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颈性眩晕40例

2013-01-24 14:06易献春廖卫明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5期
关键词:颈性百会穴夹脊

易献春 廖卫明

(江西省宜春市第五人民医院,336000)

颈性眩晕为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引起的眩晕。眩晕多在颈部转动时发生,一般无耳蜗症状,可伴有颈、枕部疼痛,颈椎旁有深压痛,手臂部麻木、无力。笔者2006年5月~2011年4月采用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病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0~66岁,平均41.5岁;病程5d~15年,平均10.3年。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1~66岁,平均41.8岁;病程3d~16年,平均11.7年。以上患者均为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两组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拟订的标准。①曾有猝倒发作史,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颈椎X线片、CT、核磁共振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间隙变窄,生理曲度变直,颈椎排列不顺或有寰枢椎错位、椎间盘突出等。④有一过性、体位改变性眩晕的特点。

排除标准:脑动脉硬化症、小脑梗死或出血所致的眩晕;心血管疾病所致的眩晕;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所致的眩晕;颈椎骨折、脱位、急性椎间盘脱出、结核、肿瘤、感染等所致的眩晕;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治疗方法

治疗组:内服中药止眩汤。方药组成:法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茯苓15g,陈皮6g,川芎10g,蔓荆子10g,猪苓12g,泽泻10g,葛根20g,甘草5g,威灵仙15g。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针刺:选穴:颈夹脊穴(C3~5)、百会穴、大椎穴。方法:患者俯卧于额部有洞治疗床,保持平卧姿势,医者立于患者头前,穴位常规消毒,取百会穴,持1.0寸毫针逆督脉平刺0.5~0.8寸,取1.5寸毫针在大椎穴斜刺0.5~0.8寸,颈夹脊穴直刺0.3~0.5寸。诸穴均以得气为度,颈夹脊穴加电针,选连续波,刺激量以耐受为度,留针30min。百会穴、大椎穴每隔10min手法行针1次,以捻转为主。每日1次。

对照组:盐酸倍他啶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

以上两组治疗均以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统一评定疗效。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手册》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治愈:眩晕消失,恢复发病前的劳动生活能力;显效:眩晕明显减轻,无反复发作,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有效:眩晕有一定缓解,劳累后偶有颈项部不适和眩晕加重现象,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得到提高;未愈:眩晕无明显好转,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6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体会

颈性眩晕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眩者,头晕也,眼有黑花,如立舟车之上,而旋转者是也。痰浊上壅清窍,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丹溪曰无痰不作眩是也。中药止眩汤燥湿化痰,开窍止眩,药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白术、猪苓、泽泻健脾利湿;天麻祛风止眩晕;蔓荆子清利头目;葛根、威灵仙、川芎解肌舒筋。诸药合用,痰祛清阳则升,浊阴得降,眩晕自止。

针刺取督脉之百会、大椎,百会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大椎为手足三阳、督脉之汇,与百会合用可调整督脉经气和脑部的血液循环,达到镇静安神止晕的目的;颈夹脊穴是在华佗夹脊穴基础上从胸椎上行至颈椎,夹颈髓旁开0.5寸,主要有调整督脉、调和阴阳、疏理局部气血而止痛的功能。诸穴共取又有“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之意。内服中药和针刺相结合治疗颈性眩晕起到了很好的协同作用,对消除和改善患者症状起到了明显效果,疗效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颈性百会穴夹脊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百会穴:养胃降压就找它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点穴祛疾:头痛(头顶)
一穴解决“路怒症”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