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乌鲁木齐 830054)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内经》称之为“消渴”、“消瘅”、“消中”等,后世医家根据糖尿病症状的主次,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目前中医学界公认的糖尿病病机属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1],并根据病机而创消渴方、玉女煎、地黄丸等,临床实践中虽有疗效,但多易复发,无法巩固疗效。
近年来,关于糖尿病特别是糖尿病前期状态的基础和临床探讨研究日益增多,诸多学者对糖尿病前期状态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阐述。糖尿病的前期状态是指在糖尿病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尚未发生糖尿病,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糖耐量异常(Imparied Glucose Tolerance,IGT)2个方面。现代医学证实,糖尿病前期存在胰岛素抵抗。由于糖尿病前期病因和脾脏关系密切,针对脾虚失运、气弱不布的病机,许多医家以健脾益气为法来治疗本症,治疗大多运用健脾运脾之法,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前期均已取得良好效果。研究表明,经中医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研究糖尿病前期的病机对控制糖尿病早期发病、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药的优势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糖尿病前期的基本病机。
糖尿病前期即中医内科学的消渴病,症状主要多有脾虚、肝郁、痰阻、血瘀等。主要原因有禀赋异常、过食肥甘及久坐少动等,其中以脾虚尤为重要。糖尿病前期以气虚证为主,同时伴有痰、瘀,病位在脾。“治未病”是治疗糖尿病前期的有益探索[1]。消渴病主要脏腑在肺、脾、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有所偏重但往往相互影响。笔者认为,对于糖尿病前期来讲,其病位主要在脾。脾气虚,脾失健运为早期发病的根本。人过中年,脾气渐衰,过饮过食,损伤脾气,脾病日久,方可及肾而致脾肾两虚。
现代中西医研究认为,中医学中的脾包括了解剖学上的脾和胰,脾的运化功能与胰的分泌功能关系密切,包括糖代谢,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异常是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说,从病位在脾这个角度来探讨糖尿病前期的病理是有生理学依据的。
在医疗实践中我们发现,90%的糖尿病前期病人有长期的脾气虚弱症状,如少气懒言、疲倦乏力等,也可佐证糖尿病病位在脾,病机以脾虚为主。张延群、于青云等[2,3]对大量糖尿病患者进行调研,认为在诸多的病机病理学说理论中,脾虚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表现。
《素问·奇病论》指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和《医门法律》认为,过食肥甘及饮食失节均可致脾胃积滞、气机不畅、湿热内蕴、津液消耗而发病。清·张志聪著《侣山堂类辨》曰:“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凉药治消,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诚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尔。以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故以凉润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热治渴,人所不知也。”陈修园亦赞同张氏的论述[4],认为脾虚是消渴之主要病机,并在自己的著作中记载了从脾论治消渴的病例。
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糖尿病前期多为脾气虚,气机升降失常。脾的生理功能失常主要是脾失健运,导致津液输布紊乱失衡。脾虚为根本,脾的健运失常则气化不足,从而逐步出现糖尿病的症状:口渴多饮,因于津液亏耗,气化失常则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喝水再多仍是生化不足;水液无法正常布散,故而口干口渴。气化失常,水液食物入胃,无法化津生液,而只能从尿中排出。伤寒名家魏荔彤曾作过形象说明:“口舌干裂,求救于水,水入气不足运,随波逐流,直趋而下,饮多溲多,无补于渴。”中焦气化不足,无法化生足够的津液气血,正常功能不能发挥,使机体处于饥饿状态,虽多食也难以所用,从而出现多食善饥一症。脾气不虚则运化正常,精微四布,各症自除;统摄有权,多尿自愈。另外消渴病的病机为脾虚,包括脾阴虚的一个方面。传统观点认为本病多为阴虚,因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凡病伤阴,脾阴首当其冲,故脾阴不足在糖尿病前期病机中占有重要地位。
著名中医专家吕仁和[5]结合临床实际提出“脾瘅”,即糖尿病前期:“脾瘅”与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特征相似,糖尿病前期与脾的功能状态有着紧密联系,先天不足、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思虑伤脾引起脾气虚弱、脾阴不足的表现。脾虚则气血津液生化失常,可见倦怠乏力、少气无力;胃火灼热而见消谷善饥,久病及肾,内火灼烧,而出现热溲频数。脾虚不能“蒸津液,化其精微”,不能“布化气味”,而出现口渴多饮,湿浊内生而出现痞满便溏、苔腻。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原理,脾阴足则脾气旺,否则气弱津伤变生消渴,津血同源,阴伤血耗,血脉不充,瘀血内停,出现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中医治疗消渴病,传统理论多从肺燥、胃热和肾虚立论,治疗上多用滋阴清热。针对健脾治消渴的原理,清·李用粹论述甚详:“五脏之精气,悉运于脾,脾健旺则心肾相交,脾健则津液自化,故参苓白术散为收功之药也。”张锡纯[6]论治消渴:“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其证皆起中焦。”张氏提出消渴证起于中焦,结合中医藏象学说和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认为病机是由胰病累及于脾,从而使脾失运化而影响肺肾两脏,脾虚是消渴的重要病因。许成群[7]深入研究糖尿病从脾论治,动态观察了脾胃积热→脾气亏→脾虚致瘀→脾气下脱→脾虚及肾”的病机变化。认为健脾助运的方法很多,结合脾失转输的因素,如脾气虚弱、脾阴不足、湿邪困脾等,临床采用健脾并结合诸证,辨证治疗,兼顾他脏,养阴、益气、化湿、清热、温阳、行气、活血者可以起到健脾的功效。
