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壮族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

2013-01-26 04:13张春林张国兵伍业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子女心理健康

张春林 张国兵 伍业光

(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3)

国内许多学者在社会问题和人口学方面对留守老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1~3〕,但在心理学的方面,目前只有陈正英〔4〕对湘、鄂、渝、黔四省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留守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研究,相对于张莉等〔5,6〕对国内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较少,因此对我国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前瞻性意义〔3〕。

1 留守老人的概念

在人口学的概念中,年龄在60岁或65岁以上的即为老年人口〔7〕。但对于留守老人的概念,学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周福林〔2〕的定义是“指子女外出时,留守在户籍地的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桂海君〔8〕的定义为:子女因外出或其他原因不能与老人共同居住,老人独居或仅夫妻居住,或与孙辈居住的60岁以上的公民。申秋红等〔1〕的定义为子女长期外出务工、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并留守在户籍地的60岁或65岁以上老年人。也有学者从空巢老人的概念来〔9〕。叶敬忠等〔10〕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留守老人的定义为,有户口在本社区的子女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在6个月及以上,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老年人。农村留守老人的概念:①常住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②子女及子女配偶因外出工作,均常年不在本村居住≥1年者;③老人独居或夫妻居住,或与孙辈居住。根据老人配偶情况,可分为单人留守家庭和夫妇两人留守家庭;根据孙辈情况,可分为隔代留守家庭和一般留守家庭。

2 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

2.1 农村留守老人出现的原因 我国学者大多从两个方面阐述留守老人出现的原因〔11~13〕:一方面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带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造成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老人;另一方面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进城农民工无与城市人相同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导致老人迁往城市生活成本大,不能将家庭迁至城市,从而导致了农村留守人口的出现。此外,老人对原居住地特定的生活环境的留恋、良好的邻里关系等,也导致城市化过程中老人留守农村的部分因素〔8,14,15〕。另外,自留地及宅基地的因素同样是老人坚守农村的重要原因。

2.2 农村留守老人的人数 在周福林〔2〕的调查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共82 174人。其中留守老人为17 042人,占20.7%;非留守老人为65 132人,占79.3%。如果按0.95‰的抽样比推算,全国留守老人的数量为1793.9万人。根据2010年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67亿人,农村留守老人约4 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 37%〔16〕。叶敬忠等〔10〕未从社会人口统计学方面对留守老人予以阐述,但对所调查留守老人的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调查研究,发现男性留守老人略多于女性,低龄(60~69岁)留守老人所占比例高,受教育程度非常低。

3 留守老人的心理特点

3.1 孤独感 这是留守老人最主要的心理特点,家庭对老年人具有重要的精神赡养功能,家庭成员可以共同营造温暖的情境和家庭氛围。对于留守老人,儿女都外出他乡,减少了老人获得日常陪伴和亲情关怀的机会,减少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孤独感。杜鹏等〔17〕研究发现,子女外出务工之后与留守老人的联系减少,电话成为外出子女和留守老人联系的主要方式;张文娟等〔18〕调查发现,外出子女很少与父母沟通,打电话时的话题主要是留守儿童。有些学者指出,长期的代际分离会使老年人十分想念子女,也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并且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老人在家庭外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11,19~21〕。即便有些老人正进行隔代监护,与留守的孙辈一起生活,但孙辈还无法在较大程度上缓解留守老人的孤独。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子女外出还会导致两代人观念上的差异扩大,使得彼此之间的感情纽带变得松懈,由此可能会带来代际隔阂的增大和子女孝道的弱化,直接影响老人的家庭地位及养老质量,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缺失〔22~24〕。不过,杜鹏等〔25〕也提到了子女外出对留守老人精神慰藉有利的方面,其研究发现,外出人员给家里提供的钱和物品等经济支持能使留守老人在村里的地位相对提升,生活有较大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子女外出给留守老人带来的孤独感。

