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6)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续 5)

2013-01-25 06:33牛国栋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心包华法林肝素

牛国栋,张澍

·专题笔谈·

心房颤动(6)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续 5)

牛国栋,张澍

经皮导管消融业已成为心房颤动(房颤 )的一线治疗手段,然而,由于术式复杂、损伤范围大,如何通过有效的抗凝治疗降低围手术期血栓风险至关重要,具体内容包括术前血栓风险的评估、围手术期抗凝方案及强度的选择等,而术中一旦发生心包压塞等出血并发症时,不仅需要及时的对症处理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监测与维持,更要针对抗凝强度进行调整以及适当使用抗凝拮抗措施,而后者需要对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具有系统、深入的了解。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抗凝;血栓栓塞

目前,经皮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心房颤动(房颤),特别是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无法耐受房颤症状且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1]。然而,由于术式复杂、损伤范围大,围手术期并发症,特别是出血和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也较高[2]。因此,房颤导管消融的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对于降低消融风险来说至关重要,临床应当给予足够重视,但一旦发生出血、血肿等并发症时,基础抗凝治疗通常会使临床情况进一步恶化。因此,如何灵活掌握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原则及发生手术并发症时的拮抗措施及下一步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术前准备

1.1 血栓风险的评估

术前常规进行经食道超声(TEE)、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检查以排除左心房或左心耳内血栓等手术禁忌症至关重要。研究证实,应用 TEE 对拟行房颤消融且经过系统性抗凝治疗患者的左心房 血 栓 检 出 率 为 1.6%~2.1%[3], 并 且 左 心 房 血 栓 的检 出 与 CHADS2评 分 直 接 相 关, 在 CHADS2为 0分的患者中,左心房血栓的检出率≤ 0.3%,而在CHADS2≥ 2 分的患者中,左心房血栓的检出率>5%,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左心房大小和持续性房颤。2012 年颁布的房颤导管、外科消融专家共识[1](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提出对房颤持续≥48小时或未知时间者均应采用TEE 排除左心房血栓,而对窦性心律或房颤持续< 48小时者则无强制要求。关于左心房多排CT在筛查左心房血栓中的精确性,不同研究的结果相差较大。目前通常推荐经食管超声为甄别心房血栓的金标准。

此外,由于术中涉及深静脉穿刺置管等有创操作,为防止围手术期肺栓塞的发生,术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筛查也是相当必要的。D—二聚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阴性预测值可达 99%[4],因此,是临床常用于筛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指标,对于D—二聚体阳性的患者应酌情采用下肢血管超声、肺动脉CT、肺通气灌注扫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确定诊断。对于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的患者,应先行系统性抗凝治疗,待血栓消失后择期进行房颤消融术。

1.2 术前抗凝策略的选择

在导管消融术中及术后的数周至数月,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显著升高,因此,抗凝治疗理论上应贯穿于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全程,合理地选择抗凝策略对于减少出血、栓塞事件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多数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已经有较高的血栓栓塞风险,而多项房颤指南推荐对于血栓中、高危的房颤患者(基于 CHADS2、CHA2DS2-VASc评分等)均应采用口服抗凝药物进行系统性抗凝治疗[5-7], 因 此, 这 些 患 者 在 术 前 应 当 接 受 系 统 的 抗凝治疗(华法林、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或 Xa因子抑制剂);对于血栓低危患者可酌情选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2012 专家共识推荐,对于房颤持续时间≥ 48小时或未知持续时间者,在术前应进行≥3周的系统性抗凝治疗。关于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常用抗凝策略有以下几种:

1.2.1 肝素桥接治疗

目前,肝素桥接治疗仍然是多数中心广泛采用的抗凝治疗方式[8],也是 2007 年美国心律学会 / 欧洲心律学会 / 欧洲心律协会 (HRS/EHRA/ECAS)颁布的专家共识规定的传统术前抗凝策略[9]。所谓“桥接”是指在术前数天开始采用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重叠治疗,在术前 3~5 天停用华法林开始单用低分子肝素,手术当日清晨停用低分子肝素。然而一些研究显示,这种抗凝方式会增加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特别是穿刺部位出血的风险,因此,有学者提出在房颤消融围手术期不停用华法林的抗凝策略[10]。

