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忠华
辽宁省抚顺矿业集团总医院外科,辽宁 抚顺 113008
移行细胞癌是膀胱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经尿道电切术和化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1]。为了探讨早期灌注治疗是否具备预防复发的优势,特开展此项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72例原发性膀胱癌患者,病理证实
均为移行细胞癌。肿瘤均为单发,直径<3cm,均行经尿道电切术,膀胱灌洗均采用吡柔比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 (53.6±10.4)岁。PTa期15例,PT1期21例。另外观察组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 (51.8±9.6)岁。PTa期17例,PT1期19例。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灌注采用吡柔比星20mg+注射用水40ml,经尿管注入膀胱后保留2h,每15min按仰卧位、左侧卧位、俯卧位和右侧卧位的顺序变换体位。对照组于术后第7d开始,每周1次,共6次,再每2周1次,共6次,再每月1次,共6次,再每2个月1次,至术后2年。观察组于术后24h内开始,再每周1次,共6次,再每2周1次,共6次,再每月1次,共6次,再每2个月1次,至术后2年。定期复查膀胱镜,疑似病变作活检。
1.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率的比较应用X2比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复发率的比较 对照组复发14例,复发率为38.89%,观察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1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平均复发时间的比较 对照组平均复发时间为 (14.7±4.1)月,观察组平均复发时间为 (12.1±3.2)月,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6例,其中膀胱炎2例,血尿4例,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不良反应5例,其中膀胱炎2例,血尿3例,发生率为1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浅表性膀胱癌占膀胱肿瘤的比例约为70% ~80%,其临床病理分期多为TaG1~T1G1。其术后复发的机率为50%~70%。其中发展为浸润癌或恶性增加的达到30%~40%。因此,膀胱灌洗是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吡柔比星是一种蒽环类新型抗肿瘤药物,其较表阿霉素增加一个吡喃环,其化学活性明显增强。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在于能够抑制DNA聚合酶活性,使DNA复制和转录发生障碍,核酸不能合成,使肿瘤细胞的细胞分裂终止在G2期,达到消灭肿瘤细胞的作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的时间明显的迟于对照组。与苏燕胜等[3]开展的研究结果相符合,表明早期的灌注治疗可明显的降低复发率,且可以延迟复发的时间。膀胱癌灌注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化学性膀胱炎和血尿,其发生率可达10% ~20%[4]。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不良反应发生与化疗的时间无关,早期化疗不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率,是安全可靠的。
综上所述,于术后早期进行膀胱灌注具有降低复发率和延迟复发的特点,并且无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早期膀胱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方法。
[1]熊丙建,唐明忠,徐宝海,等.经尿道电切术及膀胱灌注治疗表浅性膀胱癌140例报告[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9,14(1):21.
[2]吴伟江,邹伟波,王行环,等.膀胱癌经尿道电切除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复发临床观察 [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22(8):612-613.
[3]苏燕胜,郭宏林,陆向东,等.浅表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后早期膀胱灌注与常规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3):525-527.
[4]敖劲松,汪波,邱承俊,等.经尿道电切联合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09,1(6):838-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