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珊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市中医医院,441000)
干眼(dry eye)是指由于泪液量或质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它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眼表疾病[1]。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日渐普及,术后干眼症的发生也逐渐增多。中药超声雾化治疗这类干眼症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来门诊复诊被确诊为干眼症的患者60例60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超声雾化治疗)30例30只眼,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7.61岁。对照组30例30只眼,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8.52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手术内容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干眼症的诊断标准:①泪眼分泌试验(schirmer Itest,SIt)<10mm/5min。②泪液破裂时间(BUT)<10s,角膜荧光染色阳性。③症状:眼部干涩和异物感,或伴有眼部烧灼感、畏光、红痛、视物模糊、视疲劳等[2]。
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个月后发生的干眼。③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除干眼外,术眼无需点用其他眼药的因素存在。④眼睑形态、闭合情况良好。
排除条件:①术前即存在干眼的患者。②存在其他眼病,如翼状胬肉、角膜瘢痕。③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眼内出血、炎症反应、角膜水肿、继发性青光眼等。
中药超声雾化组采用中药超声雾化治疗,中药用加减六味地黄汤:枸杞子15g,菊花15g,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萸肉15g,牡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5g,麦冬15g,石斛15g,甘草15g,黄芩15g。上药煎取汁100ml,使用江苏鱼跃牌402AI型超声雾化机,每次加入20ml药汁。患者双眼睁开,分别对准药雾熏蒸,每眼各15min,每日1次,视病情治疗2~6周。
对照组给予爱尔康公司生产的泪然眼药水(右旋糖酐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滴眼,每日3~5次,视病情治疗2~6周。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SIt>10mm/5min或BUT>10s,角膜荧光素着色消失。显效:自觉症状明显改善,SIt≥10mm/5min或BUT≥10s,角膜荧光素着色减少或消失;有效:自觉症状减轻,SIt(5~10)mm/5min或BUT 5~10s,角膜荧光素着色减少;无效:自觉症状无变化,SIt<5mm/5min,或BUT<5s,角膜荧光素着色无变化。
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3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干眼症与眼科手术的相关性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眼科医师的关注。而大部分白内障患者术后都会出现干眼症,且通常在术后1个月达到高峰[3]。其发生原因目前通常认为与局部麻醉(表面麻醉)、使用含防腐剂(如苯扎氨钠)的滴眼液、手术切口对角膜组织的破坏等因素有关。通常人工泪液作为首选广泛应用以改善临床症状,然而有部分患者因对人工泪液产生依赖性或效果不理想,最终导致患眼不能有效恢复眼表内环境,从而症状改善不良。
中医学认为,干眼当属“神水将枯”范畴,认为本病与肺、脾、肝、肾等脏关系密切,其中与肝、肾二脏关系尤为密切。《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化液……肝为泪。”《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故而干眼症的病因病机多为肝肾不足,津液亏虚,目窍失养。方用加减六味地黄汤,乃取其滋补肝肾、清肝明目之功。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主药。山萸肉温补肝肾、收敛精气;山药健脾益阴,兼能固精,均为辅药。用泽泻清泄肾火,以防熟地黄的滋腻;以牡丹皮清泻肝火,并制山萸肉的温涩;以茯苓淡渗脾湿,使山药补而不滞,均为使药。六药配合,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共奏滋补肝肾之效。加之麦冬、石斛、甘草生津润燥;黄芩清热解毒,可有效治疗干眼症。内服药剂疗效较慢,很多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长期坚持。将药液通过超声雾化仪直接转变成雾化分子,与患眼结膜、角膜直接接触,并深入眼表组织,作用快捷而显著。且其药雾能产生清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清除睫毛根部油性分泌物、菌落及碎屑等作用[4]。此方法简便易行,患者容易接受,免去每日多次点眼药的麻烦和长期局部点眼药可能产生的依赖性或副作用,避免了内服药剂对全身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总之,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出现的干眼症中,中药超声雾化治疗显示了独特的优势,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1]李凤鸣.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53.
[2]葛坚.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73.
[3]刘祖国,李炜.与眼科手术相关的干眼[J].中华眼科杂志,2009,45(6):483-485.
[4]庄曾渊,金明.今日中医眼科[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