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萍
(河北秦皇岛军工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6例分析
王慧萍
(河北秦皇岛军工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1)
目的讨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特征,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儿出现发热,咽,扁桃体炎和淋巴结肿大的典型临床三连征,占全部病例的43.4%;并发症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肺炎,心肌损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也有部分患儿表现为双眼睑水肿,变异淋巴细胞比例增高>10%见于83.8%病例。是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但其增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无关。EBV-VCA-IgM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指标之一。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各异,病后应注意随访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计数,血清EBV-VCA-IgM,肝功,心肌酶等检查,提高对本病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预后大都良好。
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并发症;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1],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因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多端无特异性,故极易造成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儿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其中男24例,女14例,发病年龄6个月~15岁。其中6个月~1岁3例,1~3岁8例,3~7岁11例,>7岁例。
1.2 诊断标准
①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肝脾大,淋巴结大,皮疹等;②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AL)>0.10;③抗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IgM(EBV-VCA-IgM)阳性。如具备临床表现中的任何3项,同时具有中②、③任一项即可诊断。
2.1 临床表现
36例患儿出现发热,咽,扁桃体炎和淋巴结肿大的典型临床三连征;全部患儿均有发热,发热1~7d 6例,发热7~14d 16例,发热>14d 2例,咽,扁桃体红肿32例,其中双扁桃体2度肿大14例,局部有灰白色膜状物6例,淋巴结肿大28例,其中全身淋巴结肿大7例,其余均为颈部淋巴结肿大,腮腺肿大5例,以耳垂为中心弥漫性肿大。颌下腺肿大3例,眼眶周围水肿(肾功能正常)8例,出现皮肤斑丘疹9例,肝脏肿大25例,脾脏肿大21例,合并肺炎18例,心肌损害1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9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贫血8例,为轻、中度贫血。
2.2 辅助检查
①外周血常规检查,白细胞:<4.0×10914例,10~20×10927例,>20×1099例,白细胞分类:异性淋巴细胞5%~10%5例,10%~20%20例,>20%11例,其中异性淋巴细胞最高达65%,血小板<100×1095例,>300×10918例,贫血:除6例中度贫血外,其余均为轻度贫血。②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和白蛋白无明显变化,主要是酶学改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同时升高32例,肝功能异常者均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排除了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③EB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入院时进行EB病毒VCA-IgM测定,如为阴性,1周后重复测定1次,结果发现了EB-VCA-IgM阳性者23例。④胸片检查31例,25例示肺部感染,7例支气管炎,余均为正常。⑤心电图和心肌酶学:心肌酶谱异常主要表现乳酸脱氢酶升高20例,肌酸激酶升高13例,CK-MB增高17例,心电图异常8例,其中单纯窦性心动过速16例,同时伴有ST-T改变4例,房性早搏1例,室性早搏3例。⑥骨髓细胞检查11例,其中8例为增生性骨髓象,2例为感染性骨髓象,1例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⑦其他检查:血沉测定:37例增高,最高为65mm/h,C-反应蛋白(CRP)测定增高22例,多为轻度增高。
2.3 治疗及预后
全部病例选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5mg/kg,1次、12h或阿昔洛韦或利巴韦林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地塞米松2~10mg/d,静脉滴注3~5d)及支持对症治疗(如保肝营养心肌等);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其中8例有多器官功能受损,入院后3d高热不退者,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经治疗本组病例临床治愈26例(73.2%),好转9例(25%),1例合并心肌损伤,遗留房性早搏未愈,无死亡病例。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大多数由密切饿接触患者口腔唾液传染[2]。病毒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主要累计全身淋巴组织及具有淋巴组织的组织与内脏。本组病例显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好发于学龄前期,3岁以下占42.8%,以男性多见,与以往报道一致。在幼儿中表现轻症,甚至是隐形感染。考虑与此年龄段患儿免疫功能相对较低、在家庭中或幼托机构、经口腔唾液飞沫传播有关。但在年长儿中症状较重,同时有严重的并发症.。
本组资料43.4%的患儿出现典型临床三联征,诊断不难,但在病程早期,出现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乏力,不适,头痛,常因其首发症状不典型易误诊,需要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检查,发现本组患儿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均有增多,85.8%的病例变异淋巴细胞>10%。对疑似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的患儿检查外周异性淋巴细胞,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本组患儿变异淋巴细胞均增高,最高达65%,但患儿未发生严重脏器损害,故认为异性淋巴细胞的增高程度与病情轻重及预后无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资料眼眶周围水肿占22%,但肾功能正常,也成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一般认为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眼睑浮系颈部淋巴结压迫,使静脉淋巴回流障碍引起,而非肾脏损害所致。
本组资料并发症发生率以肝脏损害最多见,其次为肺炎,心肌损害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呼吸系统的症状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尤其是部分无咳嗽或咳嗽已明显改善的患儿,胸片仍显示炎症渗出。心肌酶譜为反映心肌损害的敏感指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还应重视心肌酶谱的检查,也应注意对白细胞减低者的检查,EBV-VCA-IgM是确诊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指标之一[3]。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原EB病毒为DNA病毒,属疱疹类病毒,我们采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在病毒胸腺激酶和细胞激酶作用下转化为活化的三磷酸型,后者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直接掺入病毒DNA,终止病毒DNA的延长。另外发现早期、短时间应用激素治疗,可以控制发热,减轻临床症状,促进肿大淋巴结、肝、脾回缩,利于白细胞及异形淋巴细胞恢复正常、改善肝功能。此外,对多器官功能受损者及早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组患儿均以轻、中度症状为主,无死亡病例,预后较好。
[1] 宋跃飞,高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肾损害一例报告[C].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0.
[2] 刘清池.双黄连口服液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C].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2.
[3] 胡春梅,王宝玉,聂金宽.清咽滴丸治疗急性咽炎60例疗效观察[C].第三届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论文汇编,2002.
R512.7
B
1671-8194(2013)17-02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