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流域信息化建设 提升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

2013-01-27 08:22彭顺风
治淮 2013年8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流域水利

彭顺风

(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 蚌埠 233001)

加强流域信息化建设 提升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

彭顺风

(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 蚌埠 233001)

根据淮河流域综合规划,到2030年,淮河流域将建成覆盖流域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网络;建立起淮河流域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和信息指标体系,进一步形成流域性的法规、规范、规定和安全体系框架;全面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淮河流域基础地理和遥感影像、社会经济、水文水资源、防洪工程等水利基础数据库,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重点建成淮河流域防汛指挥系统、淮委水利政务系统、淮河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九大应用系统;使淮委基本上实现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现代化。届时,信息化将大力提升淮河流域综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信息化 综合管理 现代化

一、流域水利信息化现状与需求

近年来,在水利部“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推动下,水利信息化呈现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取得了广泛和长足的进展。各级水利部门纷纷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水利信息网已经基本建成并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电子公文交换与浏览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政府网站、行政审批业务系统等被广泛地建设并投入使用;信息化人才队伍逐步扩大,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淮委近二十年来在水利信息化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初步实现了从水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完成了淮委电子政务(一期)工程的建设,建成了物理隔离的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网上建立了 DNS、WWW、E-mail、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水情查询、气象云图浏览、人事教育信息管理、规划计划信息管理、科技外事信息管理、淮委档案信息管理、淮委防汛业务信息管理、评标专家库管理等软件系统;建立了海量的基础地理与遥感、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土保持、水利工程、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库;制定了《淮河水利委员会网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这些成果在水利业务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大改善了水利系统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有力地提高了流域水利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然而,淮河流域水利信息化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与现代流域综合管理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更为快速的计算机网络,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实时传输的要求。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多点视频会议系统、大量的工程远程实时监控系统、防洪现场实时监视系统等逐步建立起来。这些系统将产生海量的音频、视频信息。这些信息的实时传输,要求广域网具备更大的带宽,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更广泛的覆盖范围。二是要求水利电子政务内、外网络之间的物理隔离更为严格。随着综合办公系统、人事教育系统、科教外事系统、规划计划系统、财务资产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的上线运行,以及高精度空间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应用,大量的涉密信息将在电子政务内网上运行。为此,流域水利部门需要建设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涉密电子政务内网,以满足涉密信息网上共享与交换的需求。三是要求更多的信息资源,为流域综合管理业务提供支持。现代的防汛抗旱,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土保持,水利工程规划、勘测和设计等流域管理业务需要大量的流域空间信息、防洪工程信息、实时水文水质观测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工程地质信息等作为支撑。因此,这些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入数据库、数据共享、空间可视化、提供分析服务等工作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设立专门的流域水利数据中心来承担上述任务。四是要求建立功能更为完善的业务应用系统,为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等业务工作提供支持,以减轻洪涝、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五是要求建立更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来保障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安全。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结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性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致使网络易受黑客、怪客、恶意软件和其他不轨行为的攻击,所以网上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六是要求有与任务相匹配的技术力量和装备,为高水平、现代化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手段。因此,水利信息化工作还任重道远。

二、宏伟的流域水利信息化蓝图

本次淮河流域综合规划为流域水利信息化绘制了宏伟的蓝图,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网络系统建设方面,将按照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所遵循的各类标准和各项指标体系组建高速计算机网络,扩展网络覆盖范围。实行严格的内外网物理隔离;建立流域网管中心;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提升专网的信道容量,以满足各种业务需求和新技术采用对专网容量和接口的需要。利用公网结合专网建设,为各单位(部门)提供本地及跨区域的宽带的、可靠的信道,满足防汛、异地综合办公等业务信息,以及图形、图像、视频等多格式信息传输的要求。同时,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网络信息服务,使淮河流域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达到国内水利系统的先进水平。二是在流域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将建立一个集流域基础水利数据采集、整理、标准化、存储备份,以及容灾、共享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机构,实现基础空间数据与专业数据、空间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政区数据与流域数据的整合和同化,实现数据与业务系统的无缝拼接,从而为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勘测设计研究等业务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三是在重要应用系统建设方面,重点建成淮河流域防汛指挥系统、淮委水利政务系统、淮河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淮河水资源保护信息管理系统、淮河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淮河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淮委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淮委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淮河水利数字化图书馆等九大应用系统,实现流域综合管理业务数字化和综合办公自动化,提高流域管理能力和水平。四是在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更加重视网络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认真贯彻、严格执行中央关于信息网络安全的各项指令和法规,加强信息化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普及信息化安全知识,制定和完善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管理制度,防止有害信息传播,统筹规划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的建设涉密信息系统实现物理隔离,建立水利信息技术研究机制,为流域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实现流域信息现代化。

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首次把信息化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为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淮河流域综合规划关于水利信息化的规划内容,既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又充分结合了水利管理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特点,需求明确,依据充分。未来,流域水利部门将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以点带面,分步建设”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地位相适应的、能有效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信息化体系,推进水利行业的技术优化升级,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流域水利信息化的支撑作用

淮河流域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将使流域的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研究等流域管理业务水平显著提高,将成为实现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可靠基础。流域水利管理部门期望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并反过来促进信息化事业得到发展和持续利用,从而更好地为流域管理服务。其在水利管理方面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未来的实行严格的内外网物理隔离高速计算机网络及其管理中心,将为流域水利管理部门提供带宽充分、交换安全的信息通道,为其业务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容灾备份、共享和服务提供高效网络基础,为其综合办公自动化提供快速安全平台,这将大大提高流域管理工作的效率。二是未来的流域数据中心将为以基础地理与遥感、水文水资源、防洪工程、社会经济等数据库为基础,为流域综合管理业务提供海量的、标准化的、持续更新的综合共享数据资源,为流域水利综合管理业务数字化、智能化打下数据基础。三是未来的淮河流域防汛指挥系统、淮河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九大应用系统,作为流域综合管理业务和综合办公的核心平台,在流域防汛抗旱业务方面,将提供更为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大大减轻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更有力地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将大大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门宏观调控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更好地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水资源的职能,同时使得流域水质信息服务水平有质的飞跃,从而可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调度、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方面,将实现全流域大范围、快速、准确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全流域水土流失消长、水土保持措施的功能和效益以及治理成果的分布、动态变化等,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发布水土流失公告及其它社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为研究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办法、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功效和水土流失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为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适时调整规划布局与资金投向,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施效率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巨大的基础效益、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水利政务信息系统等,将大大提高水利部门的办公效率。四是未来的流域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将从信息系统安全软硬件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和制度、安全技术服务与支撑、信息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等方面的建设与完善,实现淮河流域水利信息的先进性与现代化。

流域水利信息化规划的实施,将大大加强流域水利管理部门的基础建设,改善办公环境,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流域水利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压油沟小流域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沙颍河流域管理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