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例慢性宫颈炎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2013-01-25 12:20张金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2期
关键词:节育器宫颈炎性生活

张金英

(山东省惠民县妇幼保健院,山东 惠民 251700)

500例慢性宫颈炎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张金英

(山东省惠民县妇幼保健院,山东 惠民 251700)

目的探讨女性慢性宫颈炎的发生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确诊的50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50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宫颈炎的相关因素包括性传播疾病史、盆腔炎史、宫内节育器、吸烟、工作压力大,但初次性生活年龄<18岁及母亲慢性宫颈炎史与慢性宫颈炎的发病没有相关性。结论针对妇女生殖健康的高危因素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能降低发病率,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慢性宫颈炎;相关因素;调查

慢性宫颈炎是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也是妇女的多发病与常见,也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它与宫颈上皮细胞异常,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密切相关,传统的观点认为是由于流产、分娩、手术、不洁性交等损伤宫颈后,病原体入侵而引起。引起慢性宫颈炎主要病原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衣原体和淋球菌等[1],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肥大、纳氏囊肿等6种,它在同一女性可单独存在,也可多种同时发生。慢性宫颈炎不仅直接影响患病妇女身心健康,也可能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近年来慢性宫颈炎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发病原因也趋于多样化,目前研究认为,慢性宫颈炎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的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确诊的50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妇科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女性慢性宫颈炎的发生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为人群防治本病提供健康指导。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诊断为慢性宫颈炎的500 例患者,将50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正常女性50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按常规进行妇科普查,宫颈涂片多项检查,按人口学基本特征统一制定妇科普查表内容,表中一般人口学基本特征的填写,包括年龄、居住地、避孕方式、文化程度、职业,月经初潮年龄、发病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盆腔炎史,宫外孕史等。临床检查和临床诊断,由妇女保健专科医护人员对普查对象逐个询问病史,对妇科检查结果及检查表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500名女性患有慢性宫颈炎患者,临床检查和临床诊断,包括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肥大和纳氏囊肿,诊断的标准是按高等医药专业《妇产科学》慢性宫颈炎诊断标准分类,包括临床症状和妇科宫颈检查。实验室检查生殖道病原体检测,包括滴虫、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白色念珠菌、淋病奈瑟菌。观察组500例患者,年龄21~53岁,平均(31.4±7.6)岁,均排除心肺功能不全、血液疾病、传染病等疾病;对照组500 例,均为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的同年龄段女性,年龄23~51(平均29.3±8.9)岁,无明显其他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初潮年龄比较

观察组为(14.3±2.1)岁,对照组为(13.8±1.9)岁,两组月经初潮年龄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慢性宫颈炎的危险因素

将慢性宫颈炎的危险因素总结如下:性传播疾病史、盆腔炎史、宫内节育器、吸烟、工作压力大。临床调查资料显示,初次性生活<18 岁和母亲慢性宫颈炎史与慢性宫颈炎的发病无相关性。

2.3 子宫糜烂分型

50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轻度糜烂30例,中度糜烂184 例,重度糜烂84例,其中,患宫颈糜烂样改变者151 例,单纯型例178,乳突型123 例,颗粒型199 例。

