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涛刘文清张晓玲
(1.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蚌埠 233001 2.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北京 100011)
浅谈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防治
周 涛1刘文清2张晓玲1
(1.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蚌埠 233001 2.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北京 100011)
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在水环境污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加强面源污染治理,控制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改善淮河流域水环境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类型与成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
淮河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成因 防治
淮河流域面源污染主要是土壤中的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等)、未经处理的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以及分散式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等在降雨或灌溉过程中,经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地下渗漏等途径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投入,通过“九五”、“十五”和“十一五”3个水污染防治五年计划的实施,淮河流域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使得面源污染在环境污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面源污染已成为淮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加强面源污染治理,控制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改善淮河流域水环境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1 化肥污染
过量或不合理施用化肥会增加土壤重金属与有毒元素,导致作物营养失调和土壤结构破坏,促使土壤酸化以及降低微生物活性等,从而造成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据统计,我国氮肥利用率为30%~35%,磷肥和钾肥分别为10% ~20%和35%~50%,低于发达国家15~20个百分点。淮河流域缺乏科技指导的化肥施用方式使得大量化肥流失,随着降雨和灌溉过程汇入河流、湖库,氮、磷等营养元素在水体中富集,从而导致水质的恶化。
1.2 农药污染
农药作为外来化学物质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和功能,使其酸化,性质变劣;直接危害土壤中的生物,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平衡;有些农药残留期长,通过食物链累积危害人体健康。研究表明,当喷施的农药是粉剂时,仅有10%左右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若是液体时,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目标害虫,40%~60%降落到地面,5%~30%漂浮于空中,总体平均约有80%的农药直接进入环境。淮河流域农业生产中农药的盲目使用,使得大量农药漂浮在大气和存在于土壤中,经过降水、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滤进入水体中,最后导致水环境质量的恶化。
1.3 畜禽养殖污染
淮河流域畜禽养殖多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具有规模小、缺乏管理的特点,养殖场所排放的废水和粪便没有经过集中处理,堆存期间因降水而淋溶出来的污染物排入到周围河沟和土壤中,然后通过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进入河流,对水体造成污染。而且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中含有各种病原体,对水体卫生学污染影响巨大,同时会导致食用农产品的卫生学污染。
1.4 水土流失
由于淮河流域人口密度大,对土地的需求大,导致人们乱垦荒地、滥伐森林、超载放牧等;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无序扩张以及不适当的建设项目开发,导致了土地资源的退化,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过程中土壤颗粒以及其中的养分、农药、重金属等也随之进入河流、湖泊,对水体造成污染。
1.5 农村生活污染
淮河流域经过多年的投入,城镇污水收集率和集中处理率显著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匮乏,农村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缺乏收集手段和集中处理条件,导致农村居民生活污水通过沟渠直接汇入河流、湖库,对水体造成污染。
2.1 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虽然我国现有的法规对农用化学品污染防治作了一系列规定,如《环境保护法》《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以及地方出台的农业环境保护专门条例、规定或管理办法等;但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体系仍然不够完善,有必要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制定一些法律法规,如化肥最大允许投入量、化肥流失超标收费制度,制定和执行一些限定性和推荐性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等。并通过配套政策,切实落实限定性技术标准的执行。流域各地区根据本地的经济能力和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引导农民改进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推动相关技术标准的执行。
2.2 研究推行农田最佳养分管理
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是通过对水源保护区农田轮作、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的规定,进行源头控制,有利于对面源发生的物质基础进行总量控制,有效减少污染物向水体排放。化肥农药对于农业生产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避免超量、盲目的投入肥料、农药物质,应该加强农化物质投入最小化技术研究,研究提出了不同作物及土壤肥力下的施肥推荐用量。由于农业面源受时空分布、气候、耕作等因素的影响,农化物质最小化投入的技术研究应坚持定点与定位相结合的原则,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当地农业生产认可的最小化技术。
2.3 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
淮河流域农村畜禽养殖业相对落后,以家庭作坊式为主,缺乏规模化畜禽养殖和规范化管理措施,从而导致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水和废弃物直接进入河流、湖库,对水体造成污染。因此需要着力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逐步淘汰落后的畜禽养殖模式,并对其产生的污水和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此外应积极开展对畜禽粪便多用途综合利用研究,如作饲料、作食用菌培养料、作肥料和生产沼气等。
2.4 加快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经过多年的治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淮河流域县级以上行政区均已建成并运行了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已经达到70%以上。但是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匮乏,导致污水的无序排放和垃圾乱堆乱放,对水体造成污染。因此应该加大投入,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2.5 发展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和试验,植被过滤带、人工湿地对面源污染控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单一形态的人工湿地系统不能很有效地去除高含量的总氮,因为不能同时提供有氧和厌氧条件。垂直水流湿地能有效地去除氨态氮,但是脱氮作用很有限。相反,水平水流湿地提供了脱氮条件,但硝化作用却有限,因此,把两种人工湿地系统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能耗低、基建投资少、效果显著,被认为是控制农业面源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但是人工湿地属于末端防治,还必须和源头控制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随着淮河流域水利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在淮河流域经济发展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紧迫性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规范;加快研究实施农田最佳养分管理,以先进的畜禽养殖模式淘汰落后,加大投入农村污水和垃圾的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物产生量;大力发展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等末端控制手段,把好面源污染物入河关口。通过这些措施,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将得到控制,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提升,水环境质量也将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