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监测及时高效 信息支撑科学有力

2013-01-25 04:28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3年13期
关键词:农业部监测点草原

文│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开展草原监测,是掌握草原资源、生产力、植被长势、草原灾害、草原利用、工程效益等草原基本情况,评定草原生态状况的重要技术性手段,是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强草原监测工作,做到底数准、情况明、趋势清,是科学保护建设草原、促进草原合理利用的前提。2013年,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十周年。自成立以来,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开展全国草原监测工作。这十年,是全国草原监测工作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完善,监测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一系列草原监测成果,全国草原监测工作成效明显,成绩突出。

一、草原监测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2003、2004年,中心成立之初就开始积极筹备酝酿开展全国草原监测工作。2005年,全国草原监测工作正式启动开展。经过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全国草原监测工作的组织方式、任务部署、技术培训、数据质量审核把关、数据报送、结果会商、信息报告发布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相对成熟的工作机制,草原监测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工作组织方面,形成了由草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以草原监测工作机构为主体,相关技术单位为支撑,各级草原技术人员广泛参与的草原监测工作机制。中心每年印发《全国草原监测工作安排》,并于每年春季组织召开全国草原监测工作会议,对草原监测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各地按照农业部的部署和要求,逐级制定工作方案,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在草原牧草返青、生长和收获季节,监测技术人员深入草原一线,开展样地样方监测和入户调查任务。中心每年定期举办全国草原监测技术培训班,聘请草原监测专家,对地方草原监测业务骨干集中开展培训,基层草原监测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地面监测数据实行地、省、国家三级审核和专家、业务负责人双审核机制,切实保证了监测数据质量。全国各地的地面监测数据由中心汇总整理,交由技术支撑单位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计算机建模等方式,分析测算全国草原生产力、草畜平衡等关键数据。中心根据测算结果起草全国草原监测报告,组织专家会商,由主管司局审核、分管部领导签发,以农业部名义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形成了固定的报告编制发布机制。

二、草原监测范围不断扩大

初期阶段,只有部分省区参加了全国草原监测工作,承担农业部下达的监测工作任务。随着全国草原监测工作影响力的扩大,草原监测范围不断扩展。2005—2013年,承担全国草原监测任务的省区由17个增加到目前的23个,承担监测任务的县市由不足300个增加到500多个,大部分草原面积较大的县市参照全国草原监测工作的技术方法,自主开展了草原监测工作。通过统一组织开展全国草原监测工作,各级草原监测机构的工作职能得到强化,监测力量不断增强,草原监测队伍不断壮大。2005—2013年,全国县级以上草原监测机构由300个增加到997个,各级草原监测工作人员由不足2000人增加到4000多人。通过监测业务工作的开展和每年定期举办监测技术培训,草原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三、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国草原监测工作覆盖面大、范围广、人员多,必须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方法开展监测工作,才能保持监测工作的一致性,数据才有可比性。作为全国草原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单位,中心积极推动草原监测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农业部先后制定发布《全国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技术规程》《草原生产力等级评定规程》《草原沙化监测标准》《草原退化监测标准》,编制印发了《全国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全国草原监测工作有了统一的技术路线、工作流程、时间节点和明确的工作要求。针对草原地面监测数据多,信息量庞大的状况,中心组织开发了“草原监测信息报送管理系统”,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实时报送、流程审核、动态显示、自动汇总、数据共享等功能。草原地面监测、数据报送、监测分析等主要环节的工作规范性逐步增强,监测数据准确性不断提高。

四、草原固定监测点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草原固定监测点是一项重要的草原基础设施,建立草原固定监测点,形成草原固定监测网络,是丰富草原监测手段,提升草原监测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相比,草原固定监测点建设滞后。中心组织编制了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建设规划,在全国范围内规划设置376个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涵盖了南北方的所有重点草原类型。中心积极争取扶持政策,筹措建设资金,2012年首批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启动建设,监测点建设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全国已建成56个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这是我国草原监测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草原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跨越,草原固定监测业务工作将步入正轨。

五、草原动态监测服务及时高效

及时掌握草原植被和生长状况,对于草原和畜牧业生产管理活动至关重要。为此,中心及时组织开展了草原关键期动态监测服务。春季伊始,我们综合冬春季节草原降水、土壤墒情和气温变化等气象信息,对草原返青形势作出分析判断,发布全国草原返青形势监测分析报告。4、5月份,通过地面返青监测点的观测信息和卫星遥感影像变化,开展草原返青监测,对全国草原返青的时间、区域、面积等进行监测分析,发布全国草原返青报告。6~8月牧草生长季节,每月定期开展草原长势监测,对不同区域的草原植被长势优劣作出评价,发布草原长势月度监测报告。在草原地区出现干旱、雪灾等极端性灾害天气时,我们及时开展专项跟踪监测,发布草原灾情报告。及时高效的动态监测信息,为安排草原生态建设、指导草原和畜牧业生产管理、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开展应急救灾等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支撑。

六、草原监测报告的科学性权威性不断增强

每年草原监测工作结束后,中心都要依据监测结果,起草全国草原年度性监测报告,对全国草原资源、生产力、植被生长、工程效益、草原利用、草原灾害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定性定量描述,对全国草原生态状况做出客观评价,提出草原保护建设的对策措施。组织召开会商会议,邀请草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专家和重点省区草原监测工作负责人,对报告内容和主要数据观点进行讨论会商。报告经农业部畜牧业司审核、部领导签发后,以农业部名义公开发布。自2005年编制发布首份全国草原监测报告以来,农业部已连续8年发布全国草原监测报告。监测报告内容越来越充实,数据更加翔实,逻辑分析更加严谨,分析判断更加理性,全国草原监测报告已成为草原工作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综合报告。目前,农业部使用草原方面的重要数据、对草原问题的重大判断和观点,均以全国草原监测报告为基准,草原监测报告已成为制定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制定和落实草原政策的重要依据。

七、形成了诸多重要草原监测数据结果

经过连续的监测分析,形成了很多重要的草原监测数据结果。近年来,我国天然草原生产力水平呈现波动性增长, 2012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104961.93万吨,较2005年增加11.9%;折合干草约32387.46万吨,载畜能力约为25457.01万羊单位,均较2005年增加10%左右。全国重点草原牲畜超载率不断下降,2012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23%,较2005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成效明显,2012年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原植被盖度较项目实施前提高11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提高49.3%,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平均草原植被盖度较工程实施前提高12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提高53.2%。党中央国务院对草原工作高度重视,强草惠牧政策不断完善,草原保护投入加大,草原保护建设进程加快,局部地区草原生态明显改善,全国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2012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3.8%,比2011提高2.8个百分点(2011年首次使用草原综合指标盖度监测指标)。

当前,草原工作已进入新时代,全国草原监测任务将更加繁重。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将继续发挥好组织、协调、指导作用,加强草原监测装备和能力建设,拓展草原监测内容,完善监测方法,提供及时高效的监测服务,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数据和信息基础。

猜你喜欢
农业部监测点草原
保定市满城区人大常委会为优化营商环境固定监测点授牌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
印度农业部将国内小麦收购价格调高2.6%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巴西农业部对农药登记增长情况进行说明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