冯明清教授[8]提出治疗糖尿病以健脾益气为主,脾虚失运是糖尿病的主要病机,并选用四君子汤和参苓白术散加减应用于临床,结合辨证的不同,还可加用疏肝健脾、益气活血、健脾补肾等其他治法。潘朝曦认为[9]糖尿病病因主要与饮食有关,包括过食肥甘以及过饥、过饱饮食,认为糖尿病不同于中医消渴,经长期临床观察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脾,其病机是脾虚失运、不能散精,并以治脾为主,创制了扶脾散精汤。杨竞教授认为[10],糖尿病发病的基础是脾虚失健,临床常见的湿浊、血瘀、阴虚只是发病过程中的标象,并认为血瘀贯穿糖尿病始终,是其变生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治疗上强调健脾益气治其本,兼顾活血化瘀以防其变,同时重视痰湿与津亏等其他病理情况。孙丽[11]通过临床实践表明,健脾补气、化痰活血有效地改善糖尿病血管病变临床体征,治疗上既应健脾补气、滋养肾阴、治本降浊,又应化痰活血治标降浊、标本同治、功补兼施,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才能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其中强调化痰散结的治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1项研究曾对591个糖尿病治疗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治疗中使用最多的是补益类药,补益类药物57味,补气药的应用频率最高,占补益类药总次数的53.19%,其中应用次数最多的是黄芪。林兰教授通过对降糖中药的研究发现,补气药主要提高体内胰岛素水平,而补阴药主要是降低血中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是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只要胰岛细胞能够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以代偿胰岛素抵抗,血糖就不会升高,也就不会发生2型糖尿病[12]。
综上所述,及早对血糖代谢异常患者进行干预,以预防糖尿病进展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而针对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对延缓糖尿病的进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西医主要采取化学合成药进行干预治疗,但由于其导致低血糖及肝肾的毒副反应,且药量不易掌握和价格较贵等缺点,使得患者不易接受。而中药方剂种类繁多,具有价格低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少等优点。采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前期,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符合中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学术思想。从过去的临床实践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糖尿病前期病位主要在脾,脾虚是糖尿病前期的基本病机,从脾虚入手治疗糖尿病前期是正确的临床治疗策略,也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中之重。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07-415.
[2]张延群,李瑛,孔祥梅,等.2080例糖尿病患者证候与并发症相关性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1):23.
[3]于青云.糖尿病证群调查及证型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3):185-188.
[4]陈修园.陈修园医学全书[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5-87.
[5]吕仁和,赵进喜.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21-235
[6]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2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58.
[7]许成群.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病机浅识[J].中医药学刊,2001,18(1):60-61.
[8]朱汀,孙寒静.冯明清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经验[J].四川中医,2002,20(4):3-4.
[9]韩洪刚.潘朝曦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 志,2005,19(6):512-513.
[10]贺文广,杨竞,钟丽红.杨竞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3):27-28.
[11]孙丽.从脾论治糖尿病血管病变[J].光明中医,2012,27(4):699-700.
[12]杨洁,何威,周国英.论脾气虚弱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J].福建中医药,2005,3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