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杰 曾继晶 罗应禾
(1.贵州省毕节市牧垦场,毕节 551613;2.贵州省毕节市牧科所,毕节 551700)
近几年来,我场在贵州半细毛羊的饲养生产过程当中,发生过多起主要由羊头面部水肿引起炎症并逐渐向全身蔓延的病理现象,俗称绵羊水肿病,其发病特点为散发性,在毕节市农垦场各个养殖阶段分群中时有发生,发病率2%~5%,无明显的传染性,病程较长,病初不易发觉,发现时病情已经严重,可以治疗,发现越早疗效越明显,治愈率也越高。本病对我场贵州半细毛羊群的配种繁殖及生产发展危害很大,现将其发病情况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在我场,本病主要危害贵州半细毛羊,山羊很少发现。成年公羊发病率最高,成年母羊次之,后备羊和羔羊偶尔发病。发病时间多在每年6~9月天气晴朗、炎热的羊群发情配种期。据观察本病发生后公羊不能采精、母羊发情停滞、怀孕羊发生流产、后备羊和羔羊不易发病,但若发病则极度严重。随着病情的加重患病羊只逐步少食、不食并停止反刍,若不及时治疗、护理极易引起羊只死亡。
本病发现初期,羊有不适感,主要表现为骚痒,摇头甩耳或用后肢蹄骚弄耳部,不久可见耳壳背部靠近耳根处肿胀。多数两耳同时发病,少数一耳先发病,对侧耳后发,手触之有烁热感,压之有波动感。病羊离群独处一角,或立或卧,燥动不安,不断摇头甩耳,水肿陆续蔓延至耳尖,两耳肥厚下垂,水肿不断扩大至耳伦,严重者波及颜面及鼻唇部,致使病羊唇部外翻,随病程加深其采食变得困难或不能采食,病情加剧下病羊极度痛苦,卧立不安,磨牙、流延、出现神经症状,意识混乱,视力减退,水肿蔓延至胸前腹下及四肢时,病羊倒地,四肢作游泳状姿态或登地挣扎,最后死亡。病程约5~7 d,长者可达到10~15 d。
病羊呆滞,结膜潮红,独处一角,立卧交替,烦躁不食,耳部及头面部肿胀明显,针刺水肿部流出黄色或淡黄色微带粘性的液体,抽完会反复渗出。心音正常,心侓140~160次/min。呼吸音正常,呼吸数31~73次/min,胃肠蠕动音正常,体温39.2℃~40.8℃;表现为非典型性发热。
尸体剖检可见耳部、眼睑、鼻唇及下颌水肿,呈浆液性浸润。水肿波及的范围取决于病程的长短,重症者多数在胸前、腹下、四肢出现水肿。肝脏微肿,呈土黄色,质脆,胆囊肿大2~3倍,胆汁黑色,黏稠,胆区轻度黄染。淋巴结水肿,肺门淋巴结,系膜淋巴结水肿明显,切面多汁,脑组织及其他组织器官均未见有病理变化。
涂片镜检:采用心血,肝、脾、肾、肺、淋巴结,盲肠粘膜触片染色镜检,未发现有致病菌。
采取每天早(7:00~11:00)、晚(3:00~7:00)放牧法,尽量让羊只避开中午的高温和阳光直射,使其在草场稍为温和的气温条件下放牧,以减少本病发生。
给发情配种期间的公母羊只补充适当的精饲料,以提高羊只对能量,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吸收数量和质量,增强其体能和抗病能力,减少发病。
给羊只补以充足的饮水,使其身体的体液渗透压相对平衡。
隔离病羊,单独施治,加强护理。
20%复方磺胺嘧啶钠10 ml肌肉注射,2次/d,连用3~5 d;4%乌洛托品5~10 ml,静脉注射,2次/d,2 d1个疗程;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00~1 000 ml,50%葡萄糖20 ml,青霉素240~400万IU,链霉素100~200万IU混合1次静脉注射,1次/d,2 d1个疗程,同时根据病情适当配合使用地塞米松,再给病羊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B2,能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在病耳配合切割或穿刺的手术疗法,排除水肿液,疗效更佳,单纯用切割法或穿刺法也能收到治疗效果,只是治愈时间稍长一些。
7.3.1 切割法 保定病羊,左手抓病耳缘,右手持刀沿耳背侧避开血管作3-5cm纵切口,两手紧握内外耳缘用力挤压,排除水肿液,涂以5%碘酊即可
7.3.2 穿刺法 与切割法不同的是用粗针头在耳背侧施以梅花针术,穿透皮肤,用力挤压排除水肿液,再涂以5%的碘酊。
应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切割法还是穿刺法,手术后都必须在伤口处包一层薄纱布,以防止蚊虫叮咬发生感染。
牧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区的贵州省大方县马干山,海拔高(1 900~2 000 m);湿度大(年降雨量1 205 mm,相对湿度50%~85%);雾天多(1年有200 d以上的时间有雾),草场宽广,树木少,夏季(6~9月)太阳直射温度高(一般有25℃~35℃),高温天气多,放牧羊群无处躲避,在此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下,羊只身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反应,体内渗透压不断变高,故而发生此病。另外配种期间的公羊和处于发情期的母羊追逐爬跨的时间较多,运动量相对较大(约为平时的3~5倍),采食时间减少,采食量也相对减少,如此体能补充不足而又消耗过多,导致其体质下降,也是诱发本病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