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忠 曹永萍 赵东升
(1.江苏省南京市畜牧家禽科研所,南京 211800;
2.江苏省南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中心,南京 210012;
3.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北京 100029)
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黄一忠1曹永萍2赵东升3
(1.江苏省南京市畜牧家禽科研所,南京 211800;
2.江苏省南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中心,南京 210012;
3.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北京 100029)
鸡马立克氏病(MD)广泛使用疫苗进行免疫防制,但仍未取得有效控制,为有效控制MD,本文剖析了影响马立克氏病免疫效果的因素,提出了加强生物安全体系管理和科学免疫的对策,以达到保障养禽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马立克氏病 免疫失败 对策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出现单独性或多发性单核细胞浸润及形成肿瘤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淋巴细胞组织增生性传染病[1]。目前世界各养禽国均有MD的发生流行,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泛使用疫苗进行免疫防制,但仍未取得有效控制,免疫失败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超强(vv MDV)和超特(超)强马立克氏病病毒(vv+MDV)的出现,给养禽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全球养禽业的发展[2]。笔者就当前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供养禽者参考。
目前养禽业仍为大群体、小个体的生产模式,多数养殖户养殖理念落后、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环境卫生控制较差,早期感染发生普遍。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抵抗力强、流行广泛,几乎所有商业鸡群都存在MDV,仔鸡一出壳就可能发生感染。随着环境中病毒载量的逐年升高,发生早期感染的机率也越来越大。鸡对MDV的易感性随日龄的增加而降低,初生仔鸡对MDV的易感性比成年鸡高1 000~10 000倍。由于仔鸡接种MD疫苗后需5~18 d(低代次的CVI-988疫苗为5 d)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若仔鸡在接种前或免疫保护未充分建立之前发生早期感染,将造成免疫保护率下降,发病、死亡率上升[3]。
自1907年最初发现MD至今,在对鸡群免疫的选择性压力下,MDV的毒力逐渐变异增强,从温和型向超(特)超强毒演变,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4,5]。近年病毒分离株的致病性趋向于在更短的时间内导致淋巴细胞的增生以及延长感染到排毒的时间,且部分免疫鸡群仍可爆发。我国也有MD发病的报道,并分离出vv MDV。随着生产中MDV毒力的不断增强,出现由于vv+MDV所致的免疫失败已变为可能。
由于MD疫苗的广泛使用,仔鸡常带有一定水平的母源抗体。疫苗毒进入机体后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进而影响疫苗免疫力的产生。据报道,同源母源抗体对细胞结合性和非细胞结合性疫苗均有干扰作用,火鸡疱疹病毒疫苗(HVT)尤为明显。在同源母源抗体作用下,HVT疫苗的保护率下降38.8%,SB-1疫苗下降26.7%。研究表明,在同源母源抗体作用下,接种HVT疫苗后感染vv MDV,HVT疫苗的保护率由69%下降到10%-18%,几乎完全免疫失败。我国近年也有不少HVT疫苗免疫鸡群发生MD的报道。
存在免疫抑制的情况下,使用任何优质疫苗都难以发挥其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免疫效果大大降低甚至丧失。过度拥挤、寒冷、饥饿、用药和免疫抑制病等因素都会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干扰MD疫苗的免疫,最终引发MD现场问题。近年来,MD通常与网状内皮增生症(REV)、鸡传染性贫血病(CAV)和禽淋巴白血病(ALV)等免疫抑制病的混合感染,单纯感染时肿瘤发生率小于5%,混合REV感染则肿瘤发生率可大大提升,通常在8%以上。严重发生MD和ALV-J亚型肿瘤的鸡群都并发REV感染,REV在肿瘤中检出率在30%以上,近年来已接近50%[6]。
1.5.1 疫苗毒株不符合现场要求 到目前为止,已从MDV的3个血清型中开发出了人工致弱的血清Ⅰ型疫苗(如CVI-988等)、无致病力血清Ⅱ型疫苗(如SB-1等)、血清Ⅲ型的HVT疫苗(如FC-126等)3种血清型商品化疫苗,这3种血清型的疫苗株既有特异性抗原,又有共同抗原。随着MDV毒力的不断增强,HVT疫苗已不能有效预防MD的发生,对感染鸡的有效保护率在77%以下,更难抵御vv+MDV的攻击。Witter经试验证实,HVT/Fc126疫苗对vv+MDV毒株Md5攻击的保护率很低,这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世界各国HVT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广泛应用荷兰中央兽医研究所的B.H.Rispens博士于1972年研究成功的血清1型CVI-988疫苗。实践证明,迄今尚未有一种疫苗比低代次CVI-988疫苗免疫效果更好,特别是用于预防vv MDV和vv+MDV,已成为当前MD疫苗研发的参照标准[7,8]。
1.5.2 疫苗毒株代次和效价问题 目前而言,vv+MDV以快速复制、导致发病早为主要特征,因此疫苗的快速复制将是与vv+MDV感染竞争所必需的。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疫苗时要认识到众多CVI-988疫苗株间存在本质的区别。高代次、克隆弱化的CVI-988疫苗在弱化过程中丧失了一些原本优良的特性,虽然疫苗效价高,但由于病毒在细胞上连续传代使其在鸡体内复制力比原始病毒显著地减弱,传播力差,保护水平低,在预防早期感染上甚至比HVT疫苗提供的保护力还差。相比较而言,低代次CVI-988疫苗效价相对较低,但对鸡适应性强,在体内复制速度快,产生免疫力早,鸡间传播能力强,较其他疫苗能提供更早的免疫保护[9]。研究证明,疫苗毒通过与野毒竞争同一靶位,可在免疫当天就提供显著的保护,预防早期感染。用PCR方法对采集的羽毛囊进行MD疫苗免疫动力学分析,证明低代次CVI-988疫苗在鸡体内复制速度快,疫苗毒核酸复制量高。
