主要份额,特别是汽车家电等行业应用注塑产品比例更高。一般的废塑料回收加工虽有价位优势,却很难满足诸多产品的要求,如果能通过改性做出增韧型、增强型、高光泽高抗冲、环保阻燃等不同特性的产品,其成本低、性能佳等优势会受到诸多企业青睐。因此将普通再生材料优化升级,让产品向更多领域延伸是必然选择。
走规模品牌之路。大企业不仅可以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还有利于获得政策扶植以及抵御市场各种风险。分析各地市场整顿方案,几乎对大企业都有明显的倾向性作用,今年海关“绿篱”专项行动,亦是变相提高对企业的资质要求。大企业优势毋庸置疑,而中小企业何去何从值得关注,他们不仅是诸多大企业的供应商,也是诸多进口料贸易商的重要下游客户,因此占市场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中获得先机,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值得思考。用类似入股的方式合并联合或是其由小变强的可选之路:通过资源整合抵制市场风险,增强自身实力和规模;当地的一些大企业也可牵头整合当地中小企业,达到大企业借规模优势创品牌,小企业抱团形成规模,进而引导整个行业走上规范之路。
园区化管理值得推广。产业园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将业者集聚并配以相关环保设施就可以,更重要的是相应配套政策。政府部门可借助其“第三方”功能,鼓励行业内落后产能淘汰和行业并购重组,引导整体行业健康发展。建议在一些循环经济区或再生料较为集中地区引入制品加工企业,既可减轻废塑料的销售压力,亦可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园区化管理值得借鉴,但并非要建立成工业园才可以,在一些废旧塑料相对集中的地区,完全可以将建设园区的费用节省下来,用于相关配套的建设。
综上分析,再生塑料行业未来发展路线基本确立:以政策引导为主线,回收站点为基础,集群化分拣中心及加工中心为节点,形成废塑料回收加工利用网络链条,真正实现回收环节和加工利用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