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留霞 袁 甜
(山东省荣成市龙须岛医院,264321)
癔症性失语,也称精神性失语或功能性失语症,是癔症的一种,其发音器官无病变,声带活动亦正常,并非喉部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导致的以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发声障碍。
患者,女,18岁,高中学生,失语1日。询问患者病史,病人用笔写下其发病过程。1日前在学校与同班交往最好的同学因为生活上的问题,两人发生了口角。先是自觉心慌、气短,随即出现失语。病人使劲张口,也不能发出声音。食欲及睡眠均差。经间接喉镜检查见声带形态、色泽正常,吸气时声带外展。诊为:癔症性失语。
病人取平卧位,嘱其全身放松,选取双侧涌泉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运用提、插、捻、转等方法强刺激涌泉穴,同时进行心理暗示治疗。暗示语言简明、语气肯定,避免病人猜疑。针灸时,密切观察病人表情,当发现病人有痛苦表情时,嘱其同我们一起数“1、2、3”,并给予暗示说“你一定行的”。同时继续增加刺激强度,嘱其随我们反复数“1、2、3”,当发出第一声时,及时给予鼓励,反复训练、强化,同时仍继续捻、提、转、插针,以增加刺激强度,直到对话流利后留针10min后拔针。
癔症性失语多由精神创伤导致,如恐惧、焦虑、悲伤、情绪激动、愤怒等明显精神刺激,是一种机能性改变,检查声带无器质性病变。癔症性失语中医学称“郁症”,西医学属心身性疾病。有报道,癔症性失语的脑电图检查出现大脑皮质遭受过刺激产生超限抑制,导致大脑皮质下中枢的控制减弱,使喉部肌肉失控而出现失语症状。而针刺穴位能有效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生理机能水平。针刺涌泉有开窍醒神、安神定志、平冲降逆、滋阴降火、清利噎膈的作用。暗示是在没有对抗的条件下,影响对方的生理、心理与行为,使其按照暗示者的目的发生变化,并不知不觉地附和、接受暗示者发出的信息,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治疗时要了解病人的情绪,因势利导,耐心、诚恳,首先取得病人的信任,针刺的同时引导患者说话,针刺时一定行强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