叶敬忠〔10〕的调查表明留守老人的孤独感比例非常高,达36.3%,远高于非留守老人的27.7%,女性留守老人的孤独感比例高于男性,留守老人的孤独感随年龄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丧偶留守老人的孤独感比在婚留守老人的比例高,非隔代监护留守老人比隔代监护留守老人的孤独感比例高。说明老人长期在一个孤独、封闭、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中极易产生孤独感。

3.2 抑郁情绪 家庭与婚姻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26〕,而留守老人由于子女外出打工,或配偶的去世,导致其家庭角色在生活中的丧失,引发留守老人的消极情绪。叶敬忠〔10〕的调查中有消极情感的留守老人比例很高,而且女性留守老人、丧偶留守老人更容易出现消极情感,但其在研究中没有使用相关量表进行科学测评,仅仅从人的主观感受予以评价,不具有科学性。陈正英〔4〕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在湘、鄂、渝、黔四省西部边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区60岁以上的290名留守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其抑郁程度达40.1%,通过相关心理干预后,其抑郁程度有所好转。对于一般农村老人抑郁情绪,孟琛等〔27〕学者认为,农村老年人抑郁症状程度较严重。龙理良等〔28〕调查衡阳市农村社区老年人抑郁的总发生率为32.68%、男性为25.65%、女性为44.35%,老年女性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老年人抑郁发生率有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丧偶老年人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配偶健在老年人。

3.3 焦虑情绪 由于子女长期在外,老人担心其生活工作情况,成为留守老人焦虑的一个长期诱因,叶敬忠〔10〕的调查中,35.8%的留守老人有烦躁、焦虑情感,同样该研究未使用相关量表,仅仅从人的主观感受予以评价,不具有科学性。陈正英〔4〕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在湘、鄂、渝、黔四省西部边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区60岁以上的290名留守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其焦虑程度达44.0%。冯天义等〔29〕调查的5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极度焦虑占调查人数的16.55%,轻度焦虑占60.18%,无焦虑占23.27%;老年人的心理焦虑状态与空巢家庭、经济状况、患慢性病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

3.4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与快乐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在老年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叶敬忠〔10〕的调查中,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双向的,有三成左右的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得到了加强,有三成左右的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减弱,有四成的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变化不大。焦娜娜〔30〕研究农村“空巢”老人发现其较非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要低,经济情况是影响老人主观幸福感最主要的因素。李德明等〔31〕研究也指出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总体水平较差,主观幸福感的评分较低,显著差于城镇老年人。

3.5 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以吴振云等〔32〕编制并标准化的老年心理健康问卷为评定工具。邢华燕等〔33〕调查得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低于同期调查的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调查工具,陈正英〔4〕发现290名留守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经常焦虑86名,占29.7%,经常有不同程度的兴趣下降146名,占50.3%。李静〔34〕对内江市留守老人调查发现:有161名留守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约占被调查人数的68.1%,116名老年人对生活的兴趣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4 与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有关的影响因素

4.1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4.1.1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较低教育的老年人负性情绪明显强于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在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敌对5个因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恐怖、偏执、精神病性3个因子有显著性差异〔35〕。

4.1.2 疾病 疾病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理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内外人际关系,还带来心理负担,进而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36〕。

4.1.3 婚姻与家庭 婚姻生活是构成老年人生活幸福和谐、精神愉快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丧偶对人的精神打击最大,进而容易引发各种精神障碍〔37〕。家庭关系最基本关系是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老人中在家庭中受到尊敬,和子女融洽相处,能享受天伦之乐者,生活满意程度较高;相反,如果家庭关系不和则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情绪状态,降低生活满意度,以致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38〕。

4.1.4 人格因素 张红静等〔39〕研究老年人情绪稳定性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情绪越不稳定,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4.1.5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具有重要影响与意义的事件,这些事件常常与生活中的应激状况联系在一起。老年人主观评价生活事件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生活事件评价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事素之一。

4.1.6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老人们应付刺激,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力量,主要包括:家庭、朋友和社会结构。Berkman〔40〕研究了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证实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生活与人格健康有积极的作用,老年人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就越好。

