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明佳
贫油、少气、富煤,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表面看,在中国发展煤化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由于受政策、资金、资源、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期不少煤化工项目已被取消,正在建设的项目大多难以按计划投产。据保守估计,煤化工“爽约”项目总额超过3500亿元。其中原因,值得深究。
煤化工项目大都是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耗水量大,而煤炭资源集中的三北地区水资源匮乏,不利于当地生态平衡。加之远离主要市场,后期也会造成当地供需不平衡。近年来国家越发强调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2012年公布了一个技术指导标准,明确给出了能效、能耗和水耗的基本指标和先进指标,对煤化工行业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和规范,煤化工项目立项报批都要考察三个指标,因此也限制了一部分准备投产的煤化工项目。
“逢煤必化,遍地开花”,几成煤化工高速发展的代名词,但由此也导致盲目建设和产能过剩。例如煤制甲醇,2000年国内的甲醇产能在348万吨左右,2005年产能达到720万吨,目前甲醇产能增长到5800万吨,产能十年增长了十几倍。在严重供大于求的形势下,甲醇在短短几年内就从4000多元/吨跌至2000元/吨。
早在2006年,国家就意识到煤化工发展的无序性和未来风险,开始施以整顿措施。当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在相关规划编制完成并得到国家发展改革部门确认之前,暂停核准或备案煤化工项目。在煤制油方面,国家发改委在2008年9月发布《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除了神华集团的两大煤制油项目外,一律暂停其他煤制油项目的审批。
我国煤化工技术开发尚不成熟,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技术进步速度也比较缓慢,盲目投产扩张并不有利于行业发展。
当前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能源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逐步地显示出竞争优势,发展煤化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国家对于煤化工的各项限制不代表禁批,为保障煤化工产业后期健康发展,应注意以下问题:
迈过缺水坎,维持生态平衡。新型煤化工项目的建立需要水资源充足,因此水供求方面首先要得到满足,避免有煤无水。此外,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煤化工项目可能会造成当地生态失衡,新建项目必须以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
重视煤化工产品投资方向。现代煤化工产品大体可分为传统产品和能源替代品两大领域,对于前者应选择那些与石油化工路线相比具有相对优势的煤化工产品。能源替代产品是新型煤化工的潜在市场,前景广阔,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注意投资区位的选择。在项目选址时应侧重于煤炭资源条件良好、煤种与规划项目匹配程度高的地区。另外,如果当地煤化工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也有利于项目投产后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依据上述条件,山西、河南、云南、贵州、山东、安徽、宁夏、陕西、内蒙古、新疆等传统产煤大省、自治区在发展煤化工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
综合发展“多联产”系统,不断延伸产业链。产品方面应形成化学品、液体燃料、电力、热力、煤气、建筑材料和金属材料等关联生产,以达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生产以及环境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的开发,在技术开发、工程化推进以及商业化运作等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今后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