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照新
近期,白酒“塑化剂”等食品企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2012年食品安全的重要事件。我们在对相关企业和人员追责的同时,不禁反思,国内食品质量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我到过不少食品企业,绝大部分企业对产品质量非常看重,都把“食品安全大于天、做食品就是做良心”等各种食品安全的标语,放在企业门口、厂房门口、车间墙壁上。但有不少企业仍然在生产中出现非法添加,导致出现质量安全事件。当然,企业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管理制度的问题,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毕竟,很多食品企业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导致个别环节出现问题。但从企业理念或者企业文化上,很多企业仅仅把食品安全责任看作是一种义务,一种付出,甚至是一种负担。尽管经常挂在嘴边,但有时在实际履行时,在碰到责任与利益两难选择时,就可能出现偏差,难以真正承担起这种义务或者负担。
实际上,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一种负担,更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经营方式。一个企业在社会中,与人在社会中非常类似。尽管有些人以自我为中心,但更多的人在价值观中,既追求自身发展,也非常看重自己的家庭责任、群体责任,社会精英还把推动社会发展视为重任。正如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的遗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个企业,既要追求盈利,更要把对企业员工、企业客户的负责作为自己的发展理念,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而领军企业,则还要为产业发展甚至社会发展负责。
其实,把履行责任作为一种经营方式,并不吃亏。最近和国内一个有名的上市纺织企业的副总裁聊天,她说,最近收购了一个日本的服装企业,发现日本服装企业在为客户量体裁衣时,特别负责,极尽所能从各种不同角度对客户身体进行丈量,所以做出的服装特别合身,受到了高端客户的高度认可,由于这种高端服务售价不菲,企业的利润也非常可观。她说,国内企业这种责任意识与日本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相差太远了,根本没法比。其实这也反映了国内食品企业的真实现状,很多企业宁愿花大笔钱来做营销广告,甚至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却不愿意在推行社会责任理念方面予以付出,出现问题后更是遮遮掩掩,不愿意承担责任。当一个行业内的部分领军企业,也漠视社会责任,与众多中小企业相互竞争追逐短期利益,就会让这个行业彻底丧失社会的信任,走向衰萎。这种例子已经成为个别食品行业的真实写照。
今后,随着我国资源要素约束不断加剧,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国内企业依靠物美价廉争取客户的经营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迫在眉睫。加大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条,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可行选择。而强化社会责任理念,真正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赢得客户,同样也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可行选择。特别是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对国内食品质量信心不足的时期,食品企业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经营方式,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强化员工责任意识,加强对社会的信息披露,赢取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将成为企业走向成功的一个必然选择。