2.4 慢性宫颈炎发生率及与年龄的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25岁的门诊患者发生率小,处于生育高峰年龄阶段的妇女患病率较高,并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宫颈糜烂样改变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55 岁以后的比例明显降低,各年龄组间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慢性宫颈炎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采用宫内节育器者的女性患病率更高,放置宫内节育器患宫颈糜烂的危险是其他方式避孕者患宫颈糜烂的1.47 倍,在多种避孕方式中输卵管结扎术的妇女患病率最低。在居住环境上农村妇女的患病概率高于城市,多次妊娠患宫颈糜烂的危险高于单次妊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慢性宫颈炎在整个子宫颈疾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病率较高且具有发生癌变的潜在危险,因此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来我院进行妇科检查的当地女性,大多伴一定妇科症状与体征,其中慢性宫颈炎的发病率为高达72.43%,略高于国内其他学者的报道,这主要与参加调查的人群不同有关,因此,本文对疑似有生殖道感染症状与体征的妇女,要及时复查,给予适当的治疗,降低不良后果的发生。慢性宫颈炎发生的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并与诸多因素相关,据有关资料显示,宫颈炎的发病因素多达20种。目前已知的传统的观点认为是由于流产、分娩、手术、不洁性交等损伤宫颈后病因是机械性刺激或损伤,引起宫颈裂伤和细菌侵入,细菌包括病毒、滴虫、支原体、霉菌、念珠菌、衣原体等病原体[2]。其他方面如性生活、流产、分娩、高浓度的酸或碱性液冲洗阴道等都可引起。因为宫颈与阴道直接相连,暴露在阴道内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可直接从阴道进入子宫,加之宫颈内本身就存在大量可致感染的微生物,这些病毒和细菌在机体免疫力正常的情况下,寄居于宫颈管但不引起症状,属于亚临床型或潜在性感染。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慢性宫颈炎与年龄、居住地、避孕方式、工作性质、宫内节育器的放置、初次性生活年龄、妊娠次数、职业和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宫颈糜烂作为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与年龄有明显的相关性,本资料显示生育高峰年龄段(20~40岁)的人群可视为宫颈炎的高危人群,由于年轻女性卵巢功能旺盛,雌激素水平高,性活动频繁,并伴随月经、分娩、流产,容易出现宫颈充血、损伤,这些原因主要都是通过性交、生育等女性生殖活动导致宫颈炎的发生,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40~50岁的中年女性是宫颈癌的高发人群,有宫颈糜烂的妇女,宫颈癌的发生高出无宫颈糜烂妇女6.5倍,宫颈糜烂与居住地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居住在农村的女性患宫颈糜烂的概率大于居住在城市的妇女,这可能是农村卫生条件与城镇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农村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相对于城镇来说容易诱发慢性宫颈炎的发生。重点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公共卫生知识宣传和生殖健康教育。

调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与职业无明显相关性,提示目前人们的工作环境已经得到很好的改善、公共卫生的防疫已经加强,生殖健康教育也已经广泛的宣传,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所提高,各种职业患宫颈糜烂的概率基本相同,但由于客观原因,居住自农村的妇女与居住在城镇的妇女相比,两种不同地域的人,因生活习惯和地域的不同在患宫颈糜烂的概率上仍有一定的差异[3]。结果同时提示,放置宫内节育器与宫颈息肉的发生有一定关系。IUD目前仍是已婚育龄妇女的最佳避孕方式,宫内节育器本身与宫颈息肉无关,可能是由于宫内节育器可使子宫内膜长期受到节育器的刺激而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阻碍受精卵的着床,但无菌性炎症对子宫内膜造成一定创伤,尤其是敏感体质人群,使各种病原体潜藏于宫颈黏膜皱襞处导致慢性炎症的发生,可出现宫颈组织充血,形成息肉和腺囊肿。宫颈炎与宫内节育器的放置有密切关系,计划生育人员规范操作放置宫内节育器,可减少宫颈损伤的机会。性交和生育与慢性宫颈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有性传播疾病史的女性是无性传播疾病史女性发生慢性宫颈炎的13倍。在预防慢性宫颈炎时应当做到,不过早开始性生活,因为青春期宫颈的鳞状上皮尚未发育成熟,性生活容易导致子宫阴道防御屏障的受损,使鳞状细胞脱落,诱发子宫颈炎。避免不洁性生活,因为宫颈管内膜的柱状上皮薄,皱壁多,抵抗力弱,不洁性生活易带入各种病原体,而诱发慢性宫颈炎甚至宫颈癌。因此,在分娩、流产、宫颈物理治疗术后应预防感染,避免性生活。研究显示,分娩和流产均会造成宫颈的损伤,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机会,多次妊娠患宫颈糜烂的危险是单次妊娠的1.6倍,对妇女的危害极大,避免过早、过多、过频的生育和流产,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倡晚婚、晚育,对重点人群进行定期检查,可显著降低疾病的发生。综上所述,慢性宫颈炎作为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应对广大女性加强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其相关的因素,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技能,确定高危人群,并针对高危因素进行干预降低其发病率,对宫颈癌的预防及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1] 高同芹,刘荣芹.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干预措施[J].中国药业,2009,18(17): 71.

[2] 许坤镇,江少曼,舒楚龙.农村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 89-91.

[3] 陈业泉,汤治朝.2008年548例妇女体检情况分析[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7(6):52-53.

R711.32

B

1671-8194(2013)12-0188-02

猜你喜欢
节育器宫颈炎性生活
不同时期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效果及发生带环妊娠的原因分析
得宫颈炎了怎么办?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
分析左氧氟沙星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宫颈炎的疗效
性爱和谐有秘诀
紫草素对慢性宫颈炎大鼠模型中免疫因子的干预作用
宫内节育器异位、嵌顿的因素探讨
利普刀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疗效
几个月没有夫妻生活正常吗
超声在节育器异位诊断中的价值
彩超对宫腔内“T”型节育器异常的显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