1.2.2 华法林连贯治疗

近来,几项研究提出了在房颤消融围手术期持续应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策略,与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相比,该策略不仅简化了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明显降低了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的风险,术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 2.0~2.5 之间可以在不明显增加出血风险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血栓栓塞风险[11],因此 2012 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颁布的房颤指南中也提出手术当日的目标 INR 为2.0~2.5[6]。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肝素和华法林的抗凝机制不同,针对它们采取拮抗措施的效果也各异。对于采用肝素桥接治疗的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后,首选鱼精蛋白进行拮抗,其作用迅速,数分钟之内即可使活化的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 ACT)下降,相对安全有效。然而,对于采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一旦发生出血并发症,特别是心包压塞等急症后,由于术前长期口服华法林已经严重干扰了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从而导致其绝对缺乏,人体需要重新合成新的凝血因子来改善凝血功能。因此,即使静脉补充维生素K,其拮抗作用也需要 2~3 天才能得以发挥,因此,应及时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以迅速补充耗竭的凝血因子。

1.2.3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或 Xa因子抑制剂)应用于房颤患者的系统性抗凝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在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期应用这些药物的临床证据较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待进一步阐明。

2 术中抗凝处理

房颤消融术相关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为0.5%~4.0%, 其 中 缺 血 性 卒 中 为 0.23%, 短 暂 脑 缺血 发 作 为 0.71%[11], 而 大 多 数 栓 子 是 在 房 间 隔 鞘 管或电极导管刚进入左心房时形成的,因此,应用肝素的时机应当是房间隔穿刺之前或即刻。为了保证达到并维持肝素化的效果,术中监测 ACT 极为必要,有限的临床资料表明,术中维持ACT水平在300~400 s之间可以有效减少血栓形成、血栓栓塞事件及无症状性栓塞的发生。2012 专家共识也对此做出相应规定,在给予负荷量肝素后,应使ACT达到 300~400 s,此后应每 30 分钟测定一次,并酌情补充肝素,使手术全程的 ACT 维持在 300~350 s之间。另外,对于术前未停用华法林的患者,术中的抗凝原则同肝素桥接治疗的患者,术前应测定 ACT的基础值,术中应给予相对低剂量的肝素,使 ACT达到并维持在 350 s。消融完成后,可应用硫酸鱼精蛋白拮抗肝素的抗凝活性,使 ACT 下降至 200~250 s内即可拔除股静脉鞘管。

由于国内尚缺乏该方面的研究,所以目前的抗凝强度是参照欧美指南进行的,但国人与欧美人种的凝血体质、对抗凝药物耐受程度的不同,欧美指南所提出的抗凝强度是否适合国人体质也存疑,因此,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大规模研究来提供关于国人术中抗凝治疗强度的高级别证据。

3 术后抗凝治疗

在消融治疗当天就应开始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并使 INR 尽快达标。对于接受肝素桥接治疗的患者,在拔除股静脉鞘管后 4~6 小时开始应用华法林和低分子肝素重叠治疗,直到 INR 升高至治疗窗(2.0~3.0)后开始停用低分子肝素;对于未中断华法林的患者,术后无需使用低分子肝素,继续应用华法林,使 INR 维持在 2.0~3.0 即可。

房颤消融术后晚发的血栓栓塞事件同样值得关注,目前的指南规定,在房颤术后,应口服华法林抗凝至少2个月,而对于卒中高危患者(推荐应用CHADS2或 CHA2DS2-VASc 评 分 ),则应长期口服华法林以预防卒中的发生[1,6]。

4 急性并发症处理中抗凝治疗的原则

房颤导管消融术操作复杂、风险也相对较大,根据一项世界范围内的房颤消融调查结果[2],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 5.9%,其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2%,死亡率为 0.05%。目前,房颤消融的主要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心包压塞、脑卒中及短暂脑缺血发作、心房食管瘘、肺静脉狭窄、术后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等。

