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管理探讨
--以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例

2013-01-26 05:56逯登斌
自然保护地 2013年2期
关键词:山西省林业生态

逯登斌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

现代林业管理探讨
--以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例

逯登斌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

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意。笔者结合山西省2009-201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阶段验收工作,探讨现代林业管理:增强绿化意识,提升林业地位;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正确处理“兴林”与“富民”、生态与产业的关系;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林业队伍建设。

现代林业;退耕还林;管理

1 引言

现代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履行着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职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的过程。应当说,这是现代林业管理实践中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笔者参与了2009-2012年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阶段验收及其工程效益的调研工作,以下内容将结合山西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的总体情况、工程实施后的生态效益等浅谈现代林业管理。

2 山西省退耕还林建设工程基本情况

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自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以后,按照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计划任务的安排上,重点突出河流源头、湖库周围的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等生态区位重要的沿黄河地区和晋北、晋西北风沙源治理区。全省工程布局在黄河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和太行山退耕还林工程区等三个区域范围。

工程实施至2008年底,山西省已全面完成国家累计下达退耕还林建设任务215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69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373万亩,封山育林90万亩,生态林约占90%以上,经济林不足10%。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区域共涉及11个市、113个农业县(市、区)、1104个乡(镇)、13908个行政村,退耕农户1026597户、人口3922684人。

3 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主要成效

3.1 工程建设质量良好

山西省通过不断创新机制、探索发展模式、加大管理力度、引进科技成果、推广林业适用模式等,提高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连续四年的国家综合核查结果显示,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的面积核实率、成活率、合格率、保存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2009-2012年连续四年对到期面积阶段验收的重点核查,保存合格率均达99%以上。

3.2 工程生态效益显著

2000—2005年全省平均每年提高森林覆盖率1.4个百分点,比1991—2000年10年间的年平均提高森林覆盖率0.5个百分点,还高出了1倍多。山西省的入黄河泥沙减少了30%,据监测站点测定,土壤侵蚀模数由工程实施前的7800多吨,下降到4000吨左右。近年来,沙尘暴的次数和强度逐年减少,如晋北的朔州市,过去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俱存,从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森林覆盖率比实施前提高了8.2个百分点,年均风速降低了14%,年均8级以上大风由16次减少到11次,工程区土壤侵蚀模数从退耕前的每年每平方公里5230吨减少到2004年的1090吨。

4 从山西省退耕还林看现代林业管理

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公益性、市场性、协调性、高效性和开放性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从山西省退耕还林阶段验收的情况来看,要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现代林业管理实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保障:

4.1 增强绿化意识,提升林业地位

林业是造福人类的公益事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发达的林业是实现绿色增长和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造林绿化的良好习惯。以山西来看,退耕还林对改善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加快绿色通道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让全社会看到了党和人民政府加强生态建设的决心。广大干部群众保护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爱护家园的意识普遍增强,自觉地投入到治理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事业中。如,太原市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省城启动了环城林带建设;吉县、五台、石楼、临县、黎城、夏县等地,把改变当地自然景观面貌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旅游景点的绿化、美化工作,提高了自然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环境质量和品位。吕梁市的柳林、中阳县等县总结“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以煤换林”的做法,为全省有效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加快营造林发展步伐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样板。同时,林业地位不断提升,林业已成为山西省生态建设的重点和焦点,领导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不断加强,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

4.2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发展现代林业,各级林业部门的领导干部要以兴林富民为己任,分清公与私、实与虚、真与假、是与非的界线,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把林业“双增”目标落实到山头地块,把强林惠民的政策措施落实到千家万户,把党的温暖送达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

山西省在退耕还林试点初期,就成立了以主管副省长为组长、省政府主管秘书长与省林业厅厅长为副组长的退耕还林(草)工作领导小组,并吸收省发改委、财政、林业、粮食、农发行、国土、农业、审计、财监办等部门主管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工作的通知》(晋政发[2002]15号),并明确规定“退耕还林工程前期费和管理费,实行省、市、县各级政府负责制。”从2002年退耕还林全面启动以来,国家林业局每年都要与省人民政府签订退耕还林工程责任书,省人民政府每年都与各市人民政府签订退耕还林年度责任书,各市人民政府与工程县人民政府签订退耕还林年度责任书,认真落实省政府负总责和地方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任务、粮食、资金、责任”五到县,落实各级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各工程实施县通过与农户签订退耕还林合同,将退耕还林任务、责任、义务落实到退耕农户,国家、省、市每年都对责任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实践还证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林业公共财政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林业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真正形成有利于林业三大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长效机制。

4.3 正确处理“兴林”与“富民”、生态与产业的关系

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仅是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满足社会综合需求的程度上。兴林是富民的重要途径,富民是兴林的根本目标;民富推动林兴,兴林促进富民。这是世界各国林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林业工作实践结果的不争事实。山西省此次阶段验收的很多农民原先是陡坡开垦、广种薄收,劳力投入多,费工费地,单产很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使退耕农民从钱粮补助直接受益,而且带动了经济林果业、畜牧业、生态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退耕还林农户转变生产方式,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陡坡地耕作中解放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开始转向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山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效果来看,不仅新发展了一批以红枣、核桃、花椒、仁用杏等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和兼用林,而且利用林草间作模式,发展了一批灌木饲料林,发展牧草100余万亩,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供了饲草资源,为退耕农户的长期稳定增加收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吕梁山区的石楼县,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协调县畜牧局将17万只羊全部实行集中圈养,并利用退耕还林地间作苜蓿等牧草大力发展养兔业,到2008年,全县养獭兔达500万只,獭兔产业实现收入2171万元,獭兔纯收入1487万元,全县人均獭兔纯收入162元,占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此外,山西省不少县都兴建了以开发当地退耕还林资源优势为龙头的加工企业。如忻州市的偏关、五寨、岢岚等新建或扩建了以林产食品加工的企业;河曲、临县、柳林、隰县等新增或扩建了以干鲜果品加工为主的企业。

事实证明,只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经营模式,就可以推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和谐统一、互相促进,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

4.4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林业队伍建设

科学技术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驱动要素和持久动力。履行林业肩负的新使命、适应林业转型的新要求、实现林业事业的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而重点核查验收中发现,县及其以下林业部门普遍存在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林业站人员技术不专,队伍不稳,工作人员调动频繁、业务素质较低,缺乏有效的工程管理队伍。不少县林业局人员数量虽然不少,但是真正能从事林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只有几个,明显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在乡镇林业站尤为突出,有的林业员甚至连地形图都不会看。

政府及相关林业管理部门要着力重视林业技术队伍和基础林业站的建设,对相关工作人员加强技术培训;要分层次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培训,特别是要对乡镇林业站技术人员进行退耕还林工程的检查验收办法和林业法律法规等知识、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乡镇林业技术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经常性的组织林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技术力量薄弱的林业地区和部门进行业务实地指导;着力提高人员素质,更新知识结构, 促进各层次、各类型人才的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与现代林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和纽带,现代林业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示范者。为了更好的发挥现代林业的作用,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加以重视,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林业队伍建设,促进我国现代林业发展,更好地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1] 赵树丛.发挥林业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人民日报,2012(11).

[2] 江泽慧等.《中国现代林业》第二版[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0).

S750

:B

:1004-7743(2013)02-0039-03

2013-04-20

猜你喜欢
山西省林业生态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生态养生”娱晚年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land produ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