4.2 与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有关的因素 叶敬忠〔10〕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年龄、婚姻情况、社会支持程度方面有差异。如:女性留守老人的较男性差,高龄老人由于深居简出,社交范围狭窄,社会隔离程度高,其孤独感较强烈,低龄留守老人由于承担经济负担、劳动负担和其他社会责任,其消极情绪较多。丧偶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59.5%的丧偶留守老人有孤独感,在婚留守老人为26.2%,44.0%的丧偶留守老人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在婚留守老人为32.3%。李静〔34〕研究对32名有不同程度焦虑的农村留守老年人实施心理干预后,老年人的焦虑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陈正英〔4〕研究对132名留守老年人经心理干预后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说明留守老人需要社会的关爱,需要充分的社会支持性服务,合理利用防御机制。可减轻身心反应,消除内心焦虑。同时创建农村老年社区俱乐部,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让留守老年人有心理倾诉的空间,可不同程度地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但是上述研究仅仅指出差异性,未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其是否真的是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还有待科学数据分析。

总之,对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系统规范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农村壮族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还是处于空白状态。

1 申秋红,肖红波.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J〕.南方农业,2010;(3):5-8.

2 周福林.我国留守老人状况研究〔J〕.西北人口,2006;(1):46-9.

3 陈 敏.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9;(3):225-6.

4 陈正英.西部民族地区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8;22(12):3138-9.

5 张 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综述〔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9;23(2):149-51.

6 赵 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3):128-30.

7 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J〕.浙江学刊,2007;(3):10-6.

8 桂海君.贵州苗族地区留守老人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0;28(2):93-7.

9 谢惠娟.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2006;(5):2.

10 叶敬忠,贺聪志.静莫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13-4.

11 蔡 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态研究-基于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6;(4):118-21.

12 夏小辉,张 贝.农村留守家庭与就近就业的经济布局〔J〕.农村经济,2006;(8):92-4.

13 朱 宇,杨云彦,王桂新,等.农民工:一个跨越城乡的新兴群体〔J〕.人口研究,2005;(4):36-52.

14 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院报,2006;22(4):25-8.

15 吴瑞君.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2002;(2):43-6.

16 石永红,卫敏丽.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50%农村留守老人约4千万〔EB/OL〕.http://www.qh.xinhuanet.com/2010-11/08/content_21333160.htm,2010-11-08.

17 杜 鹏,丁志宏.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6):44-52.

18 张文娟,李树茁.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5;(5):73-80.

19 杜 娟,杜 夏.乡城迁移对移出地家庭养老的探讨〔J〕.人口研究,2002;(2):49-53.

20 杜 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人口流动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4):25-36.

21 王全胜.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初探〔J〕.学习论坛,2007;(1):71-3.

22 孙娟鹃.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14-8.

23 郑 青.论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政策导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4):17-8.

24 谢 敏.农村留守老人社会互助保障机制建立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27-9.

25 杜 鹏,李一男,王澎湖,等.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7;(1):3-9.

26 王 静,尹世玉,张凌慧.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J〕.现代护理,2006;12(28):2671-2.

27 孟 琛,汤 哲.北京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0(2):16-7.

28 龙理良,陈 新,赵 英,等.农村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对生命质量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3):266-7.

29 冯天义,马 俊.同心县农村55岁及以上老年人心理焦虑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4):296-7.

30 焦娜娜,张静平,谢丽琴,等.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86-8.

31 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27(12):1193-6.

32 吴振云,许淑莲,李 娟.老年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6(12):845-7.

33 邢华燕,常 青,沈 键,等.河南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5):506-7.

34 李 静.内江市农村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与心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2010;6(2):138-9.

35 裴秀英,罗小年,童 峰.不同文化程度老年患者心理健康浅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4):480.

36 成 蓓,曾尔亢.老年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4.

37 杨碧漪.老年妇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133.

38 周浩礼,张晓碧,梁勋厂.老年人健康与家庭——重视发挥家庭的保健功能〔J〕.医学与社会,2005;18(5):13-6.

39 张红静,马颖竹,潘 芳.老年人心理健康与人格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2):193.

40 Berkman LF.Assessing the physical health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J〕.Ann Rev Public Health,1984;5:413-32.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子女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