目前,MD疫苗的效价常用PFU和TCID50来评价,其中PFU仅表示疫苗中病毒粒子或含病毒的细胞含量,TCID50指能使50%培养细胞感染的样本稀释度(倍数),致细胞病变病原的数量。据荷兰及国内研究报道,CVI-988疫苗的效价与疫苗的保护率并不成正比关系,并非效价越高越好。病毒含量达到一定程度,保护率不再增加,并且接种剂量过大,会造成免疫麻痹或影响鸡只的生长发育,如软腿现象。欧洲药典规定CVI-988疫苗效价应大于等于103TCID50/羽份(1 000TCID50/羽份),小于等于103.5TCID50/羽份(3 160TCID50/羽份)。考虑到现场早期污染及使用时的损耗,疫苗应保证最终效价在标准以上。考虑到种毒、生产成本及质量标准不同,部分疫苗出厂效价过低也是造成目前国内MD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1.5.3 疫苗外源性污染问题严重 商品胚(非SPF鸡胚)制备的MD疫苗会污染外源病原,特别是一些免疫抑制性疫病病原,如REV、ALV、CAV等,除本身导致发病引起肿瘤外,还可以造成免疫抑制,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而出现免疫失败。
1.5.4 疫苗的冷链保存 常用MD疫苗有冻干苗和液氮苗两种。HVT冻干苗需冷藏保存,如疫苗冷链运输不到位,购后冷藏不及时,保存条件不当,保存时间过期或反复冻融等原因都会导致疫苗失效而引起的免疫失败。目前广泛应用的CVI-988疫苗是一种细胞结合性疫苗,必须在液氮条件下(-196℃)保存、运输。液氮苗疫苗毒存在于细胞中,细胞死亡,疫苗毒会因缺少细胞载体而无法大量复制,进而无法发挥保护效果。因此,在疫苗保存及使用过程中,要最好地保持细胞的活性,最大限度地保持合格疫苗的出厂效价。实际中一些厂家或养殖场常购买一些劣质液氮罐用于运输和保存疫苗。这些罐不但容易损坏,而且液氮挥发快,由于没有及时发现,部分疫苗暴露在损坏的空罐中时间过长而导致效价降低或完全失效。如果使用这些疫苗,就有可能出现零星散发或普遍发生MD免疫失败的现象,这种情况的鸡群MD现场发病率一般可在30%~50%。另外,一些由冻干疫苗转为液氮疫苗的用户,出于缺乏液氮保存及检测经验或技术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也出现了一些免疫失败发生的情况。
1.5.5 疫苗的使用 目前养鸡场在使用MD疫苗时,特别是CVI-988疫苗,由于稀释液选择、融化疫苗的水温、稀释液温度、疫苗稀释后放置时间、注射和稀释疫苗时滥用抗菌素药物等不按各厂家要求规范进行,也会造成部分疫苗效价降低或失效。
2.1.1 强化消毒工作 要注意种蛋、孵化室、孵化器、育雏舍等必须彻底消毒,以防早期感染。
2.1.2 强化饲养管理 育雏与育成舍要分开,做到全进全出。减少各种应激,如温度突变、高密度饲养、其他疾病、药物反应、疫苗接种、转群移槽、性成熟期应激等,提高鸡体抵抗力,降低野毒感染压力。
2.2.1 正确选择疫苗 近年广泛应用的CVI-988疫苗为细胞结合性疫苗。由于受细胞保护,病毒可在细胞内增殖,可有效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据报道,CVI-988疫苗在接种后5 d内即可产生坚强的保护力,对鸡群早期保护指数比HVT疫苗平均高30%,不但不受母源抗体干扰,并可抵御vv+MDV的攻击,有效预防MD的发生。
2.2.2 选择好疫苗厂家 为保证疫苗质量,一定要选择正规生产厂家用SPF鸡胚制备的疫苗,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降低MD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2.2.3 正确使用疫苗 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要求,保管、运输、稀释、注射等,确保疫苗质量,并尽早免疫。
[1] Calnek B W.Diseases of Poultry(10th edition)[M].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7,346-413.
[2] Witter R L.Increased virulence of Marek’s disease virus field isolates[J].Avian Dis,1997,(41):149-163.
[3] Witter R L.Attenuated revertant serotype 1 Marek’s disease viruses:safety and protective efficacy [J].Avian Dis,1991,35(4):877-91.
[4] Davison T.F,Nair V.K.Use of Marek’s disease vaccines:could they be driving the virus to increasing virulence?[J].Expert Rev Vaccine,2005,(4):77-88.
[5] Witter R L,Calnek B W,Buscaglia C,et al.Classification of Marek’s disease viruses according to pathotype phliosophy and methodology [J].Avian Pathol,2005,(34):75- 90.
[6] 赵继勋,张国中.2007年鸡重要疫病流行动态分析 [J].中国家禽,2007,29(3):37-42.
[7] Witter R L,Kreager K S.Serotype 1 viruses modified by backpassage or insertional mutagenesis:approaching the threshold of vaccine efficacy in Marek’s disease [J].Avian Dis,2004,(48):768-782.
[8] 李最,史继胜.鸡马立克氏CVI-988疫苗应用效果观察 [J].中国家禽,2004,26(4):24-25.
[9] Witter R L.Induction of strong protection by vaccination with partially attenuated serotype 1 Marek’s disease viruses [J].Avian Dis,2002,(46):92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