4.1 心包压塞

房颤消融术所致心包压塞的发生率为1.2%~2.4%,迟发性心包压塞(房颤消融术后 1 小时以后发生的心包压塞 )的发生率为 0.2%,调查显示,心包压塞是房颤消融所致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占所有原因的 25%。其发生原因与房间隔穿刺操作不当、机械损伤、消融损伤有关。急性心包渗出会导致急性心脏舒张功能障碍以及短期内的大量失血,进一步引起心源性休克甚至低血容量性休克,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术中及术后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怀疑有心包渗出时(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应及时进行床旁超声检查,早期发现心包压塞的征象并及时治疗。

大多数的心包压塞都可以通过心包穿刺引流和给予中和剂量的鱼精蛋白拮抗得到治疗,对于术前口服华法林的患者还应静脉给予维生素K和凝血因子复合物,以拮抗其抗凝活性。在有条件的中心,心包穿刺应在X线或超声指导下完成。如果心房破裂口较大,穿刺引流效果不佳,则需要外科引流、修补治疗,因此,房颤消融术应当在具备外科支持的中心开展。

4.2 穿刺血管并发症

血管并发症是房颤消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血肿、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关于出现血管并发症后应该采取何种强度的抗凝治疗,才能在不明显增加围手术期血栓形成风险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局部出血,目前少见相关临床证据,目前,我们采用经验性推迟术后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的应用。

5 小结

经皮导管消融术已经成为房颤的重要治疗手段,由于术式复杂、损伤范围大,消融相关出血或栓塞等是较为常见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因此,优化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围手术期抗凝药物及其拮抗药物的合理应用关系到全身凝血、抗凝、纤溶功能的平衡,更需谨慎应用。目前关于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抗凝强度,国内仍然参照欧美指南提出的建议,因此,仍有待国内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1]Calkins H, Kuck KH, Cappato R, et al. 2012 HRS/EHRA/ECAS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atient selection, procedural techniques, patient management and follow-up, definitions, endpoints, and research trial design. Europace, 2012, 14: 528-606.

[2]Cappato R, Calkins H, Chen SA, et al. Worldwide survey on the method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atheter ablation for human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2005,111: 1100-1105.

[3]McCready JW, Nunn L, Lambiase PD, et al. Incidence of left atrial thrombus prior to atrial fibrillation ablation: is pre-procedural transo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mandatory? Europace, 2010, 12: 927-932.

[4]Lucassen W, Geersing GJ, Erkens PMG, et al. Clinical decision rules for excluding pulmonary embolism: a meta-analysis. Ann Intern Med, 2011,155:448-460.

[5]Wann LS, Curtis AB, January CT, et al. 2011 ACCF/AHA/HRS focused updat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updating the 2006 guidelin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2011, 123:104-123.

[6]Camm AJ, Lip GYH, De Caterina R, et al. 2012 focused update of the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 update of the 201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ur Heart J, 2012,33:2719-2747.

[7]黄从新,张澍,马长生 , 等 .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2012,16:246-289.

[8]Mardigyan V, Verma A, Birnie D, et al. Anticoagulation management pre- and post atrial fibrillation ablation: a survey of canadian centers. Can J Cardiol, 2013, 29:219-223.

[9]Calkins H, Brugada J, Packer DL, et al. HRS/EHRA/ECAS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ersonnel, policy, procedures and follow-up. A report of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 (HRS) Task Force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Heart Rhythm, 2007,4:816-861.

[10]Hoyt H, Bhonsale A, Chilukuri K, et al. Complications arising from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emporal trends and predictors. Heart Rhythm, 2011, 8:1869-1874.

[11]Di Biase L, Burkhardt JD, Mohanty P, et al. Periprocedural stroke and management of major bleeding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impact of periprocedural therapeutic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Circulation, 2010, 121:2550-2556.

—— 待续 ——

2013-05-27)

(编辑:漆利萍)

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心律失常诊治中心

牛国栋 教授 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心律失常临床研究 Email: guodniu@163.com 通讯作者 :张澍 Email:zsfuwai@vip.163.com

R541

C

1000-3614(2013)04-0247-03

10.3969/j.issn.1000-3614.2013.04.004

猜你喜欢
心包华法林肝素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完全性心包缺如一例并文献复习
心包穿刺的诊断及治疗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与华法林联用7大错误案例分析
华法林出血并发症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PCC中不同水平抗凝血酶和肝素对其促凝及抗凝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